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如果十年前开个赌盘,世界各国会毫不犹豫的将赌注放在丑国身上。

但现在,更多的人开始犹豫了。

因为华夏已经以肉眼可见的成长成了一朵可以真正与丑国对抗的奇葩,

之所以说是奇葩,是因为纵观全球,无数完成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现在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而华夏却在这十年时间里以战养战,而且每一次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

以至于现在所有人都没有十足的把握相信丑国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胜。

当然,各国没有真正的下赌注。

因为这场游戏只是丑国和华夏的国运之争,

只有胜利者,才配拥有分配赌注的权利。

而这个“赌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战后丑国和华夏的实力划分。

胜者通吃,败者一无所有。

联合军演已经不再满足国际看客的胃口。

美联储的资金在开展前夕不断外流,

他们尽可能的在战争出现胜负趋势之前,把美元变成资产,投放在各个国家,而华夏自然是大头。

尽管白宫不断强调着金融禁令,但已经毫无作用。

资本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押上自己的一切去完成一场豪赌,更多人会把风险平摊。

这样或许不会赚的盆满钵满,至少不会亏的裤衩都没有。

于是,在华夏不结算美元的情况下,

大量的美元被置换成了生产资料,流水线整条整条的向华夏转移。

更多工业水平更高的企业,不断的在华夏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倒是在战争开始前,便让华夏品尝到了这场战争的第一波红利。

只不过,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中东的时候,

亚欧军演,又连连吸引起了众人注意。

在西方舆论被丑国控制的情况下,针对亚欧军演,丑国方面自然是报喜不报忧的。

而且在西方的报纸上,对于华夏的军工武器研发,也一向都是用最贬低、鄙夷的词语来形容。

可即便如此。

也终究掩盖不住了。

因为那些简单贬义的词语,逐渐无法形容华夏在军演中所展露的新式武器。

当然,更让丑国郁闷的是法新社的报道。

在军演已经不可逆转的将要进行的时候,白宫曾向珐国提出了一个要求,让珐国以“内线”的身份,对丑国的军事底牌进行挖掘和曝光。

这么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华夏的军事实力,为接下来的中东对峙提供一些情报。

按照白宫的打算,是让法新社将亚欧军演中相对封闭的信息传达出来。

法新社倒是很爽快的答应了。

可当看到法新社报纸上出现的新闻和图片,整个西方都崩溃了。

珐国新闻社自称自己是“保守派”,

而且在报道中普遍会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尤其对红色阵营,多是充满偏见。

再加上法新社又是和美联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并列为西方四大世界通信社,

所以白宫基本上已经准备好了看到华夏在国际世界上出洋相的剧情。

但他们失算了。

军演进行五天,法新社共计报道了八篇,几乎将华夏的军队和新式武器全部进行了披露。

可西方世界的担忧更甚了,

美元从美联储流出的速度,也更快了。

在法新社的报道中,

图片都是普通的图片,但滤镜和构图,彻底让西方坐不住了。

拿一幅图片举例。

图片的画面是两列士兵登上红场台阶的画面。

视觉中心和视觉重心几乎都处于画面右侧的三角内,左列士兵、右列士兵和光源形成了一个三角构型,而不远处的台阶,给整个画面增强了一个透光感觉。

背后偌大的红场以及红场的灯光,很好的提供了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人物上下留白和占幅也形成了透视关系。

这种阴间哥特式滤镜,直接将压迫感彻底拉满。

而在红场焰火之下,华夏军人立于车载导弹一旁,昂首挺胸不同如山的画面。

在法新社从下往上的广角畸变镜头下,变得更加充满压制感。

而华夏军人列队经过莫斯科,齐唱喀秋莎的画面就更不必说。

对角线构图整齐划一,每一个步伐都准确的宛如同一个人。

为首的仪仗队员被红旗遮挡,笔直挺拔的身材和绿色军装在苏式建筑的红和低饱和度的绿的对比之下,不但不土,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级感。

在法新社的宣传之下。

整个西方彻底方了。

那些说不上名字的武器和压迫感十足的军人,一时间让新华夏在国际上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那些世界老贵族的眼里,从来没有想到,如今的华夏居然已经成了这般模样。

当一向挥舞舆论大棒欺负他国的丑国被舆论反噬,当美联储刚刚稳定下来的货币有一次面临着大量挤兑,

这时候白宫就算堵住法新社的嘴,也没有用了。

至于华夏。

民众们并不清楚什么国际关系、地缘政治。

什么瑛国、珐国,在民众眼里只有一个形容词——列强。

一概的没有好印象。

但他们意外的发现,一向制止西方舆论侵入的国家,这次居然破天荒的转载了法新社关于华夏军队的报道。

尤其是那些英姿飒爽的军人、充满压迫感的武器序列。

以及那个阴间滤镜……

人民的第一感觉,西方果然喜欢抹黑华夏。

然后又情不自禁的看了两眼……

嗯……

怎么说呢?

还挺帅?

这怎么把华夏拍成了列强的感觉?

这次的对外方针中。

参加军演的战士都是年轻一辈,列阵中东准备迎战的绝大部分都是老一辈。

看到法新社的镜头下这些年轻人的气势后,那些老一辈也算是放心了不少。

不少老战士看着报纸,情不自禁的练练点头:“这精神头,比咱们可强多了。”

随后。

华夏又将法新社的八篇报道汇总合并成一个版面,进行发行。

一时间广受好评,引起了各个地市的抢购热潮。

短短三天时间,就破了日报的最高销售数据。

而这一期报纸,也被华夏人民命名为——《帝国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