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琅琊各大家族的人离开后没有各回各家,而是凑在一起开会。

只是这次来的人更多。

原本参会的只有少数几个大家族,现在他们把旁支远亲、姻亲表亲都一股脑拉了过来。

为首的几个大家族拿出一摞书简,挨个分发出去。

“这是王家那位圣贤随口念诵的文字,被我们家中子弟诵默,你们仔细品读,看看接下来如何做决定。”

被邀请过来的人纷纷打开竹简。

一时间,满屋子都是“妙哇”、“妙哇”的赞叹。

借着这个机会,几大家族将圣贤的要求说了出来。

“我们打算赌一把,拿出家中所有藏书,换取圣贤讲道。你们也都是琅琊一份子,是与我等共进退,还是怎么?”

听到这话,中小家族纷纷迟疑起来。

小家族原本就没有多少藏书,略一思索就同意加入。

赔了不心疼,赚了吃三代甚至三十代。

倒是那些小有家底的中型家族为难了。

大家族冒的起这个风险,就算栽跟头了也能很快东山再起。

自己不一样。

这些藏书是自己家族向上晋升的底蕴。

有些家族甚至怀疑,这是葛氏、云氏、徐氏等联合起来做局,目的就是窃取自己手中藏书。

想及此处,有人当场放下竹简,“家中还有要事,不能奉陪了!”

立刻又有几人表示退出。

葛氏族长哼了一声,“你们要退出,可以!那么烦请你们彻底退出琅琊地界,永生永世不要回琅琊!”

“什么?让我们退出琅琊?”

起身的人全都震怒。

“我们家族祖祖辈辈都是琅琊人,你凭什么赶我们走?”

“我就在琅琊不动了,你能把我怎么样?”

“要动粗吗?那就试试!”

“大家伙都看着呐,葛氏、云氏、徐氏、颜氏咄咄逼人,他今日赶走我们,明日就能赶走你们……”

“对!琅琊是琅琊人的琅琊,不是他们一家一姓的琅琊!”

几个大家族的人冷眼旁观,几步辩驳,也不制止。

过了一会儿,外面传来“嘎吱嘎吱”的车轮转动声。

“禀告老族长,葛氏诸脉共筹集书两千一百二十五卷,帛二百五十六卷,另有甲书、骨书五箱半。”

“禀告家主,云氏诸脉共筹集书一千八百卷,帛四百一十卷,另有姜国纸书八十七卷。”

“禀告家主,颜氏诸脉所有书籍筹集完毕!”

“禀告家主……”

屋中,葛氏、云氏、徐氏、颜氏等大家族腰杆越来越硬,气势越来越足。

反倒对面,那些中小家族全都气息微弱,更有人悄悄坐了回去。

葛氏老族长抬手向外一引。

“葛氏藏书,向诸位公开三日,三日后,葛氏藏书将献与王氏。”

“云氏藏书,向诸位公开三日,三日后,请诸位做出抉择!”

“徐氏奉劝各位,不要敝帚自珍!”

“颜氏请心不诚者退出琅琊!一应田宅屋舍牛羊器具,颜氏以高于市价两成接手。”

听到这话,众人瞬间醒悟。

这些大家族不是随口说说,而是动真格的。

不愿献出藏书,就是不愿与琅琊人共进退,除了变卖家产搬出琅琊,没有第二条路。

有些家族心中盘算着,高于市价两成变卖家产,拿了钱财到其他地方重新置办田产屋舍。

自己,不亏啊!

一时间,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有人慌里慌张跑到外面,如饥似渴的阅读。

有人马不停蹄跑回家中,然后与各大家族交易田产屋舍。

城中的事情迅速传遍琅琊全境,甚至向周边蔓延。

越来越多的人连夜收拾行装,带着干粮往琅琊城。

看书!

他们想看书!

或许,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触摸书籍的机会。

即便看不懂书上的文字,至少也要远远地看上一眼。

然后骄傲的告诉子孙,自己知道书长什么样。

三天时间很慢!

却又很快!

第三天时,琅琊各个家族开始收起书籍。

前来看书的人虽有万般不舍,却还是礼貌地将书放下,并且向收回书籍的人躬身行礼。

有的人甚至跪倒在地,将书简高举过顶,恭敬地奉还。

没有读过的人并不是文盲。

相反,他们都有过简单的启蒙教育,只是无书可读。

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加知道书籍的珍贵,知道琅琊各大家族这三天的举动有多么仁慈。

各种书籍被装入箱中,随即搬到车上。

“嘎吱嘎吱”。

一驾驾马车、牛车停在王氏门前,随即,一箱箱书籍往院中搬运。

尾随看热闹的人都震惊了。

“什么?这些书都送进了王氏?”

“王氏?就是那个被田氏灭门的王氏吗?”

“这是怎么回事?葛氏、云氏、徐氏、颜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不仅是几个大家族,陆陆续续又有许多观望中的家族将自家藏书送了过来。

琅琊所有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在这件事情中做出了选择,选择了站队。

拒不交出家中藏书的,将会遭到琅琊所有家族的排挤。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卖产业,离开琅琊。

这一点琅琊人自己会瞪大眼睛,无需岳川监督。

此时,岳川和王竞择一起,翻看着院落中的书箱。

“没想到,你们琅琊的文风如此昌盛,家家藏书,而且藏书如此众多!”

“老师所言极是!我也没想到,葛氏一家就能拿出两千卷书!按照他们统计的清单,这一批书怕是要超过两万卷,甚至能达到三万卷。”

这些书必定会有重复。

比如,葛氏各分支在分家时,可以从主家抄录一些名人书籍。

但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分支的成员对这些书籍进行注解,或者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

这些东西逐渐积攒,就形成了“家学”,这个东西是私密的,绝对不会公开。

家学渊源一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

人教版课本,爷爷上学的时候,把自己的笔记、资料、试卷等整理起来,装订成册。

然后二爷爷、三爷爷、四爷爷……大伯、二伯、三伯、四叔……大哥、二哥、三哥……

几代人之后,就积攒了几十份上百份学习资料。

后辈上学的同时,又专心研究这些学习资料,只要用心,怎么也不可能考的太差吧?

看着眼前一箱箱书籍,岳川心中感慨。

人教版课本每隔十多年就换一次版本,高考的出题范围也周期性变动。

但是古人科举考试,出题范围基本逃不出四书五经。

贫农子女第一次读书,跟拥有几百年科举底蕴的书香子弟同场竞技,得额外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取得相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