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明朝,洪武十三年。

李文忠叹气,果然还是自己的儿子开了城门,虽然之前就有了预感,但真的看到这一幕,他还是只能再次起身向朱元璋行礼。不过没等他开口,朱元璋就挥手让他起来,只道:“九江的选择也没有错,咱这孙子就算没有人开城门,他也未必能坚守多久。”他看向徐达,叹息:“增寿可惜了。”徐达摇摇头:“那也是他自己的选择造成的。多谢万岁宽宏。”

朱元璋又看向朱棣:“老四,咱也不说那些假惺惺的,你进了京,你怎么对你侄儿?怎么对那些大臣?”

朱棣沉默,面对射来的一道道视线,他还是沉默,半晌,他才看着朱元璋道:“侄子们只要他们好好的,我肯定也会好好待他们,大臣也是如此。”

“那他们要是有什么举动呢?”朱元璋紧接着问。

“侄儿还是可以好好对待。大臣,我只知道斩草要除根。”朱棣还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殿内群臣沉默,已经可以预见,朱棣进城登基,必然是一阵血雨腥风。

汉朝,元朔元年。

淮南王刘安愣住了: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地方藩王?唯一一个?那意思是自己失败了?

与他心情截然相反的是汉武帝,他看到这句话后心情指数立刻上升了好几个百分点,好啊!神迹的意思不就是其他藩王都失败了吗?这说明上天都不支持大汉这些不安分的藩王啊!那我大汉一朝岂不是无有藩王之忧?

【朱棣要怎么对待他的好侄子?朱允炆没有把选择权给他。在朱棣进京后,皇宫燃起大火,而建文帝就此不知所踪。其后数年,朱棣都又秘密派人查访其下落。】

【而建文帝的臣子们则迎来了一场大清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自不必说,其他帮建文帝募兵的大臣、不愿意承认朱棣登基的大臣、仍旧奉建文帝为正统的大臣,有的选择自杀,有的被朱棣下狱处死。】

【在这里特别提一嘴的是方孝孺。】

【后世有一种说法是朱棣因方孝孺死不效忠、且于殿内与朱棣对峙,朱棣诛其十族。】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最早的诛十族记载出现在明朝中期江南文人祝枝山的《野记》一书中,而此书多记录民间杂文野史和鬼神故事。】

【明史、明实录、革除录都未曾记载。】

【而明神宗实录中,明神宗赦免了当年被方孝孺牵连的贬谪之人共一千四百零三人。如果当时被诛杀,又谈何赦免?】

【朱棣确实是杀掉了方孝孺,也杀掉了许多人,一说八百四十七人,一说八百七十三人,但这些人多是与提议削藩、反对靖难、不承认朱棣有直接关系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政敌,是方孝孺的同党,而非是朱棣的某种泄愤行为。】

【在方孝孺死后,他的尸身还是他的学生。】

【那么,方孝孺诛十族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明朝,洪武十三年。

看到皇宫起火、建文帝失踪,朱棣和其他人都松了口气。而对于朱棣对那些建文旧臣下手,所有人都感觉良好,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是……

“十族?”朱元璋看着朱棣,朱标也不赞同。一众皇子们挤眉弄眼,打量着朱棣。

“???”朱棣不明白,他不会变成这样的啊,他疯了才没事儿杀人十族,那方孝孺就算是江南文人头领、宋濂学生又如何?值得他杀他十族吗?他爹杀胡惟庸也就杀了他和他三族啊!

众人扭头接着看神迹。正好神迹讲到关于方孝孺诛十族的不实之处。

朱棣理直气壮起来:“我就说我不可能干这事儿吧!”才八百多人而已!

大臣们也松了口气,他们还以为朱棣比现在的万岁还猛呢!现在看来,也还好吧。况且,他们也有自信,他们的子女作为开国功臣的后代,就算没有站队朱棣,也不会成为这第一波大清洗中的一员;就算最后还是要死,也会死的比较体面一点的。

朱元璋点点头,这倒是没错。同党嘛,那当然要杀。现在他只经历过胡惟庸案初期,就牵连众多,但后来胡惟庸案可是牵连出三万人。

“不过,”朱元璋皱眉,“这后来能传出来你株连十族,看来是你当时还没有清理干净那些反骨之人啊!”

其他皇子们也这么认为:肯定是这样!要不然怎么还能往老四头上扣这么一顶帽子?

朱标虽然仁厚,也不赞同杀掉太多人,但对于朱棣这种清理政敌的行为也不觉得有太大问题,只是觉得朱棣可能有些过急,没有做好工作,导致后世对他的行为产生了种种猜测和臆造。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坐直了身子,冷笑出声:“造谣俺杀了那方孝孺十族?看来这儒家子弟、江南文人对俺不满的很啊!俺就算真杀了他十族,有什么必要不往史书上写吗?”他已经认定了是儒生搞出来的结果,不然还能有谁?到时候,自己的好侄儿就是那仁善圣君,自己就是那心狠手辣还悖逆苍天的暴君了!因为朕不符合他们的想法、不受他们影响吗?

“还是杀的少了!”朱棣下了定论,不然他爹杀了那么多人,怎么就跑来造他的谣呢?

其他朝代的皇帝们也基本反应相同,对他们来说,杀掉八百多个人算的了什么?更别说是朱棣这种情况了。他们更感兴趣的,还是这个说法怎么形成、并广为流传的,这才是关键!

【其实这种说法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有一定合理性,又有需求。】

【首先是合理性。】

【对于普通老百姓和底层儒生而言,一下子被杀了八百多人,还是十分震撼的,而这八百人是方孝孺的十族,似乎也能说得过去。】

【另一方面,这个说法初次出现是和因果报应结合在一起的,而社会上是很喜欢各种因果报应的故事的,人们一听,哎呀,更合理了!尤其是这故事还涉及到普通人最感兴趣的高高在上的皇室的秘闻,这也让人们更乐意听和传播这一说法。】

明朝,洪武年。

还年轻的朱棣脾气更外显,他几乎要破口大骂:“这关我什么事儿?市井闲人喜欢听故事,就得用我编故事?”

朱元璋也不高兴,他也不喜欢皇家自己的事情被皇家之外的所有人编排,尤其是这种明显不符合事实、会对大明皇室名声产生负面影响的内容。他本就多疑,现在心中对儒生、江南文人的怀疑更是不断上涨。

【接着是需求。】

【这里主要人员就不是市井百姓,而是儒家士大夫们。】

【一方面,在他们心里,方孝孺就是很冤,不管朱棣到底杀了多少人,他把方孝孺杀了就是不对的。方孝孺的行为在他们眼里那就是完美符合儒家的“忠义”,又符合他们理想中的面对皇权也要维护正义的形象。他们自然要为方孝孺说话。随着士大夫政治的兴起,方孝孺逐渐被平反,反过来又把方孝孺的故事变得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是政治需要。士大夫们将方孝孺作为旗帜,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斗争。】

【最后,就是明末,需要大臣们成为忠义之士,就用方孝孺做例子进行宣传。】

朱元璋从这一段叙述中感觉到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的对抗,一方是这些士大夫们,另一方,有可能是他们的敌对党派、也有可能是皇帝……把方孝孺塑造成忠义之士,往老四头上扣一口黑锅,那不就能对皇帝做出指责了吗?

“哼哼,”朱元璋心中的怀疑和怒火越发高涨,“看来咱只顾着处理贪污腐败,都忘了这些整天之乎者也的人了!”他不忘叮嘱朱标和其他几个儿子,“你们看到了,这些人只要有机会就会往咱头上泼黑水,可不能放松警惕,也万万不能心慈手软!”

朱标、朱棣等人认真受教。

殿中的文武大臣们都缩了缩脖子,知道估计过不了几天,新的政策和风雨就要来临了,而很有可能又会有一批人头落地。不过很快,他们又开始悄悄用眼神交流起来,毕竟这件事儿基本牵连不到他们身上。不说这些开国将领了,就是在场的文臣们也和神迹中指出的那些士大夫基本不是一路人。

而接着一个大雷打了下来。

明末?明末!

朱元璋面色紧绷起来:“明末了?”虽然知道所有朝代都有终结之日,但这并不妨碍他一直畅想大明千秋万代啊!结果现在直接就知道了明朝将来会灭亡的消息,怎么不让他郁郁又愤怒。明朝什么时候灭亡的?国祚多少?有没有个五百年?为什么会灭亡?后面的朝代是哪家?……一连串的问题在他脑中盘旋。

朱棣紧抿嘴唇,他的心情也不好,毕竟按神迹中的说法,日后继承皇位的应当是他的子孙,那大明灭亡也显然和他的子孙脱不了关系。

一旁的朱标看出来了他的担忧和愤怒,安抚地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