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波廷格在这一点中表示,这份条约可以由他来亲自起草,再与央洲方面进行商讨并签约。】

隋朝,开皇年间。

即使确实对于莺莺国乃至那什么议洲等地方的法则、交往习惯并不怎么了解,杨坚也猛然察觉出了问题:“再签订一份条约?”

这是什么意思?明明因为双方交战的结果,已经签订了一份金京条约了,这一系列作战也已经算是结束了。可现在,简英等人无知无畏,直接和莺莺国舰队进行其他商谈也就罢了,这到底还是想要附属到金京条约条款内的。

可是波廷格,居然打算诱导央洲的官员们,与他再重新签订一份额外的条约?

这明摆着就是有问题啊!就算不了解莺莺国方面对于条约性质的判定和条约的行使范围,那也不能这么同意了莺莺国波廷格的这什么再度签订条约的提议吧?

什么重视不重视,这些条款,即使是简英等人出于无知而让渡出来的、明明应该由央洲自己做主的那些权力,本来也应该属于是金京条约的补充条款才是,而不是什么独立于金京条约之外的、重新签订的条约。

——这要是再签订一份条约,那么日后若是央洲真的有了什么能力,能够废止金京条约的时候,那也只能废除掉原本的金京条约,而不能直接将这些附属补充条款也一并废除。这样一来,即使真的能够废除掉,那也需要多上许多个步骤,留下不少的空档给莺莺国。

这是什么好事儿?简英等人……不会还是看不出来吧?

而且,这还是要由波廷格这个莺莺国的全权代表来起草这份条约内容。作为莺莺国的全权代表,作为完美完成了莺莺国政府交给他的任务的人,即使波廷格再怎么想要营造一个中立的形象,他也压根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杨坚不相信简英等这些在央洲的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人会看不出来这个问题,但是他们为什么会同意波廷格的提议?——即使神迹还没有说,但是简英等人会同意波廷格的建议完全是板上钉钉之事。

难道说,简英等人,自己自觉找到了什么能够让情势反转的方法?还是说,他们有把握不会掉入莺莺国在条约之中的陷阱中去?

【波廷格的文书传到简英手中的时候,皇帝下达的允许简英对所有紧急重要的事件可以暂时进行决定的命令,也传到了简英的手中。】

【得到了皇帝允许的简英,心中的责任感顿时更加旺盛,他更加努力想要尽一切可能来挽回一部分央洲损失掉的利益,并且想要为央洲和莺莺国日后的相处找到一个妥善的解决之法。】

【且,波廷格在这一次的文书之中,刻意塑造的那种“中立”“第三方”的感觉,也传达到了简英的认知之中。简英虽然还不至于到相信波廷格会不顾莺莺国的利益而愿意给央洲让利的地步,但是他也觉得,波廷格同意了自己的许多提议,这是一个好兆头,是一个好的开始,莺莺国方面能够愿意接受央洲的要求,并且愿意和央洲进行后续的谈判了啊!】

【只要这种“好情况”继续发展下去,自己不就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达成长久和平的方案了吗?】

【随后,在八月十六日呈交给皇帝的奏折中,简英便表示,自己已经与莺莺国方面达成了八条协议,并附上了这八条协议的具体内容;同时,简英还表示,除了这些善后方面的条款,剩下还有非常重要的关于五个口岸的通商和关税问题,他已经在和莺莺国进行谈判了,必然会谈判出一个对央洲有利的好结果。】

【对于这八条协议,皇帝看过之后便表示批准;同时,他又给了简英一道命令,宣布后续的所有谈判和善后方面的事情,都交给简英全权处理,一定要安排妥当,以绝后患。】

明朝,洪武年间。

朱樉有些觉得不太对劲,虽然看起来简英的谈判计划在顺利进行,虽然看起来在善后方面央洲确实做了许多努力、莺莺国舰队方面也没有什么太过刻意的阻挠,但是……

他左思右想,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措辞:“我怎么觉得,这简英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好像却已经变成了按照莺莺国舰队,按照波廷格给出的方向进行处理事务的人了?”

这是他的感觉有问题了吗?他怎么觉得这简英等人已经稳稳地按照波廷格想要的他们的方向和路线去前进了?怎么看起来简英等人实际上早就已经落入了波廷格他们的陷阱,而且还不自知,觉得自己方向很对、方法高妙?

朱棣等人想了想,并没有否决朱樉的感觉,而是纷纷给以肯定。

朱棣吐槽道:“肯定是出问题了啊。从看到波廷格的文书之后,居然会觉得波廷格和莺莺国接受了央洲的许多要求,并且还愿意与央洲进行好好的谈判,给央洲提供方便,就已经出了大问题了。”

说实话,简英等人有了这样的想法,不就是落入了波廷格特意编制打造的形象中去了吗?不然,他们怎么能够觉得此时莺莺国是“接受”了央洲方面的要求,并且还热心积极谈判呢?——也不是不热心谈判,但是能让他们热心的,怎么能够不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和自己家获得最大利益的谈判呢?

【到了八月底,央洲方面已经交给了莺莺国舰队金京条约中的第一笔赔款,随后莺莺国舰队便依照条约,从金京附近开始撤军。】

在撤军的时候,波廷格还特意给了简英等人一份文书,叮嘱他们不要忘记还要南下花穗城进行谈判。】

【八月二十八日,莺莺国舰队陆陆续续撤离了先前的驻地,南下前往花穗城。】

【第二天,八月二十六日,简英再度给皇帝上了数封奏折,并且向皇帝表示,自己需要南下前往花穗城与莺莺国舰队进行后续谈判,请求皇帝允许。】

【当然,事实上和莺莺国舰队进行后续谈判、且还是前往花穗城去谈判,这个事情简英并没有提前向皇帝报备过;换言之,简英属于是没有得到旨意,就私自同意了与莺莺国舰队到花穗城去进行谈判。】

【在奏折中,简英还表示,这一次后续条约的签订和补充,可以去使用贴纸这种东西。在莺莺国舰队方面详细说明了需要更改的地方之后,再写到贴纸文书上,贴到金京条约的文书之中。】

【简英在一众央洲官员之中,绝对不属于那种一无所知、又没有什么能力的人,他考虑到了莺莺国舰队可能会倚仗这个尚未签订的、但似乎看起来非常重要的条约来对央洲产生危害,因此还特意提到了要求莺莺国方面必须详细写明自己在哪方面会进行添加补充、哪一方面有什么缺点和问题……】

【但是,不论他的出发点是怎么想要为央洲好,但是当他一旦陷入到莺莺国已经布置好的陷阱中的话,那么他就是难以从这些陷阱中挣脱出来的。而简英这个主要负责人无法挣脱出陷阱,那签订条约的央洲则更难以从中脱离。】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以手扶额,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次谈判拉扯——不管最终是否谈判成功的人,并且还远距离指挥、提前预设好谈判条件的人,他对于简英现如今的情况完全有所判断。

简英显然是陷入了波廷格已经挖好的大坑之中,偏偏还并不是那种完全没有脑子的人,因此简英在陷入陷阱的同时还在自觉聪明地考虑应对方式,比如,如何能够在此次条约签订中让央洲掌握到主动权?……

这种并不是那么没有脑子也没有能力、但是又陷入了陷阱中的情况,非常棘手。因为对于其他官员乃至皇帝而言,看到的都是简英等人在前线兢兢业业,并且思虑周全,一点空档都不会轻易给莺莺国舰队留下……他们都会觉得,简英的考量已经非常细致了,随后便会自然而然地放手交给简英权力,这样就会减少一个可能的及时发现问题的机会。

——而皇帝,这个最终决策人,他虽然可能能够察觉到莺莺国在给央洲挖坑,但是问题是他不知道前面的具体情况啊!皇帝了解一线的情况,不论是作战还是谈判,都是要依靠大臣呈交上来的奏折。

如果撰写奏折的大臣自己,就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也没有写出来什么问题,那么这封奏折中的内容就很难展现出那些隐藏在事实之下的隐患,而收到这样的消息的皇帝,又怎么能够判断出来事情有变呢?

皇帝要依靠简英传递回来的信息进行判断,而简英又已经被波廷格坑掉了。

皇太极叹气,这也是他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一个政体架构方面的问题。

此时的大清,尚且在关外,他还能随时此处察访一二,亲自看看当地的情况,了解一下具体的状况,进而能够对各地的情况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判断。但是等到大清成功入主天下之后呢?彼时的朝廷,该怎么获取全国各地的信息?

想要让皇帝亲自去各地察访,显然不现实。那么,常规而言,就是依靠各地的官员将领等等,非常规一些的,就是依靠临时派遣的大臣或者其他特殊机构——可是,这些也都不能改变皇帝是收到“二手消息”“由传信人自己过滤过一遍的消息”的事实。

所以,不求能够收到什么分析出具体问题的奏折,只求如何能够保证奏折中信息的尽可能确切和全面……

【皇帝在收到简英的奏折之后,便进行了一番动作。】

【首先是关于这一番战争的后续处理。既然和约已经签订,莺莺国舰队也已经开始撤离南下,那么就到了处理这些相关官员的时候了。理所当然的,身为两江总督的牛堂被下令革职且押解入京。】

【既然牛堂被押解入京了,那么两江总督一职就被空了出来。现在,还需要有人接任这一职位,为两江地区进行善后和安抚。于是,皇帝便没有允许简英的南下前往花穗城的请求,而是让他留在了金京,接替两江总督一职——况且,还有常态之下宗室不外任的惯例在那里呢。】

【那么,谁去与莺莺国舰队进行后续谈判呢?皇帝选择了伊农。】

【事实上,皇帝对于这一次后续谈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条款的个中深意并不了解;而作为传给皇帝最新消息的简英本人,实际上虽然并非不重视这后续谈判,但是他也同样不能辨识出这些条款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因此,皇帝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这后续谈判的价值。因此,他干脆就让伊农一个人南下前往花穗城,并给了钦差大臣的名头,并宣称这就是“办理通商事情和关税问题”的小谈判而已,不过是为了这一系列战争和谈判进行最后的收尾及善后。】

【当然,皇帝这么不清楚实际情况和价值,也是莺莺国舰队、波廷格等人非常乐于见到的。】

【九月十八日,收到旨意的伊农开始南下,最终在十二月十九日抵达了花穗城。】

【而就在伊农南下路上的这段时间之中,又发生了三件事情。】

【首先是波廷格等人对于谈判人选的异议,虽然非常乐于见到央洲方面无知掉入陷阱中,但是波廷格等人对于谈判人选换成了伊农还是有意见的——他们不确定伊农到底能不能成功签订条约。经过一番波折,最终才接受了伊农的身份。】

【其次,是滨湾省上面发生的事情。当地宣称得到了皇帝的旨意,因此杀掉了不少莺莺国俘虏——这件事情引发了莺莺国舰队方面的轩然大波,最终是央洲派人调查,并且将当地的所有主要官员将领都革职并且押解入京,才得以解决。】

【最后一件事情,就是花穗城中,百姓和莺莺国人的大规模冲突。最终,百姓成功放火烧了莺莺国的商馆,而央洲方面通过赔钱来息事宁人。】

辽朝,会同年间。

看到皇帝处理两江地区的相关官员,耶律德光翻了个白眼。

真是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呢,之前滨南省、福州省、曲江省几个地方,战败之后,那不是一个个都要拉出来几个官员作为“罪魁祸首”?从最开始的林石麟,到后面的邓刚木、富尔察乌、余紫蝉等人,以及静安、颜载岱,包括此时被重新起用的伊农……

这些人中,有些确实是有问题,应当承担罪责;有些非要说的话,好像却没有什么真正的问题。

事实上,耶律德光也能够理解皇帝的做法,他对此也并不反感——反正他也是皇帝,又不是大臣,怎么可能反感?

但是,处置相关的责任人是需要处置,这不仅是处置罪责,还是昭示态度,这也就罢了。可不能只知道处置责任人,却不去寻找根本原因啊!

这么长时间下来,败仗打了一场又一场,战败速度一如既往地快速……可央洲上下,却压根没有寻找到什么深层次的、可以进行处理改变的原因,甚至皇帝直到最后几战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对于莺莺国的情况一无所知!

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有着处罚罪责、昭示态度的理由在,最终好像也起不到什么昭示态度的效果。

————

————

因为无知,所以直接主动拱手交出了权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