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七零捡漏老宅后,小可怜一夜暴富 > 第845章 乔玉的第一台相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千块,跟砖窑厂停工,你觉得哪个合算?”姚金宝笑呵呵的。

“而且,这五千你只要给了,以后你们村的路,想修多久修多久,一点儿不耽误事儿,我都让你们过,这多好。”

“总比你一边着急修路,一边遇着下雨下雪农忙,赶不上工,交不了货,干着急的好吧?”

大芦沟的村支书一想,还真是。

修路或许用不了几十天,但是你能担保天气就一直好吗?

要知道,在农村,天气好的时候都是要下地的。

等不用下地了,那天气也就不适合修路了。

大芦沟村的村支书犹犹豫豫的,还是觉得五千有点多。

姚金宝就又在人家家里转了转,看到屋檐下挂着的大蒜,嘿嘿一笑:“这大蒜是从我们村里买的吧?”

大芦沟的村支书脸色一黑,把大蒜扯下来塞进米缸里:“凭啥说是你们村的大蒜?”

姚金宝笑道:“我们村的大蒜品种好啊,个头大,蒜瓣饱满,比本地蒜大好些呢,你这肯定是我们村的蒜。”

大芦沟的村支书有些恼羞成怒:“是你们村的又怎么了?不兴买?不兴买那你们别种啊!”

“你看你,急什么?”姚金宝笑道,“没说不让你买,我是想着,你给赞助赞助,明年买蒜的话,给你们打折。”

嗯?

大芦沟的村支书眼睛一亮。

他们村的人大多都进了砖窑厂,算是第一批“城乡结合部”的。

所以没赶上承包的风头,毕竟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把孩子塞进砖窑厂,没那么拼了。

导致现在大芦沟虽然粮食够吃,但是明显这些提升生活品质的种植行当就不怎么行。

真是大蒜都不如别人家的。

虽然也不缺这几个钱,但是吧,姚金宝这么说了,至少是个态度。

要知道前些年因为姚家村自己通电,不再给大芦沟交“借电”的费用,两个村也是闹过矛盾的。

这回姚金宝主动找上门来,大芦沟的村支书还挺高兴的。

眼下姚金宝都退了两步了,大芦沟的村支书假模假样地讨价还价了一番,到底还是答应了。

姚金宝跟徐会计从大芦沟出来,徐会计高兴得不行:“还以为他们不会答应呢!”

而姚金宝则是懊恼:“这家伙,五千块都答应得这么爽快,早知道应该要八千的!”

徐会计:“……”

这就是为什么人家能当村支书,他只能当个村会计的原因吧。

去几个村子拉了一通赞助,顺便还应下了帮小芦沟和其他两个村子找通电物料渠道的事儿,总算是又凑了一笔钱。

有了这笔钱,修路也顺利多了。

85年开春,等冻化了,姚家村又开始修路了。

这次大家比之前更加用力。

第一次修的时候还有点儿好玩,结果等了一个冬天,大家心都给等痒了。

生怕一会儿晚了又赶上梅雨季,紧赶慢赶,总算是在清明前把路给修好了。

这也是个大事儿。

农村对于祭祖这些事儿看得重,赶在清明前修好了,回头给祖先也好说一些。

尤其是以前扫墓上坟不方便的,现在去叫人,都带着股自豪:“我们村的路都修好了!直接从镇上到村里,一点儿不沾泥巴!”

至于到了村里之后,再怎么样,那就暂且不提了。

不过他们这路修好了,确实好些不近不远的城里亲戚也乐意回来了。

通路那天,也是刻碑立碑的时候。

乔玉的拖拉机还被征用了,姚家村现在都有五辆拖拉机,三辆摩托车了。

就摆在镇子口往姚家村方向的路口,气派得很。

姚金宝请老支书来剪彩。

老支书原本退下去之后就给英子的红薯粉厂帮忙了,很少再出来话事,怕影响姚金宝的威望。

但这回修路,老支书还是来了。

修桥补路,这要放在古代,是能被写进族谱县志里的,没有哪个国人能够割舍下这份情感。

乔玉作为背地里的头一号赞助人,和明面上的前三号赞助人,也得了个剪彩的身份。

姚金宝还专门请了照相馆的师傅来,拿着一个大架子,把照相机也扛过来了,给大家伙照了好些照片。

乔玉一看,又心动了。

现在电视剧都有了,录像机和照相机自然也不少。

等剪彩结束后,乔玉就去了县城。

一是接青杨放假回来,二也是去县城买照相机。

去了一趟县城的百货大楼,乔玉看中了一款“傻瓜照相机”。

也是进口的,不便宜呢,而且还得单买胶卷。

比起来现代各式各样能拍照的电子产品,那可是麻烦多了。

但是,这“傻瓜相机”已经是现在最简单的相机。

别的还有更复杂的,乔玉也不会弄。

她就认这个傻瓜相机,然后一口气买了十盒胶卷。

另外还想买个录像机,结果县城还没有。

但百货大楼的经理会做生意,见乔玉眼都不眨就买了一部相机和十盒胶卷,就知道这是个大主顾。

专门留下了乔玉的联系方式,说他们立刻去联系,一旦有录像机了,第一个告诉乔玉。

乔玉就高高兴兴拿着照相机回去了。

青杨也对这个照相机爱不释手。

他现在是高三的学生,正是年轻充满活力和好奇的年纪。

因为考大学填志愿在即,青杨和他同学都找了各种渠道了解外面的世界。

有人家里有亲戚在大城市的。

有人能弄到首都和沪市的报纸。

也有人的表哥表姐在某某大学念书的。

乔玉也给青杨找了好些外省的杂志报纸,尤其是一些大学的资料信息。

青杨经常翻看杂志上的照片海报,就说以后也要去大城市看看,也要拍很多照片。

乔玉心里高兴,大方地说:“喜欢拍就拍,相机买了就是用来拍照的。”

“胶卷的事么,你别担心,姐这一回买了十盒呢,人家说胶卷是有保质期的,三年不用就不好用了,最好一年内用完,你每个月用一卷,姐给供!”

青杨那叫一个高兴,当即就给乔玉在他们学校门口拍了张照片。

然后又请乔玉帮忙,给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拍了照片。

起先乔玉还没察觉,乐呵呵地给他同学拍。

结果都快拍完了,天都要黑了,青杨突然拉了个女同学过来,有些害羞地小声跟乔玉说:“姐,能不能……给我俩单独拍一张?”

女同学长得娇小可爱,梳着马尾辫,天色有些黑,但乔玉还是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

乔玉愣神的功夫,青杨已经走回了女同学的身边,就靠在学校升旗台的栏杆边上,冲女同学说了一句什么。

女同学看向镜头,青杨看向女同学,两人脸上都带着青涩的笑容。

“咔嚓。”

乔玉摁下了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