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 > 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明撤军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三十三章 大明撤军了

第333章 大明撤军了?

由于墨家的出现,崇祯皇帝早就对登州地区乃至山东的分布都了如指掌。

所以此时方正化所说的几个地点,他都能一一对应上。

果然是这样!若不是有人刻意安排,怎么会如此?

崇祯皇帝感觉好像抓住了什么似的。

有些亢奋的在寝宫里来回踱着步。

然而很快,他又想起了之前在内阁议事的情形。

到时候会不会有人说这是登州的阴谋?而自己又如何证明不是?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重新坐在床榻之上,颓然的说道:“朕累了,你且退下吧。”

…………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崇祯皇帝在第二天就收到了钱士升的加急奏报。

当他看到这位山东督师的奏报之后,脸色变得古怪起来,喃喃道:“这又是何意?”

于是带着困惑,他再一次来到内阁,提到了登州墨家的反击,并将抄录好的山东督师钱士升的奏报分发给众人。

然后,朱由检就这么静静的等待着,想要知道阁臣们是如何看的。

过了好一会儿,何吾驺率先出声赞叹道:“钱阁老真是深谋远虑,我等不及也。”

然后另一个人也附和道:“的确如此,钱阁老真是兵法大家,一下就解决了我心中的困扰。”

温体仁皱眉看着奏报,姓钱的这么做,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于是他开始琢磨,是不是该给对方上点眼药。

可是登州这件事非比寻常,下绊子容易,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问题。

心中若是没有良策,贸然出手,就可能将自己陷进去。

他可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反对,而让己方的人去掺和这件烂事儿。

温体仁心里明白,这和对付鞑子是不一样的。

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清楚,鞑子是攻不进来的,即便后来能入关劫掠,也只是少部分人意识到了危险。

所以在这些前提下,是好是坏,是输是赢,就不那么重要了。

大家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想着能不能从战场上得到一些好处。

所以真正的对手不是鞑子,而是在朝堂之上。

而当墨家出现在登州的时候,即便大家齐心协力,想要除之而后快,依然无能为力。

且不说一直以来,登州未曾一败。

只看登州的位置离中原如此的近,根本没有关隘要塞相守,若是官军再输几次,登州兵可能就要兵临城下了。

想到这里,温体仁不得不承认,钱士升的确是一个人物。

再看向自己手中的奏报。

在这里面,钱士升居然恬不知耻的将自己短短数十天不得寸进、连连惨败的原因归咎于登州的地盘太小了。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说法,竟然让人挑不出理来。

钱士升在奏疏之中说,因为登州太小,他们不需要多少人去管,所以才能不出乱子。

同样是因为登州太小,他们的兵力可以遍布登州,可以让每个镇子都有强兵镇守。

甚至很可能,也并不是每个镇一子都有强兵,而是因为他们地盘小,相互支援的及时。

若是像大明这么大的疆土,等援军来援,怕不得几个月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才能让鞑子吃亏。

若是真到了首尾不能相顾的时候,恐怕就是登州的末日。

乍看上去,的确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琢磨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好像的确如对方所说的那样。

而钱士升给出的解决办法也是让人匪夷所思。

第一,和最初的做法一样,切断墨家与外界的所有往来。

这个做法还算正常,没什么可说的。

然而第二条就有些离谱了!

钱士升竟然在奏疏中说道,既然是因为登州的地方太小,那就应该让他们的地盘变大。

所以,此时登州兵进攻的几个城池,无需在意,那就任由他们将其占下。

随着他们占下的地方越来越大,到时候,不管是粮食供给,还是治理都一定会出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兵力势必不能处处把守!

一旦再起战事,必然不能首尾相顾,分而击之即可!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因为墨家人不伤及无辜,对百姓秋毫无犯。

若谁敢说打不过鞑子是因为对方地盘小,就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

思及此处,温体仁打定主意不再掺和了。

所以最后崇祯皇帝采纳了山东督师钱士升的建议。

对登州兵马进攻占诸城等地的行为不予理会。

同时将东江镇原有的兵马,调入山东协防。

然后将唐通和曹文昭等客军撤出山东。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多余的兵力放到清剿流寇的战场上。

等流寇一灭,再将大明的所有大军全部调集到山东,到那时登州再强也无济于事。

由于登州这个特殊的存在,如今的朝堂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

不管是朝堂上的党争还是暗地里的利益纠葛,都要为此事让步。

这是在大明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局面。

并不是两个时代的人性变了,而是因为登州墨家与儒家誓不两立。

这样鲜明的对立关系,让大明的士大夫别无选择。

其实钱士升也很清楚,他奏报里所说的事情,很多都是一厢情愿的,根本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能让鞑子在朝夕之间损失6000人的登州军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因为地盘小,就能解释得了的。

这也就能忽悠一下满朝文武和崇祯皇帝。

因为鞑子的战斗过程,也只有廖福了解的最为清楚。

其他人也只知道鞑子阵亡了6000人而已。

凭着那些人对战场粗浅的了解,根本不会有什么概念。

而钱士升所要做的,就是让伐登之事一直拖下去,把这个督师位子坐稳,拖到时机成熟。

…………

对于大明朝廷的变化,萧云并不清楚。

不过,他对于山东这边的明军兵马调动,却能够了如指掌。

闰八月底的时候,负责在淄川一带盯住明军的蒋方平,就发现了大明兵马的异动。

然后就立即将消息汇报给了萧云,与此同时也紧盯明军的动向。

最后接到驻防点传过来的消息,得知明军的人马已经撤出了山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