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后金,天命年间。

在场的诸人神情都不怎么好看。

当然,最关键的还要数努尔哈赤的心情和态度。

努尔哈赤怎么想?他当然也不高兴,这种不满中还夹杂着些许对未来的担忧与思考。

——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的制度,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出来的种种制度之一,此时他已经颁行,也在着手为这一制度的后续影响进行处理。

也因此,他也自然能够明白这个制度背后的逻辑:稳住大金人心,控制住八旗,以免他死后,这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力量就再度走向崩散。

不能说没有别的原因,但上述的这些原因,绝对是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神迹的意思是什么?是这个制度已经不适合大金的发展需要了,最起码在皇太极登位之后是不适合了。而这个制度的核心人物是谁?都是他的子侄们。

四大贝勒,还能与皇太极一同轮流执政,同坐受礼——这样的事情,努尔哈赤能不明白皇太极会怎么想吗?他当然明白,只要把这种事情往他和他的兄弟们身上一代入,他就能够对皇太极的想法完全了解。

是的,虽然努尔哈赤颁行了这一制度,但是实际上,他对于可能引发的后果并非不知晓,只不过……

四大贝勒,除去皇太极外,还剩下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敏就算了,反正他身上还能牵扯到当初舒尔哈齐的谋反问题;但是代善和莽古尔泰,努尔哈赤到底还是有着几分慈父心肠的。

不说别的,代善的储位确实废掉了,但是他的大贝勒身份却依旧得以保留。

总之,他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日后折损在这样的斗争之中,进而还损耗大金的国力,影响大金的发展。

所以,能够希望什么呢?只能是希望神迹中的那个大金,代善也好、莽古尔泰也罢,亦或者是他的其他儿子们,都能够与皇太极处好关系;皇太极也不要太过赶尽杀绝。

什么,让皇太极不要收拢四大贝勒以及其他贝勒的权力?努尔哈赤才不会这么想,也不会阻止,只要皇太极不会让大金走向动荡,而是能够蒸蒸日上,那就没有大问题。

代善老神在在地在一旁,并没有流露出什么不满或者惊慌。事实上,他在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儿子力荐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思路——反正已经识时务了一次了,后面继续识时务不就行了吗?

再怎么说,自己也是长兄,为大金立下赫赫战功,也为皇太极的登基立下功劳,有这样的身份和功劳打底,只要自己能够稳住、识时务,那么皇太极再怎么样,也不可能真的缺了对自己的待遇。

他这么想好了,便对于周边对自己投来的或隐晦或光明正大的视线纷纷视若无睹。开玩笑,又不是汗阿玛看自己了,管他们干什么。再者,有了神迹的这么一提,汗阿玛对于这个制度是什么想法还不好说。

阿敏的神情确实不怎么好看,在四大贝勒中,就属他的身份尴尬——不仅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亲生父亲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这也就罢了,可偏偏舒尔哈齐还因为谋叛被囚禁至死,他的兄弟们中也有几个因此被杀……

而他本人,和努尔哈赤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好。如果说要保留舒尔哈齐的世系,还有一个济尔哈朗在那里呢。

怎么看,神迹中的那个都是会被皇太极下手的样子。

一看阿敏的情状,努尔哈赤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再看莽古尔泰……算了,不看了。

再就是辽东汉人的事情。

——努尔哈赤相当坚定:难道不是那些汉人的问题吗?

“吾国何故分别主人、奴仆,大人、小人?若有人怨恨其国,来投我等,且尽心效力,我等必不使其为奴仆、小人”,这是他一入辽东便明确的事情,他都已经没有想着一定要让汉人们变成奴隶了,已经相当宽善;

而且,他也没有否认汉人的付出与辛劳——“与女真合住之汉人,供应住房、食粮、耕地,亦甚劳苦”,让汉人与女真人同食、同住、同耕。

可是那些汉人呢,却始终不能安分下来,甚至还有在水中投毒之人。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现如今已经早已处理掉了四大贝勒的制度,也已经削弱了诸贝勒的力量。以及女真贵族们的力量。

当然,这并不是说女真贵族们、诸贝勒就此失去影响朝堂的能力,这当然没有;但是,此时的贵族们,最起码不能再如先前初登基时一般掣肘皇太极了。

回想起当时的种种情况,皇太极还是会心生感慨:“阿敏和莽古尔泰,实在有其罪过,朕也不能因他们的身份就无视他们对于大清造成的恶劣影响。”

虽然他确实是在收拢权力,但是阿敏和莽古尔泰走到那种地步,能怪他吗?不能。那分明都是他们自己铸就了惊天大罪,自己压根难以宽待,最终顺势而为罢了。

不然,自己对和硕兄礼亲王代善怎么就没有这么做呢?

——像是阿敏,完全无视了他的命令和要求,让他稳住永平,收拢好当地的军队和百姓,善待永平的汉人、汉官,展示一下大金的气度,树立大金的良好形象,结果他先是压根做不到收拢百姓和军队,继而跑去大肆屠戮百姓、杀掉了一堆官员……

然后,让他守住永平,为了避免他所带兵马不够,自己还打算随后派兵支援,结果他扭头就弃城而走了——就在杀完一堆人之后,走了!

这样的大罪,自己如何能够宽恕?

当时的大金与汉人之间本就结下了不小的仇怨,就像是神迹上说的那样,“五、六百人结队南行”,进而逼迫大金当地的守军;东山的矿徒“有薙发至者杀之”……而在严酷镇压后,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更加混乱,真正是后患无穷。

每每想起当时的情状,皇太极都要叹息追悔:“昔辽东之民,既降复叛,我曾杀之,良用自悔。”不说对当地局势的动荡了,更关键的在于——女真要征伐作战,粮草从何而来?日常开支从何而来?

这不都需要有人进行劳作来供给吗!而劳作供给的人是谁?当然是汉人。汉人都杀了,或者都逃了,女真的贵族们、将士们谁来供应?

也因此,加上其他原因,他也改变了努尔哈赤在位时对汉人的态度,至少没有那么酷烈了,对于汉人官员的思路也进行了转变。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原本一直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在看到女真进入辽东后,当地百姓的境况后顿时喷涌而出,完全无法压制:“蛮夷之辈!果然是只知茹毛饮血,不知礼仪教化的蛮夷!……也果然,这些未曾真正经受中原教化的外族,压根就只会屠戮我大明子民!”

他现如今已经完全不想管什么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了,也对清朝的后续丧失了兴趣——就算那个皇太极比他这个爹在这方面更有眼光,明白不能这么对待汉人,打算善待汉人,又能怎么样?

朱元璋一直朝外喷薄的怒火突然停滞了,收了回去,看起来仿佛恢复了冷静和理智,但是朱标、皇子们也好、重臣们也罢,没有人会觉得朱元璋这是不生气了,只能说,他已经做好了决定。

朱元璋确实已经做好了决定,那就是等到神迹结束——纵使他确实对清朝的后续不那么感兴趣了,但到底也要看完——就点清人手,调兵遣将,前去辽东把这什么女真都给灭个干净!

因为,他已经想到了之后的发展。

皇太极比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在这方面想的更加长远,因此对待汉人的态度要更好,但是,归根结底,他是女真人的首领,怎么可能让汉人超过女真人?他还要入主中原,那么就也不可能像是辽朝那样发展。

因此,汉人百姓都会生活在这样的统治之下——但是那个清朝的统治会无法维持吗?不。只要皇太极眼光可以,他后续的皇帝又不要太过拉垮,那么清朝就可以拢好那些汉人大族们,继而控制住大片地区。

朱元璋可不相信汉人大族的节操。

虽然他们是汉人,但是只要他们家族不灭,只要他们上升渠道不断,只要上层的统治者能够愿意分给他们一些东西,那么他们便极有可能会投入对方的怀抱——毕竟,面对已经进入中原的清朝,反抗的话,利益不可知,但损失可是相当大。

而汉人大族会善待百姓吗?朱元璋也不会相信这件事情。蒙元时期,多少丧尽天良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些人干的。

但是,对大明的这些地方大族举起屠刀,并且处理好后续影响,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牵扯到的问题太多了;那么,倒不如先去辽东把女真这一可能引动问题的一大关键点先处理了。

毕竟,处理女真,可没什么人能够叽叽歪歪。

朱元璋有些晃神,他清楚地知道,在那女真治下的辽东百姓过得悲惨,但是极有可能,在大明,百姓们也过得同样悲惨。

他从不避讳自己的出身,也正是这样的出身,他更能够体谅普通百姓的劳苦和悲惨,进而想要尽可能地处理贪官污吏,让百姓有一个更好一些的生活环境;

但是,他还是大明的皇帝,是朱家的大家长,他如何能够不管大明、不管他的子孙后代?

【后金的对外关系有好几个,包括与蒙古各个部族的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以及与明朝的关系。】

【而其中最核心的,当然是与明朝的关系。】

【在努尔哈赤生前,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关系从未中止,双方一直保持着作战态势。】

【而到了皇太极,他想要消灭明朝吗?想的。】

【但是,他认为现在的时机合适吗?不合适。】

【明朝固然已经腐朽不堪,在内内斗不断,在外烽烟四起,且皇帝也并非什么能够力挽狂澜创下不世之基业的人,因此,明朝的衰落是明明确确摆在那里的。】

【后金能够据有辽东,一方面是女真的军事力量提升,一方面,就是明朝在内部不稳、将领出问题、边关卫所多年来日复一日的腐朽和军户逃亡、吃空饷下,早已战斗力下滑。】

【但是,明朝确实腐朽了,可还依旧占有着广大中原,有着一定的底蕴和积攒——虽然这样的底蕴和积攒未必能够发挥出来。】

【而后金呢?】

【前面,皇太极自登位开始,本人就面临着众多内部问题,他的权力不够稳固,进而政令并不能很好地实施,不论是想要改革还是做些其他的,总归不够方便。】

【而辽东内部,也颇有些动荡,这同样不利于后金的作战。毕竟,逃亡和反抗的,除了汉人百姓,汉人奴隶和俘虏外,还有女真原本的奴隶。】

【而在与明朝开战后,双方的互市自然停止,女真原本的大量物资就是通过互市获得的,互市停止,虽然不是不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补充物资,但是终究抵不上平稳互市所带来的资源。】

【以及,多年征战,女真大量的男丁都已经拉上了战场,“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如何能够不间断地继续作战?】

【因此,皇太极选择暂时和谈,能谈成也好,谈不成也罢,总归能够拖延一些时间。】

【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处理刚刚登基下的后金国内事务,用来稳固皇太极自己的权力,也可以用来处理一下与朝鲜等其他力量的关系。】

【况且,随后的明朝,还进行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权力交替——最高权力交替,这件事情皇太极也能够探知到。】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崩,第二年就是皇太极的天聪元年。也就是在天聪元年,明朝的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明熹宗驾崩,无子,遗诏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是为明思宗。】

【这一场权力交替,对于明朝的影响极大,堪称是中央朝堂的一次大洗牌;进而,也影响到了明朝的边关将领以及对外政策。】

————

————

上一章的[注]:关于四小贝勒,找到的结果有争议,一说为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皇太极在位时将阿济格替换为岳托。(孟森)

一说起初是杜度、阿济格、多铎、岳托,后杜度被替换为豪格。(杜家骥)

而在皇太极登基宣誓祭天的时候,参与的贝勒们包括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讬、硕讬、萨哈廉、豪格。

努尔哈赤对于辽东汉人(汉官)的态度:“汉官与我等之诸申,因何同等对待?若我等之诸申(女真)犯罪,则问其功劳,问其官位,稍有理由,即应赦之。若尼堪(汉官)犯下死罪,又未尽心效力,复有偷窃之事,则应尽诛其子孙亲族,为何仅责打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