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叶知寒拿起粉笔,在管道上画了一个圈:“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蚊香形状而不是一根直线,这个大家应该明白。但我猜测大家好奇的应该是,炮弹不是磁铁,怎么会那么听话的在电磁场里做圆周运动吧?”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叶知寒道:“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首次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这个论文一经发表,便轰动了整个欧洲,后来法国科学家安培在一周内重复了多次奥斯特的实验,最后发现磁针转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服从右手定则,即是后人称它为安培右手定则。”

“简单来讲,将炮弹外壁缠绕线圈,右手握住炮弹,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通电线圈的N极。”

“是的,不需要将炮弹磁化,靠一个通电线圈,我们就将一颗炮弹变成了一个电磁铁,同时,根据电流的流向,我们也顺利的为炮弹中注入了电荷,完成了一举两得的设计。”

“到这里,理解了炮弹为什么会变成磁铁,后面的电磁约束和加速电场,各位应该就能够自行想明白了?”

所有学生都低头沙沙的书写着,恨不得将叶知寒的话全部记录下来。

叶知寒放下粉笔,靠在黑板旁边,语重心长道:“其实从刚才讲的内容中,大家也应该知道,物理的底层逻辑,是这个宇宙的运行法则,所以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在随着不断的实践和跟进项目,我相信大家都能取的很大的进步。”

——————

——————

——————

在五院上完第一课的同时。

故宫。

翔宇同志带着一封黄皮信封推开了菊香书屋的房门。

“从边境发来的信,给知寒的。”

翔宇同志脸上的严肃,仿佛宣告着这封信的不一般。

子任同志仍旧看着手上的报纸:“谁寄过来的?”

“上面署名倒没什么问题,是豫省大学的几个学生。”

子任同志放下报纸,眉头微皱,声音深沉道:“我们华夏的年青人,都是好样的。”

“只是这封信是十月十六号从丹东发来的,在时间点上有些敏感。”

“在知寒身上你花了有一段时间了,有什么发现?”

翔宇同志摇了摇头:“知寒的过去很普通,我联络了洛城方面的地方官员,他基本从小在村庄里长大,基本没有出过村子,虽然根据走访了解,说他比较喜欢看书,但说实话,看书能学到这个地步,确实让人想不明白。”

“另外,村子没有一个人对外国人有印象,按照他们的说法,村子里从来没有来过外国人,所以有些说法还是很可疑的。”

子任同志摆了摆手:“你的严谨是对的,但在没有确切的结果之前,不需要质疑我们的同志。”

“您说的对,不管怎么说,知寒的军工研发马上就要首次在战场上亮相,还是等等百济那边的消息。”

“38、39、40兵团已经进入百济了吧?”

“已经趁着夜色成编制的进入了百济,目前在宋帅的安排下,隐蔽的铺开了战线。”翔宇同志回答道。

子任同志走到地图前,打量了半晌,指着百济清川江方向,道:“清川江沿岸的丑24师、瑛27旅,预计会向新义州、朔州方向推进,他们可不知道我军将士已经入朝,所以进军速度不会慢,恐怕见面的时间要比我们预想的会早一些,一定让老宋做好随时接战的准备。”

“是。”

“知寒的那个军工研发怎么样?部署了多少架?”

翔宇同志如数家珍道:“这两周以来中科院和各地炼钢厂充分调动,已经完成生产无人机一百三十四架,因为发射基的图纸稍晚,现在成套的预计有八十组左右。”

“八十组,”子任同志点了点头:“这个数量也能起到作用了,这第一仗,对我军至关重要啊。”

“是,”翔宇同志看着手中的信:“那这封信?”

“我的建议呢,我们还是不要看。”子任同志道:“你去送给知寒吧,顺带有什么疑问,还是问他本人好一些。”

翔宇同志松了口气,隐约明白了子任同志的意思:“好,我亲自去一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