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打下安南,带给明朝的不只是一个藩属变郡的好处,带给安南的也不只是失去独立性这一个后果。】

汉朝初年。

刘邦看到这里,又生出了兴致:“诸位,你们说,这安南还有何好处能给明朝?”

众人沉默,纷纷开始思索。

一人道:“莫不是有金银矿藏等物?”

另一人道:“许是那偏僻之地有些鲜为人知的稀有之物……”

韩信不懂这些,他只是突然想起来这明太宗时期还有个郑和下西洋一事,而这安南与西洋甚近:“应当是与下西洋有关,说不定是便于水军征讨他国。”

萧何也道:“安南虽无他物,但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人口。”

【带给明朝的一个好处,就是方便了郑和下西洋之行。】

【安南临海而居,地带狭长,内有多个良港,这对出使西洋的船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停靠点,既能休息,也能补充物资。】

【此外,安南变成交趾郡,由明朝直接管辖后,又是一处重要基地。】

【西洋的船队可以在这里及时与明朝互通消息,获得支持,以及后备力量。】

【这对于漂泊海上的船队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安心剂,也对附近其他国家有所威慑。】

【而在郑和成功建立南洋的多个明朝海上据点后,这些据点又可以与交趾郡相互联系,以交趾这一陆地基地为首,缓解了据点的消息不畅问题,也加大了这些据点动乱的难度。】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嘴角上扬,疯狂暗示别人:夸我啊,快夸我!

朱元璋看了一眼,只觉得眼睛疼,于是扭过头,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

一群皇子亲王们也不想给得意的朱棣再加一把火,于是聚成一圈,各自聊天,也当自己没看见。

只有朱标,不忍让弟弟期望落空,于是带着骄傲的笑容,开口夸奖:“四弟确实眼光长远,又能精准把握时机,特别是这件事,做得很好!”

朱棣挨挨挤挤蹭到朱标身边,想让大哥再多夸几句。

永乐十六年。

朱棣对这功绩依然自傲,但也不忘对太子和太孙谆谆叮嘱:“交趾一地,必须缓缓经营,但不可轻言放弃……”

唐朝,贞观三年。

自从对海上生起向往后,对于能够和出海扯上关系的,太宗陛下就颇为上心。

此次神迹提到的交趾也不例外。

此时,并未设立交趾郡,而是在南边设立了三大官方管控的都府,其中“交府”正是交趾故地。

既打算加强对交府的管控,李世民不由想起了去年他派去担任交趾都督,结果因贪污被处死的李寿。一个李寿已经让他很生气了,结果他打算派卢祖尚去接任这个交趾都督时,卢祖尚竟敢不愿前往、拒绝命令,他只能将卢祖尚处斩。

回想起这两人,他还是一肚子气。

不过如何经略交府,现在看来,还得仔细计划一番。

秦朝。

嬴政听着神迹的讲述,将百越一地的重要性再次往上提了提。

【但是,带给安南最大伤害的并非此事。】

【明朝从安南获取了大量人口,其中包含了稀缺的技术人员、知识人员。】

【在征讨安南的过程中,张辅等人斩首安南军队六万余人。】

【这个人数看起来平平无奇,与历史上种种大捷相比,简直是没有任何值得被提起的价值。】

【但对于安南则不同。当时,安南人口不过520万人左右,其中还有200万的土着人口,纯粹安南人也就是300万。】

【六万人被斩首,差不多就是安南人口的百分之一,这还是往少计算。】

【对于安南来说,光这一点就堪称是灭顶之灾。】

【当然,这和华夏王朝更替时的人口损失无法相比。】

汉朝初年。

刘邦常常叹息,一时也没了什么兴致。

对于人口损失他可是深有体会。秦朝末年的各路征战,虽然只有七年,便迎来了大汉一统,但这七年就足够让中原战火冲天,百姓死伤殆尽。特别是,碰上项羽那个莽夫……

张良、萧何也沉默不语。一场秦末乱世,中原人口损失百分之七十,十室九空,汉朝初立,面对的就是无人无粮、百废待兴的境况。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回想自己于动乱中复兴汉室,重建汉统。

这是他的功绩,中兴汉室,他一生的骄傲。但他也很清楚,在西汉末年、新朝动荡的环境下,汉朝的人口损失达到了百分之六十,险些就要与太祖创业时期持平了。

他的心中升起了深深的忧虑。

此前他只是不愿意去想,不愿去设想汉室的覆灭,但现在神迹已经明晃晃的指出了事实:天下岂有不灭之王朝?他不得不去想。一方面,想着汉室兴亡,一方面,又想到了百姓生死。等到他的汉朝末年,百姓会遭遇何等的动乱?总不会比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损失还要大吧?

他不知道,东汉末年、三国乱世,人口损失达到了百分之九十!

而其后的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更是无数人生活在铁蹄战火下,艰难求生。

唐朝,武德九年。

自神迹现世以来,李世民一直保持着面无表情的姿态,不让李建成等人看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他一贯都能体会百姓之苦,体谅民生多艰。

现在,他要自保,就必须要登上那个位置,可他不能把天下再次拖进战火中。

毕竟,一场隋末乱世,中原人口大大折损,达到了百分之七十的水平。现在天下初定,民众方才缓和几年,实在撑不起再一次的纷乱之世了。

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这件事在京城内、在宫墙内,一次性、快速解决!

【但这,还不是对安南打击最大的。】

【永乐五年六月,也就是刚刚打下安南时,朱棣给交趾总兵张辅下了一个选拔人才的命令。】

【他是这么说的:“怀才抱德、山林隐逸、明经能文、博学有才、贤良方正、孝弟力田、聪明正直、廉能干济、练达吏事、精通书算、明习兵法、武艺智谋、容貌魁伟、语言便利、膂力勇敢、阴阳术数、医药方脉之人,悉心访求,以礼送赴京擢用”。】

【瞧瞧,这样的人才要求,几乎把所有有一技之长、懂点知识的人都包括在内了。】

【张辅当然遵从命令。】

【他先是在交趾搜集了出色的工匠共计7700人,送到了京师,随后又送来了130人。这个数量别看没有上万,实际上相当之多。】

【自古以来,技术性人才就是比较少的。】

【明朝永乐年间,总人口大约6600多万,而整个明朝的匠户只有40万出头,实际上明朝朝廷可以常年使用的匠人大概只有23万左右。】

【按比例,明朝工匠和普通百姓的比例大约是1:200左右。】

【如果安南的比例也与明朝差不多,那么完全可以想象,明朝的这一行为给安南带来的打击。】

明朝,洪武十三年。

周王朱橚掰着手指头开始算:“一比二百,安南除去土着还有三百万,那安南的工匠就是……一万五千人!”他惊叹地抬头,看向朱棣,那脸上的表情和眼神都分明在诉说在他的不可思议:四哥,你可真狠啊!

朱标对朱橚的计算结果表示了肯定:“差不多,如果是这个比例,那大约就是一万到两万人之间。四弟这事儿干的……”是真的损到家了。

其他朝代也纷纷算出了安南的工匠人数,也是惊叹不已。

总数一万到两万之间,你明朝就一下子拉走了差不多一万人,一半多的人数。这对安南\/交趾何止是打击?灭顶之灾也不为过啊!

【事实上,这些工匠都为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比如为了迁都而修建北京的皇宫,朱棣总共用了两万七千多名工匠,其中不少就是交趾工匠。】

【而除了工匠外,张辅随后又陆续搜集交趾全境饱学之士和各类技术人才近9000人送往京师。这9000人可不只是工匠,其中不少都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对一个朝廷来说多重要?他们是维护朝廷统治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维护地方、教化百姓的人选。】

【而交趾又有多少“知识分子”?】

【还是以明朝为例,把秀才开始算作知识分子,整个明朝的秀才大约在百万人左右。从明朝成化到嘉靖的百年见,秀才一共有三十万人左右。均摊到每一年,同时存在的秀才大约也只有数万人,更不用说在其之上的举人。】

【从这里推算,交趾的知识分子,几乎被明军一扫而空。】

【何况,在此次张辅送人之后,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由于交趾由明朝直接管辖,剩余的交趾知识分子也纷纷参加科举考试,随后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明朝。】

明朝,洪武年。

朱橚只觉得之前的自己太天真了。

搜罗工匠算什么?只是区区工匠罢了,怎么能算得上狠?明明迁徙这些知识分子,对,就是这个词,很贴切,明明带走这些知识分子才是真的狠啊!

岂止是狠,简直是撅了交趾的根,和挖人家祖坟也无甚差别了。殿内的重臣们纷纷敬畏地看着燕王,以前怎么没发现这位殿下有如此之手段?看走眼了,看走眼了啊。不过,还好,此时了解也不算晚,还来得及补救。

不少人都开始在脑中回想,自己以前也没有得罪过燕王……

朱棣被看的浑身冒鸡皮疙瘩。

什么眼光?我是那种人吗?肯定不是啊!未来的我肯定只是随口一提,大概也只是为了填充我大明的力量而已,根本没想到那么多,怎么可能存了那么狠的心思?

我明明是个好人啊!

他在心里咆哮。没有说出口,因为他知道,说出口这群人也不会相信他,只会觉得他在维护形象,披一层皮罢了。

算了,爱咋咋地吧……

其他时空,不少皇帝眼睛亮了。

他们从明朝的行为上获得了启发,激发了灵感——对付那些治理麻烦的地方,就应该这么来一发!等把他们的有知识的人才都吸引走,他们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不过乌合之众耳。

有些大臣也从中获得了可借鉴之法,激动起来。

还有一些人见到皇帝似是有心动之意,开始哭天抢地:“陛下,此法不可行啊!太过阴狠,有损德行啊!如此行事,又如何担当上国圣君……”

大部分皇帝不给这些人半分眼神,依旧计划着自己的想法,考量着使用的地方和时机;也有一小部分皇帝被劝说,打消了此前的念头。

【除了知识分子,还有不少交趾人被俘后变成了太监,送往京城。】

【这些交趾人对明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营建北京城就不说了,司礼监内安南籍的太监就不在少数,他们都对大明忠心耿耿。】

【先前提到英宗被俘、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消息传到京城,交趾籍太监金安当时备受信重,他立即担任起沟通内外的职责,推动了朱祁钰登基一事,稳定了朝堂。】

【另一个交趾籍大太监兴安,在朝堂上翰林侍讲徐珵(徐有贞)提议南迁之时,站出来严词阻止,“这厮该死,敢如此妄言!若南迁,圣驾在口外,谁去迎回?祖宗山陵宫阙谁来守护?”并要求“敢言迁者斩”,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部分人南迁的打算。】

【同时,他还是举荐于谦的人之一。】

【而交趾籍的大臣也有不少,比如胡元澄,就是胡氏长子,时任安南左相。来到明朝后,因其在火器制造方面的技术,被任命督造兵使局铳箭、火药,最后累迁工部尚书,被明军誉为“火器之神”。】

【此外,在于谦守卫北京城一战中,交趾籍的士卒也作战勇猛。】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看着这几个忠心耿耿又有决断的太监,对朱棣任用太监的火气小了点。

朱棣敏锐地感觉到了,于是期期艾艾:“爹……”

朱元璋冷哼一声:“这不过是少数罢了。任用太监之风不可取!”

他又唤来一个内侍:“再去鸿胪寺,若找到黎季犁此人,留他长子一命,带到国朝来。”

说完,转向几个儿子,吩咐道:“这个徐珵徐有贞,记住这个名字,日后不可任用!”

明朝,永乐十六年。

看着神迹中这些交趾太监的事迹,朱棣不由对其大为改观,于是下令内侍去寻找神迹中提到的这几个太监,随后带到面前。

至于那个胡元澄,既然他对火器有天赋,那自然不能放着,要好好任用才是。为咱大明做贡献,是他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