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各省市代表商讨过后。

大部分参会人员表示赞同,但仍有一部分提出了异议。

沿海省份,有许多省份没有得到任何一个援助项目。

沙苏的工业援助,一方面是国家腾飞的强大助力。

另外一方面,在地方上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柱。

所以对于一个工业援助也没有分到的省份,自然是想要尽量争取一下的。

听着这些省份的反应。

叶知寒耐心的解释道:“建国初期,内忧外患尚未完全解决,有些省份没有分配项目,考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被破坏。”

“这一批工业援助,对华夏至关重要,只要我们这第一步稳扎稳打的走出去,那后续的工业建设,必定会以沿海城市为主。”

“因为我们完成了向内扎根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外生长,沿海城市是破土而出的关键,所以大家不用担心。”

在初期的每一个工业建设,安全稳定,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沿海城市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华夏大步向前的重要桥头堡,虽然现在一时吃了些亏。

但要知道,整个大后方,铆足了力气的发展。

说到底,也只为了给以后沿海城市的腾飞蓄力。

断不可急于一时。

……

工业项目的分配问题商讨结束之后,叶知寒接着说道:“要想让沙苏的工业援助在华夏起到最大的作用,我们还需要一批数量庞大的工业建设人才。”

他喃喃道:“该栽树了。”

“说说你的打算。”

“根据当下的工业布局,结合各地的条件,同步进行高等人才院校建设。”

“分别建立起工业部、国·防部、中科院、农业部、通信部直属院校,进行专项的人才培养。”

“一下子涌现这么多的高校建设,很难让人不担心啊,”

翔宇同志沉声道:“人才培养的确是必要的且迫切的事情,但现在这么多高校同时建设,我担心教学资源枯竭的问题。”

去年的五月一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的当天。

子任为该刊题词,说: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号召下,全国上下虽然还没有解决温饱,但也都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各地大力征召知识分子,但汇总出来的教师队伍,光是旧华夏的私塾老师,都占据了九成。

但这些之乎者也已然跟不上了新华夏的建设需求。

想要建设出百万人的工业建设人才队伍,需要的是那些掌握世界前沿知识的那一批学者。

而这些,恰巧是当今华夏所欠缺的。

那几十年的战乱,本土很难滋养出这样的人才。

各大高校的人才几近凋零,真正达到教学能力的人才,更是稀缺。

可教育,却又是一件容不得马虎的事情。

“这个问题是比较棘手。”叶知寒沉默了下来。

先进的工业理念、工程控制,以及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国际标准,对于国内环境而言,几乎都是一片空白。

教师是一个问题,学生也同样是一个问题。

从无到有,从千百年来的农业思维,向工业思维转变,这是华夏教育史几千年来翻天覆地的改革。

“我是这样考虑的,”翔宇同志道:

“去年,我们已经派遣了学子前往苏、波、捷、罗、保、匈等六国留学,”

“这就像是一个机器,只要运转起来,源源不断的学子学成归来,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从事到教学工作中去,”

“当然,这在前面还是有一定的沉淀时间,那就第一批学子归国,恐怕至少要三年之后了。”

“那这肯定是不行的,”叶知寒道:“三年内我们就要培养出熟练了解各项工程器械,以及工作原理的学子,如果三年后再开始培养,那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的。”

“知寒同志很懂得争分夺秒。”

叶知寒道:“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确实不多,只有三年内把工业体系全部熟悉了解,那我们才有可能在五年内实现全面工业化建设。”

“毕竟沙苏给我们的只是工具,我们需要用这些工具去制造一个个我们需要的东西。”

“而且这些工具虽然对现在的我们如同雪中送炭,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强国的工业体系对比之下,我们继承的沙苏工业,依旧是落后了一节的。”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快速追赶,就要笨鸟先飞。”

教育院的陈老院长问道:“翔宇同志的意见,已经算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了,毕竟高校建设需要一段时间,三年后这些高校拔地而起,正好我们的人才也归国了,可以恰好填上教学人才的窟窿。”

“不能等到高校建起来再学习,”叶知寒道:“那就来不及了。”

“学校是学子们的战场,没有学校怎么学习?”

“边工边学,”叶知寒道:“只能这样了。”

“边工边学?”陈老先生不解的看向叶知寒。

“各地会议结束之后,就可以对本地的青年学子进行初步的筛选考核,”

“识字,德行好,思维清晰,就可以通过初步筛选,集中送往京城,”叶知寒看向刘志民:“然后中科院负责对这些学子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分配,然后立即送往东三省,整个工业体系的组装、建设、拓展,所有学子都尽可能全程参与,并且认真学习。”

“这样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工人,”陈老先生道:“是无法成为一个全方面的人才的。”

“等到三年后学校建成,再进行全面培养,”叶知寒道:“全方面的人才我们需要,但当下,我们更需要可以完全驾驭这些工业机器的优秀工人。”

“三年后就培养不回来了!你不是教育工作者,你不明白,”

“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件事情不妥!我坚决反对。”

翔宇同志道:“老陈,你可以细细讲讲你的担忧。”

“知寒同志的想法我能理解,现在需要什么就把我们的年轻人捏成什么样子,

但这样的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

在透支一代人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