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3章嘲讽嘴出击

右侧的柳成拱手环视周围众人道:“诸位,我认为,陛下此举实在是大错特错!”

此言一出,周围一片哗然。

齐国虽然远离秦国首都,但秦国对于这里的管控可从来没有放松过。

尤其,这里还是桑海最为着名的儒家学馆,人来人往中谁也不敢保证是不是有嬴政的耳目混入其中。

若是传扬出去,柳成的性命恐就不保。

“何出此言?”

“我乃是赵人,九原上郡乃是我旧赵之命脉所在,当初武安君率军镇守,方可保北地无忧。如今陛下让大将军镇守,目的亦是如此。如此重地,岂能丢失。若是随意丢弃给匈奴人,匈奴铁骑南下,北地将再无屏障,北方各地随时将要陷入无尽的灾难中。”

“故而,我认为陛下此举乃是置天下于不顾。”

柳成乃是颜路得意弟子之一,在这人才辈出的桑海也算是有一席之地。

他如此说,自然也有不少人赞同。

但与他辩论的张非却不以为然。

“敢问兄台,如今天下早就归于一统,何来旧赵之说?既然兄台满口都是赵国,都是李牧大将军,那何必需要秦军镇守?”

“你……你这是胡搅蛮缠。”柳成不服气的大喊道。

“我胡搅蛮缠?难道这不是既定的事实吗?按你的说法,陛下乃是秦国的陛下,并非你旧赵的陛下,守不守你旧赵的领土又和秦国的陛下有什么关系?”

柳成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口误居然被张非如此咬着不放。

旁边的赵刚看着张非笑道:“此张非虽彼张飞,但这唇齿伶俐若不是名家弟子?”

旁边那个为赵刚介绍的青年顿时点头道:“好眼力,不错,张非确实是名家弟子。可惜,名家只会玩弄嘴皮子,完全不受任何一位君主的看重。”

赵刚听他这样说,已然明白,此人应该是柳成的粉丝。

如今柳成落在下风,他有些不服气。

柳成深吸一口气,看着眼前的张非说道:“张非兄,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陛下迁徙,你若是执拗于些许口误,那可就没意思了。”

张非见柳成不服输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好好说道一下。在我看来,陛下此举乃是合情合理。我名家祖师曾说过,欲令其亡,先令其狂。”

“何意?”

“六国复辟势力就如同那洞中的老鼠般可恶,若不让他们一股脑全部钻出来,陛下想要灭之实属不易。百姓就如同帝国的粮米,现在陛下将粮米全部搬走,老鼠没得吃的,必然会全部钻出来四处寻找。他们一寻找,则陛下就有了灭鼠的机会。”

赵刚听他一席话也是满意的点点头。

这张非虽然伶牙俐齿,但也算是有一些见识。最起码,要比对面的柳成高明一些。

“你在胡说什么,什么老鼠,什么粮米。”

柳成的亲族本是赵国的贵族,赵国覆灭对于他来说,影响最大。

如今魏楚两国先后复国,赵国说不定也有机会谋取复兴大业。

但这个时候嬴政忽然撤走九原和上郡的军务人口,等同于将赵国陷于匈奴铁骑的攻击下。

匈奴若来,赵国首当其冲。

若赵国还是当初的赵国,纵然不能如秦国般力克,但也能平分秋色。

可如今的赵国,除了一个国号还不时被人想起外,再无分毫存在于世间的痕迹。

如今张非的挖苦,等同于在他的心上扎针。

柳成岂能高兴。

看着眼前的比试,赵刚没了兴趣,摇摇头从人群中钻了出来。

“公子怎么不看了?”李牧见他出来有些奇怪。

方才听他们二人说都是赵国人,李牧还有一丝兴趣听,如今见赵刚出来,他以为是这二人说的不好。

“胜负已分,看来这盛名之下不过是一介草包罢了。”

“草包?”

李牧没听懂,但旁边却有人听懂了赵刚的意思,不满的看着赵刚说道:“这位兄台,既然是论战,自然有胜负和高低,但你这样侮辱人,可就不对了。”

赵刚看着眼前的青年冷笑道:“难道我说的不对吗?这柳成看似名气很大,但从方才来看不过是一介草包。也不知道儒家六艺他学了几成。”

桑海城中儒家弟子最多,赵刚的一席话,就如同一盆冷水浇在热油中。

炸了锅。

周围的儒家弟子都用一种不满的眼神望着赵刚,恨不得现在就把他生吞活剥了。

赵刚却不以为然,但旁边的李牧却为他捏了把汗。

公子这张嘲讽嘴,也不看看这是哪就胡说八道。

虽然这些儒家弟子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但一人一口唾沫也是够让人喝一壶了。

“你是何人?我儒家钟平想向你请教一番。”

“我乃儒家董青,向阁下请教。”

“我乃……”

周围一下子冒出来了十几个不服气的儒家弟子,看来这些全都是柳成的粉丝。

赵刚骂了柳成就是捎带着骂了他们。

儒家在桑海,就如同嬴政在关中。

如今有人当众挑衅,若是儒家弟子还当缩头乌龟的话,那他们就真的是愚蠢至极了。

“好,好啊,我倒想看看,你们儒家有什么本事敢号称诸子之首。”

赵刚的话中充满着火药味,纵然儒家弟子中也有剑术不凡者,但此刻所有人都暂时忍住心中的怒火,摩拳擦掌准备好好教训赵刚。

赵刚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看着众人。

“既然张非兄和柳成兄都是以秦皇西撤为话题舌辩,那我们也就以此题,不知几位意下如何?”

“如此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