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七零捡漏老宅后,小可怜一夜暴富 > 第295章 小龙虾啥时候开始搞养殖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5章 小龙虾啥时候开始搞养殖的?

“嗯?乔玉你想养小龙虾?”

周晓玲问道。

陈乔玉点点头:“想了解了解。”

她还得查查资料,看什么时候有人开始养殖这个的,养殖起来麻不麻烦。

周晓玲直接掏出手机,用小手指划拉。

划拉半天划拉得不顺畅,干脆摘了手套,擦了擦手开始查资料。

“我也不记得,我们小时候就是自己钓来吃,街上卖的好像也都是人家钓的吧。”

“什么时候开始养的我还真不知道,我看看啊。”

陈乔玉充满期待地盯着周晓玲的手。

她觉得现代人真厉害啊,会“上网”。

也不知道上的哪个网,跟蜘蛛有啥关系,反正啥都能“上网”。

很快,周晓玲就查到了。

“一九二几年传进来的,最开始是当饲料……六十年代开始南都那边的人开始吃,七十年代到江河流域,八十年代的饭店已有销售,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在大街小巷遍布全国……”

“83年我国水产研究所正式提出将小龙虾进行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立刻掀起了养殖热潮,小龙虾产业也因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哇,原来83年就开始养小龙虾了啊!”

周晓玲很惊讶:“我们小时候还是吃野生的呢!”

陈乔玉顺着周晓玲的手往下看:“……数年之后我们一跃成为小龙虾产量世界第二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第一了!”

陈乔玉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小龙虾啊!

全世界产量第一!

这……这得养多少啊?

都能卖出去?

陈乔玉看看桌上满满两大盆小龙虾。

一百块钱三斤,三十多一斤呢!

那活虾起码也得十几块钱吧?

哪怕几块钱一斤,只要有人买,那就能挣钱啊!

陈乔玉瞬间兴奋起来,迫不及待地问周姐:“周姐,你说我们村养小龙虾怎么样?”

“嗯?”周姐想了想,觉得有点难,“养是可以养,但是你们路没修好之前,不好运输吧,小龙虾要吃活的。”

哦,要吃活的。

其实她运输起来可快了。

但是……

陈乔玉有些伤心地想起来——灶台不能带活物呢。

倒也不是不能带,但一只小龙虾要一个鸡蛋或者鸭蛋,这么大一盆小龙虾……四舍五入也就是不能带了。

陈乔玉忍痛点了点头。

“周姐说得对,运输不方便。”

你看吧,做生意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陈乔玉心想。

得亏最开始卖菜卖鸡蛋都误打误撞,刚好是两边都方便的东西。

但凡她一开始想卖的是小龙虾,可能早就因为“无法携带穿梭”而打消念头了吧。

也可能因为没交够鸡蛋无法穿梭,从而失去发现神奇灶台的契机。

陈乔玉越想越觉得,自己确实是有点运气在身上的。

不然还真不能这么顺利地发家致富。

不过,陈乔玉也记住了,既然水产研究所的人过两年就决定推广小龙虾的养殖,那肯定也不是那一天突然看到小龙虾有利用价值的。

老家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人吃小龙虾了,只是不在姚家村而已。

那这是不是说明,姚家村养小龙虾是可行的。

而且还可以抢占先机,直接卖给老家人?!

陈乔玉瞬间又振奋起来——没错!就是这样!

这可比通过老宅灶台跑来老去,她一个人又管销售又管收购,要方便多了。

能直接在老家解决销售问题,岂不是更好?

陈乔玉的“脱贫致富”小本本上,又记下了重要的一笔。

……

小龙虾吃完,陈乔玉跟周姐和晓玲告别,骑车先去批发市场批发了东西。

辉子他们趁着电影院的风头,现在一天能卖七八包糖。

大包的那种。

换成小的就是七八十包,一包挣两毛五到五毛之间,平均算三毛五吧。

一天也能有二三十块钱了。

加上他们自己批发冰棍汽水,搭着卖,收益能上四十。

就算是十几二十个孩子分,一个孩子也能分将近两块钱。

说来也叫人啼笑皆非,一个孩子暑假一个月挣的钱,比爹妈辛苦种半年的庄稼挣的还多。

搞得好些大人也跃跃欲试,想来乔玉这里试试。

陈乔玉也不藏着掖着,叫芳丫娟娟她们来家里帮忙分装花露水,还有把大包的饼干、糖果、瓜子花生分成小包的。

便宜批发给村里人。

陈乔玉只有两个要求:“一,近处留给孩子们,大人们能吃苦,就跑远一点,不许跟孩子们争地方。”

“二,家里挣钱了,得叫孩子们都读书,无论男女,都得读。”

陈乔玉对这点很坚持。

她觉得现代人之所以厉害,就是因为现代人会读书,什么都懂。

虽然他们的书可能来自于手机,来自于电视,来自于那个蜘蛛网……

但不可否认,周晓玲都养成了有啥事先上网查查的习惯,而不是一辈子就成文盲,稀里糊涂地糊弄过去。

你还别说,陈乔玉的两个要求居然还真拦下了一些人。

近处二三十里地的村子和镇上,孩子们都探索过了,也都分好工了。

谁去哪儿卖,卖什么,都有数的。

有些人觉得近处不能卖,再远就要跑到三四十里外了,一二十公里呢!

就是骑车,来回也要一整天,生意还没有镇上好。

也就歇了这个心思。

至于读书那个,有两家人嘀咕着谁家能供得起所有孩子读书,不都是全家供一个么之类的话,但是也没咕哝到陈乔玉这里来。

陈乔玉就权当不知道。

反正只要村里有人来批,她就把芳丫和娟娟抄写的“保证书”拿出来。

识字的签字,不识字的按手印,保证要遵守这两条。

大多数人都照办了,但也有个别人,手印是按了,但实际上……

那些人就是觉得孩子们这生意做得不错,近便,利润高。

他们打心眼里就是想跟孩子们抢生意的。

他们没胆子去孩子们没去过的地方,怕丢脸,怕人生地不熟,怕生意没有孩子们探索过的村子好……

至于陈乔玉这边的承诺……

切!

她以为她是谁啊!

还学人家公社签承包合同。

屁嘞!

她陈乔玉又不是官又不是爷的,凭啥听她的!

签可以签,但听不听的,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就有一个人偷偷去大芦沟村卖了。

大芦沟村有砖厂,还修了路,人家村子富,自然卖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