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中兴李氏之主 > 第六十九章 骄傲的时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出了宫门之后,李承乾就带着四个亲卫在洛阳城的各个坊市漫无目的溜达,目的就是想听听洛阳城老百姓对他酿酒这件事个怎样的看法。

听是听到了一些,这年头嘛,能编排一下皇帝家的事,那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乐子。但是让他大跌眼镜的是,一路走来,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沿街乞讨的乞儿,说起他大肆收购粮食酿酒,都是笑意盈盈的打趣。

为此他专门买了些馒头凑到一堆乞儿中间,问道:“刚听你们说起太子靡费粮食酿酒,你们就不觉得可惜么,要是这些粮食能分给你们,怎么着也不至于让你们饿肚子不是?”

“你这人好生无礼。”年纪大的那个乞儿说道,“别人的东西,为什么要给我们,我们饿肚子,是自己没能耐,跟旁人何干?”

说完,这乞儿还咬了一口手里的馒头。

他这话把李承乾给听楞了,好是硬气的一番话啊,笑了笑,李承乾继续说道:“你们看,我这不就是给你们了么?

他话都没说完,刚把嘴里馒头咽下去的乞儿就说道:“小爷如今是落了难,你给了小爷一个馒头,小爷记得你的恩情。至于太子殿下,他愿意给我当然要,我又不傻,他不给我也可以去讨,这不是没机会碰到么?

但是,不能因为太子殿下还没给我,我就说太子殿下不好,这不对吧,他酿酒又没有花我一个大子。人家自己的钱,想怎么花怎么花。这要触犯了大唐律自然由他皇帝老子收拾,他跟我们一群要饭的有什么关系?

“哥哥说得对,别人愿意给,我们就拿着,那是好人心善,不给我们就自己想办法找吃食,可不能怨别人。”另一个乞儿也是一边吃着馒头,一边嚷嚷着。

其他的乞儿也是跟着点了点头,若不是嘴里的馒头实在没咽下去,估计也得说两句。

而他们的几句话,真的是让李承乾很震惊和骄傲。

细细琢磨之下,不吹不黑,唐朝的确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

这不是从上而下的一种姿态,相反,这是从下而上的一种底气,或者说是有着千年文明熏陶过后的一种骄傲。

不管他在东宫里怎么折腾,也不管朝堂上那些文武百官对他的行为有多么痛心。

但是洛阳坊市的老百姓对于他的所作所为,除了羡慕却没有任何的怨言,哪怕他们中有的人食不果腹,而李承乾却在靡费粮食大肆酿酒,可能酒在他们眼中除了贪一时之欢,再没什么卵用。

但就算是这样,李承乾还是没听到任何的抱怨。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个骄傲的时代。

人们不屑于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施舍上面,他们更想依靠的是自己,至于别人是浪费粮食酿酒也好,还是纸醉金迷也罢,对他们来说,终归只是茶余饭后拿来吹牛逼的一个故事罢了。….

至于别人奢靡生活在他们看来,不是人家自己努力了,就是人家祖宗努力了,不管是谁。努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让子孙,过上更好的生活么?

羡慕可以,怨恨就不对了。

这就是大唐人的心思,也是他们的骄傲。

“受教了。”拱了拱手,李承乾起身离开。

刚走出去没两步,一直在四周保护他的亲卫也跟了上来。

“刘三,大唐的百姓都是这样么?”李承乾问了一句。

刘三,也就是四个亲卫中的一个,本来就是家中行三,他爹索性就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对啊,都是这样啊。”刘三有些茫然,这有什么不对么?李承乾点了点头,没说话。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多数都觉得自己此举于国朝不利,一个二个正在为弹劾自己的折子奋笔疾书,而在这些普通人眼中,这仿佛好像不是多大个事儿。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苦笑了一声,李承乾说道:“也是,去年阿史那思摩被俘投降,现在都成了怀化郡王,这该死的大唐,真的包容万象啊……”

就在李承乾感慨这些的时候。

蜀王李恪府上会儿却是颇有几分热闹。

李恪,李世民的第三子。

因为他的母亲是杨妃,前朝公主,这也使得身负两朝血脉的他,天然就成了那些前朝遗老亲近的对象。

“蜀王殿下,这可是个好机会啊。”有人说道。

他们这些前朝遗老虽然不是说要重现隋朝,但拥护有着前朝血脉的李恪,确实恰如其分。

李恪心里其实也乐开了花。

虽然说这点儿事儿,还不至于让李承乾被废,但这也确实是一个让李承乾减分的好机会。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然,心里这么想,脸上却是没有任何的表现。

别看李恪今年也只有十来岁,但从小就在帝王家长大,其心思城府绝非后世十来岁的孩子可以比拟。

“什么机会不机会的,太子不过是偶有失德罢了。”李恪说完,又吩咐道,“不要多事,做好我们自己的就行,你们又不是言官。”

几个前朝遗老一听,顿时就明白了。

不单单是李恪府上如此,越王李泰府上也在上演着类似的一幕。

李泰本来就备受李世民偏爱,加之他自身确实是有几分才华,身边也笼络了一大群人。

这就让他生了彼何不可取而代之的想法。

这次东宫出了这么大的岔子,他就想看看到时候他那个太子哥哥怎么收场。

而在同一时间,琢磨着东宫近来行径的人可算不得少,这会儿,满长安的文武官员不是在奋笔疾书,痛斥太子殿下靡费粮食,贪图享乐,就是在着东宫的一举一动。

没办法,这就是大家对于储君的重视。

他们才不会管你之前做了多少好事?只要有一点错,在他们眼里就会无限放大,在他们眼里只有升官和名留青史。

等李承乾回到东宫的时候,长安城已经是暗流涌动,颇有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