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锤王 > 第一百四十九章 以一敌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棣将手中的奏折放在龙书案上,沉思了良久。

许久之后才对王景弘说道:“景弘,明日一早,你将这封奏折发往文渊阁,让他们拿出一个票拟出来。”

王景弘一惊,夏原吉之所以将奏折直送大内,就是不想闹得满朝皆知,现在又将奏折发到文渊阁,文渊阁票拟之后,那朝廷上下谁又会不知道夏原吉的这封奏折?

那夏原吉直供大内还有什么意义?

但王景弘毕竟只是一个内官,连话都不敢说,直接将龙书案上的奏折收好,准备明日一早就派人送到文渊阁去。

朱棣喃喃自语:“莫非朕又要开杀戒了么?”

……

次日一早,杨荣就来到了文渊阁当值。

文渊阁在奉天门之东,一排十间黄瓦的方子,而从西边数过来第五间上则挂着文渊阁的匾额。

这也就是杨荣每日当值的地方。

虽然他是翰林侍讲,可自从被挑选进文渊阁七人组之后,就很少再回翰林院。

一进值房,其他几人都已经到了。

杨荣笑着跟众人打招呼:“诸公,来的好早啊。”

没想到这六人的神情都比较凝重,只是勉强向杨荣微笑了一下。

杨荣心里奇怪,开口问道:“怎么了这是?”

杨士奇快步走到杨荣身边,低声说道:“杨公,你先看看这个。”

说话间,将手中正看着的一本奏折给递了过去。

杨荣接过一看,《苏松治河三策》?再一翻开奏折,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竟然都是昨夜在自己府上常继祖说的那些。

他心里已经有了数,这八成是夏元吉的手笔,翻到最后一看,果然不出自己所料,夏原吉此人果然是一个谦谦君子,不贪功。

他笑着对众人说道:“这不是夏原吉上的治水折子吗?老夫看写的挺好的,诸公为何苦着脸?”

解缙端坐首位,闻言哼了一声:“夏原吉的这份折子,没有经过通政司和文渊阁,而是直接送抵御前,你手上的这份,是陛下今早命人送来的。”

杨荣一愣,旋即反应过来为何这几位的脸色都不太好。

想想也是,文渊阁虽然对外仅仅是皇帝的顾问、秘书,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文渊阁将来定会成为朝政的中枢,而文渊阁的诸位大学士,未来都将成为不挂宰相衔的宰相!

平日里,朝廷官员哪一个不对文渊阁七人组尊敬有加?这也正是解缙最志得意满的时候,也是文渊阁七人组最辉煌的时候。

可就在这个时候,堂堂的户部尚书的奏折竟然不通过文渊阁,直达御前,这让权力欲望极强的解缙又怎么能忍受的了!

而文渊阁其他几人中,除了金幼孜和杨士奇之外,其他几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也难怪他们的脸色如此难看了。

杨荣微微一笑:“夏原吉是户部尚书,本来就有直奏之权,上书直达御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陛下这不是依旧转到文渊阁来了吗?”

但是他心里也在埋怨夏原吉,不就是个治水的折子吗?何苦弄出这些幺蛾子出来,平白惹出这样的是非。

杨士奇在众人中年纪最小,现在也还没有解缙那样的权利欲望,当即笑道:“勉仁公说的不错,陛下将这份折子送回到文渊阁,那说明陛下还是信任我们的,咱们还是抓紧时间票拟吧。”

解缙却冷哼一声:“票拟,怎么票拟?同意还是不同意?不同意怕是陛下那里过不去,同意?哼江南怕是立刻就要出大乱子!”

解缙多聪明的一个人,这份奏折分明就是朱棣发到文渊阁让他们背锅的,里面那句罢豪强之滩涂良田归于河道话,让解缙脑后直冒凉风,如果朱棣真的有心不许这份治河三策,直接留中也就是了,现在又发到文渊阁,这态度难道还不明显吗?

解缙可不想背这样的锅,况且他自己也有私心,他的哥哥解纶,洪武年间也曾为御史,现在再应天府做个教授的闲职,可自从他进了文渊阁之后,解纶就在苏州府接收了大量的田产投献,其中不乏滩涂圈成的良田。

前两日家宴的时候,他还夸解纶会办事,给解家挣下了诺大的家业,这手中的田产还没焐热,现在转眼就要交出去,他心里又怎么会咽下这口气。

他没好气的说道:“你们大家都议议吧,这份票拟到底该怎么拟!”

内阁七人之中,有五人是江西人,除了杨士奇都不得罪之外,解缙、胡广、金幼孜三人皆为江西吉安人,平日里就守望相助,而杨荣是福建人,黄淮是浙江人,又与胡俨这个江西南昌人与解缙等人相抗衡。

胡广眉头微皱,他与解缙私交甚好,对解家在苏州府接收投献之事也很清楚,他刚才也看了这封治河三策,对解缙的顾虑心知肚明,解缙是文渊阁之首,有些话不好直说,也只能由他来开口。

“诸公,我以为,此策虽然精妙,然而按此三策进行,江南需要发动民夫近数十万人,朝廷靡费也多,而且非三两年之功可成,而今国朝新立,百废俱兴,户部恐怕拿不出这么钱粮出来,是不是先缓缓?”

杨荣却摇摇头:“光大兄此言差矣,这份奏折是夏维喆上的,他是户部尚书,又一直在户部任职,户部有多少家底,他比咱们更清楚,他都上了这份奏折,就说明他已经盘算过家底,用这个理由缓缓,恐怕在陛下哪里交代不过去。”

而一直跟杨荣交好的黄淮却直接出言反对杨荣:“勉仁,夏原吉只是户部尚书,管的也都是户部的事情,治河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江南又是财赋重地,不可轻动,若是惹出什么乱子,对国朝不利,到时候就算是斩了夏原吉,也无法挽回,所以我到是赞同光大兄的意见,先缓缓再说。”

对于黄淮的倒戈,杨荣心知肚明,黄淮是浙江温州人,但是温州黄家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况且黄淮的正妻杨氏就是松江府人,在松江府也有不少田产,要真按这份治河三策的内容治河,黄淮首先就要落个家宅不宁。

莫非今日自己要以一敌六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