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北魏武侯 > 第200章 朝中动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过是一时失察而已,何须写什么请罪折子。要说有罪,这衙中上下都皆该向陛下请罪。更何况要不是您当机立断派李捕头弹压地面,说不得城中会弄出更大的乱子。”

赵惇苦笑道:“若是真惹出更大的乱子,老夫的罪责就更大了。”

说完赵惇又叹了口气,仰头望着屋顶。

“老夫已经年迈,前途已然是无望。这一任郡守便是老夫最后一程了,之后本就准备乞骨还乡颐养天年。那么一切罪责过错都由老夫承担,也算是临走之前为你们做的最后一点儿事了。”

程起默默的看着还在仰头沉思的赵惇。

过了一会儿,赵惇在悠悠的再次开口。

“你也该听说过老夫的一些过往,知道老夫以前也算是个能为民做主的能臣干吏,到这里做郡守并非是为了贪图享乐。之所以在任上无为而治,将郡内事务皆放手于你等,本想着在郡守之位上再替你们看护一时,尽量让你等多历练一番。也算是对你们的爱护,哪曾想竟出了此事。”

顿了顿,赵惇又道:“沈常侍嫉恶如仇为民做主,此事没错。曹家兄弟作恶多端,老夫难道不知吗?老夫是想着留给你,也好让你将来收取民心,为你所用。如此盘划,也没有错。可错就错在让沈常侍遇到了曹家兄弟。

前几日街头上发生的打斗,便是曹家豢养的打手与昨日沈常侍的那位侍卫发生的冲突。”

程起默默的听完赵惇的这番话,躬身行礼道:“郡守如此爱护,下官等感激不尽。”

赵惇摆了摆手,呵呵笑道:“罢了,罢了。你先去吧。老夫还是写我的请罪折子去。”

程起张张嘴,却又说不出什么。

沈常侍是出京办差,回去后定要将这路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回禀。何况她身边还有一名陛下派出的侍卫,所以这件事根本瞒不住,必须要上报朝中。

否则陛下若是见不到许都方面的奏报,肯定不满。下旨斥责的同时,定会派遣监察御史。

到了那时,朝廷的责罚就要重的多了。

而赵惇此时主动上书,相当于把责任自己扛了过去。朝中对于衙中其他人的处罚就会小很多。

将已经染了墨迹的奏疏揉成一团。赵惇拿了一本新的过来展开,继续说道:“朝中缺人。老夫辞官以后,未必有人来接管这郡守之职,很有可能会提拔你为代郡守。建升呐,你可要好好干。你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程起有些感动的躬身行了一礼。

“多谢郡守。”

赵惇看了程起一眼,挥了挥手。

“你去吧,莫要打扰老夫写折子了。”

程起躬身退出了公事房。

仅过了两日,赵惇的这封请罪折便到了杨恪的手中。

御书房中,杨恪端坐与龙案之后看过这份奏疏之后,哼了一声,将之扔到一边。

“身为一郡太守无所作为,竟是舞文弄墨过的倒是逍遥。城中出了此等恶徒,不尽早捉拿留着要干什么。等着给他送孝敬?”

身旁无人敢于答话。

杨恪又从一旁拿出两封已经拆开的书信。一一展开又看了一遍,面带赞赏。

这两封信全都是杨霖所写。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和穆建明的一些对话,全都向杨恪奏明。

“让太子出去走一趟确实不错。离京不过十余天的功夫,竟是长进了不少。懂得了趋势借势,更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最让杨恪满意的是杨霖所说的天人感应之说。

就像杨霖信上所说的,作为君王使用天人之说,强调皇帝乃上天旨意应命而生,代表天地来治理这一方世界的苍生百姓。可若是臣子把一些灾害与天人之说绑定在一起,指责天子无道,上天示警,那就是大逆不道了。

杨恪作为一个还算贤明的帝王,自是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太子竟也能体悟道这一点,将来对于皇权的把握,对于臣子的掌控也就能更容易些。

在杨恪看来,杨霖有这种认知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此后再无所收获,那也是值得的。

常迶在一旁道:“太子本就聪慧,又跟在陛下身边数年。此番外出历练,见识也就多了。待殿下回宫,当令陛下刮目相看。”

杨恪哈哈大笑。

自家孩子有出息被人夸奖。就算是帝王也免不了老父亲的那种得意。

“不过沈家那丫头竟也是了得。这些都是她提点后,太子才有所悟。朕现在越来越觉得,那丫头将来若能为后,必会辅佐太子成为大魏的一代明君。就是……哎!”

一旁的常迶却不敢接话了,这话没法儿接。冀北侯家里是什么情况,谁都知道。

“算了,此事再说吧。让褚相和成康铭速来见朕。”

不一会儿两位重臣联袂而至。

杨恪将赵惇的奏疏递给二人。

“两位爱卿,此事你们如何看?”

褚如朋和成康铭二人谁都没有说话,轮流看完奏疏之后,成康铭才道:“为官一任,替陛下牧守一方。却如此不作为,此人应该严惩。”

褚如朋不紧不慢的道:“赵惇此人我倒是知道。年轻时,此人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于经史一道也颇有见解。正因如此,才征辟其为官。只是造化弄人,他为官之时已近不惑,加之双亲先后离世,守孝六年,蹉跎了不少岁月。不过,近几年也举荐了不少人入中正府。”

“可这不是他怠于政事的理由。百姓奉其为父母,他却如此作为。他愧对治下的百姓,更愧对陛下的信任。”

杨恪思虑了片刻,点了点头道:“下旨申斥赵惇,罢其太守之职。对于新任郡守人选,褚相有何看法?”

“可同意赵惇所荐,由郡丞程起暂代郡守之职。”

杨恪又看向成康铭。

“臣附议。”

“好,就以此拟旨吧。”

说起经史,杨恪想起图书馆的事情便问道:“对了,校书一事如何了?”

褚如朋上前一步道:“禀陛下,皇家藏书共两万另八百三十卷,九千五百四十七册,全部清点完毕。此外还从民间收集了近两千卷皇家未收藏的书籍。

校对书籍业已完成八百六十四册,查检出错漏有数千处之多。再与其他书籍对照后,修改了大部分。有些存疑的地方则暂时搁置了。

校对过的书册已经转至研究院,研究院调集了洛京及附近几州善金石篆刻的匠人,正夜以继日的进行雕版。而活字印刷也已准备妥当。共制字模近三万余,完全满足印书需要。”

说完,褚如朋从袖中取出一张纸呈送上去。

“这便是用活字随便印出的一篇文章。字体与沈常侍最初所用的已有很大改进。”

杨恪一边接过来,一边说道:“沈常侍也与朕说过,现在的字形复杂,字体浓粗。做出的字模个头不小,一张纸竟是印不了多少字。我看看现在的如何了。”

入眼的是论语学而篇的一段内容,近两百字整整齐齐排列在纸上。每个字都方方正正的大小一致,清晰可见,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细看每一个字,笔画粗细十分均匀,出峰犀利却又刚柔相济。

杨恪大喜道:“好。这字不错。字身修长端庄秀丽。这是谁写的字?”

“也不是谁写的,研究院的工匠根据沈常侍所留下的要求与启示,一起研究出的。无论谁来雕刻,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的。”

杨恪轻嗯了一声,把那页纸放在书案上。

“沈兮瑶现在不在洛京,那研究院是谁在主持?”

“不用人主持。”

“嗯?”

杨恪面露诧异之色,纳闷的看着褚如朋。

“不用人主持?”

“是。”

褚如朋详细的解说道:“沈常侍离开之前,将所有的部职重新做了划分。设置了秘书室、课题室和研发室三个部门。在研发室下边是各个不同匠人组成的小组。

秘书室将沈常侍走之前留下的数个题目,按照目前能实现的程度以及重要与否交予课题室讨论。

课题室经过讨论若是觉得难以完成,则退回到秘书室,由秘书室另选课题。若是可以完成,则下发到研发室,研发室根据课题内容交由相关的小组完成。”

杨恪闻言捋须沉思了片刻。

“这其中沈兮瑶做什么?”

“她掌管整个研究院,下达各项命令。同时,按照正常情况下,课题室对于课题的讨论的结果是可以完成,则需要沈常侍同意批复后,再下发到研发室。现在她虽然不在研究院,可是她在走之前已经做好了安排。”

杨恪品味了良久,点了点头道:“这么弄,倒是挺有意思。看来沈常侍之能还未完全显露。”

喝了口茶,杨恪又问道:“城西百姓迁移的如何了?”

褚如朋继续道:“城西共有百姓三万八千户余户,人口近十六万。此次涉及的迁移人口一半余,近十万人,目前已经全部登记造册。

前往幽、庐、长安三州的人口不日即将出发,太尉府也会派出人马随行保护。前往汴、齐两地的人口也已准备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