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对此持有不同看法的当然包含了南宋和明朝,甚至清朝也包含在内。

“女子当以贞静为美。”一名大臣抱怨,这句话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

女子嘛,当然还是要温顺、柔弱纤细才好,除此之外,执掌家务也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都不是好女儿应当做的,这也是为了她们好。

特别是裹脚盛行的明清两代,对于女性的审美更是偏向于柔弱、一切听从男性。

【了解了关陇集团这一出身对李唐王朝的关键作用后,我们说回李世民。】

【李世民出生在隋朝开皇十八年,当时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在位。】

【杨坚是一位有为的君王,他建立隋朝后,逐步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自两晋以来中原大地数百年的分裂和动乱。】

【随后,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精简了地方行政机构,只设州、县两级,并初步创立了科举制度,也就是后世王朝沿用多年的选官制度。】

【这一系列政策,使得中央更加集权的同时,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为多年战乱下的百姓提供了喘息之机。而科举制的创立,取代了依照门第的九品中正制,为国家人才的输送提供了新的渠道。】

【同时,杨坚修订《开皇律》作为隋朝的法律,又在北周的府兵制基础上加以改革。】

【这两点为唐朝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其后也被唐朝所继承。】

【杨坚另一个造福后世的政策,是他检查户口、并在各地设立粮仓。】

【检查出来的隐户为隋朝的发展提供了助力,而力求节俭的杨坚在各地存储的粮仓也成为了隋末争霸天下的各路兵马的粮草来源之一。】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的脸色十分微妙,他既高兴于神迹对自己的种种赞美之词,他的各项政策几乎都被肯定了。虽然没有直接夸赞他,但这与赞美他又有何异?他的政策全部得到肯定、被后世继承,不正说明了他眼光超绝、雄才大略吗?

可是,一想到这些都被唐朝继承、给了唐朝极大的便利,他就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特别是那句“成了各路兵马的粮草来源之一”,这难道是在嘲讽他吗?成了那些逆贼的粮草来源,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那罗延,不用多想。”独孤伽罗看到杨坚的表情,就明白他的心思了,“不论如何,这都证明了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都要坚持推行下去。”

杨坚吐了口气,没错,这些被证明正确的做法他都要坚持下去。至于这“造福后世”,只要他重新把握一下对继承人的选择,就有可能避免。

汉朝初年。

“这杨坚看起来倒是不错。”刘邦评价道,结束战乱、修订法律、创立符合情况的制度……这些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是极为困难。

天下纷乱多年,不少王朝都想要做天下的唯一的主人,但他们为什么都会失败?至于法律和各种制度,同样困难。如何让其他统一地区能够接受你的法律,又怎样能够让各方势力接受你的政治制度?

坦白讲,秦朝倒台,就与这些方面脱不开干系。

“不过这隋朝的情况看起来与秦朝并不相同。”不说别的,隋朝统一后的百姓看起来就不像六国百姓抵触秦朝一般抵触隋朝,而且他的各种制度确实落实了下去,也说明各方面的执行力度和接受能力都不错。

更何况杨坚自己背后的势力足够强大,关陇集团起码可以影响到整个北方,而非一个地区。

此外,有了先前朝代统一天下的打底,百姓们也不抗拒统一,甚至因为多年战乱还会渴求和平。

这样算下来,杨坚的统治可以说是比较平稳了。

那最后又为何会如秦朝一般二世而亡?甚至,出现了各路兵马,而非以往北朝交替的宫廷政变——从这几代皇帝的出身就可以看出来,西魏、北周、隋朝必然都是上层人士之间权力的交接,并不是大规模的战乱。

唐朝,贞观三年。

提起隋文帝杨坚,李世民对他观感有些复杂,一方面杨坚确实结束了乱世、开创了种种制度,但李世民对他的多疑、“每事皆自决断”也颇有微词。

“隋文帝的多疑,是隋朝极大的隐患。”而他的多疑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扩大,随之带来的隐患也越加大。

【但,这些功绩之后,“蕴藏大乱”。】

【隋文帝杨坚的性格中始终都有着多疑的一面,而这一面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凸显。】

【一大表现就在于他对太子杨勇的态度上。】

【本身杨勇就存在一些缺陷,而独孤皇后又因为他宠幸妾侍、同时怀疑太子妃死因成谜而对杨勇有着极大的不满,这种不满也延续到了杨坚身上。】

【但杨坚对太子态度变化决不仅是因为独孤皇后,他开始厌弃太子,与他自身对太子的怀疑实际上有着相当大的关系。】

【在杨坚的晚年,他始终在不断怀疑每个儿子对他、对皇位的心思,猜忌他们是否是想要取代自己,这种猜忌怀疑和杨勇的一些缺陷结合在一起,就让杨坚开始屡屡展现对杨勇的不满。】

【而在这时,始终怀有野心的杨广觉得自己看到了机会。】

【于是,他一方面讨好母亲独孤伽罗,时时展现自己与妻子的恩爱;另一方面,在处理杨坚交给他的事务时不断展现自己的才能。同时也向杨坚展示自己的孝顺,让杨坚对他更加满意。】

【最终,杨坚在软禁三子秦王杨俊后,在开皇二十年,将长子太子杨勇贬为庶人,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又于仁寿二年,将四子蜀王杨秀贬为庶人。】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和独孤伽罗都沉默了。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性格缺陷吗?怎么可能,对于自己的、对方的性格缺陷他们二人都一清二楚。但之所以是缺陷,就是难以改变的,更何况他们居于天下至高的位置上,很多时候反而也不觉得需要改变。

这两年,杨坚对几个儿子、特别是太子杨勇的怀疑猜忌之心已经展现,而独孤伽罗对杨勇的不满也已经在发酵。

虽然经过开始神迹对杨广谥号的介绍,夫妻二人已经决定暂时将杨广踢出继承人序列,但这不代表他们对太子杨勇就满意。

但是,神迹一句“蕴藏大乱”的评价确实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

杨坚苦笑:“伽罗,或许我们应该再看看勇儿了。”

独孤伽罗点点头,杨勇毕竟是他们曾经培养多年的嫡长子,此时确实应该多给他一些时间。

但,夫妻二人对视一眼,心中皆是无奈,性格中的缺陷是那么好改的吗?这么多年了,杨坚的多疑不可能说戒就戒,独孤伽罗对夫妻和睦的追求也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虽然颇为推崇杨坚的勤勉政事、坚持节俭,但对神迹评价他改换太子“蕴藏大乱”还是赞同的。

借机,他表明自己的态度:“看到了吗?太子乃是国本,决不可轻言改换、动摇太子的威信和地位,否则,若是重演历史故事又该如何?”

标儿就是最好的,只要标儿渡过劫难,你们这群小兔崽子都安安分分的就行了。

一群皇子亲王自然明白自己亲爹话里话外的意思,他们本身就对大哥服气,自然也安安分分地应了。

等等,朱元璋又想起来一件事,关于之前讲老四的时候他给二儿子画大饼——“还有,亲王世子也是王府的根本,你们别想着随随便便把世子换了!”

唐朝,贞观三年。

看到隋朝皇室内部争斗,同父同母的手足兄弟互相攻击,又联想到自己的情况,李世民不由有些忧虑,于是又温温和和地对着坐在一旁听讲的太子李承乾说道:“高明,你觉得弟弟妹妹怎么样?”

李承乾有些奇怪耶耶怎么突然想起来这个问题,但还是回答了:“很好啊,青雀和丽质都很好,雉奴还太小了。”

李世民松了口气,他的孩子们关系还是很好的,日后只要他和观音婢都在,定不会让他的孩子们变成杨勇杨坚那样。

长孙皇后自然猜到了李世民在忧心什么,她把手搭到了李世民的手上,温柔宽慰道:“二哥不必忧心,孩子们都是好孩子,二哥也是个好父亲,怎么会再像那些旧事呢?”

【仁寿二年,独孤皇后薨逝。】

【仁寿四年,杨坚患病,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都进入仁寿宫侍疾。】

【但杨素早已和杨广私下勾连,杨广见到杨坚患病,觉得自己要做好杨坚驾崩的预备措施,于是就写了封信想和杨素商讨,而杨素也给了回信,但这封回信没有到达杨广那里,而是被宫人误送到了杨坚手中。】

【杨坚自然愤怒不已,加上随后宠妃宣华夫人告状被杨广逼迫,于是杨坚就对柳述、元岩要求召见杨勇。】

【杨素闻知此事,告诉了杨广。

杨广假传杨坚的旨意将柳述、元岩逮捕,关进大理狱。又调来东宫的兵士来宿卫仁寿宫,宫门禁止出入,并派宇文述、郭衍进入调度指挥;随后命令右庶子张衡进入仁寿宫侍侯杨坚。其他人员全被赶走。】

【随后,杨坚在大宝殿驾崩了。】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看得愤怒无比、面色紫胀:“逆子!逆子!狼子野心!”

独孤伽罗也神色难看,虽然那时的她已经薨逝,但这并不能改变杨广行为的本质——不孝且心怀野心。对杨坚是这样,那杨广对她这个母亲又心怀多少孝心?若自己挡了他的路,难道他就不会这么对自己了吗?

至于那个宠妃,独孤伽罗扯了扯嘴角,心中嘲讽,却也懒得计较。毕竟她死了不是吗?

“伽罗,朕决定先圈禁那个逆子。”杨坚下了决定,独孤伽罗并不反对,反正他们都觉得现在杨广不只是被踢出继承人序列,甚至是应该被踢出儿子序列。

汉朝,元狩四年。

“这个杨广确实够果断,手段也挺狠。”刘彻懒洋洋地道,不过这事儿说到底,能够处理好的话也算不上多大的事情,他们大汉虽然没有儿子逼迫父亲的,但父亲坑掉儿子的可不少。

宋朝。

对此,一些人把杨广的行为视为了支持他们理论的证据:“胡人血统,果然不懂忠孝伦理,没有人子之心!”所以,外族血统是绝对不能允许他们掌握权力的,若是过来求一生存之地也就罢了,他们大宋还是有心胸的,但是掌握权力、获得荣誉绝不可能!

【不过,对于杨坚之死,还有一种说法。】

【正月二十七,杨坚移居仁寿宫。二十八日,杨坚下诏,将朝廷的财政、赏赐之权以及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太子杨广。

四月,杨坚开始患病。七月初十,杨坚病势突然转沉,紧急召见文武百官。而这里没有记载他对太子杨广有什么不满之意。

大约是在一天后,也就是七月十一,杨坚召见了自己晚年亲信的大臣何稠,命他负责自己的后事;随后又召见杨广,揽着杨广的脖子,对他说:“何稠此人做事很用心,我已经把后事托付给了他,你行事应当和他商量。”

七月十三,杨坚死亡。】

对于这两种记载,观看神迹的众人各有看法。

有人认为这两个应该结合起来,毕竟,前一个说法中,杨广突然去逼迫宣华夫人,有些不合逻辑——当时的杨广脑子应该还是比较清醒的,他装了那么多年,就差最后一步了,何必在此露馅?

但杨坚不一定没有发现杨素与杨广的勾结,进而觉得杨广不合心意,想要召见杨勇。毕竟杨坚七月十三驾崩,七月十一左右见了何稠和杨广,那还有两天空着,指不定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