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到了这时,苏潇意外的发现,自己居然有一丝不舍的感觉。

其实她应该是习惯了孤独的。

前世爹娘死得早,她和吕清河成亲之后,吕清河就去了县城的书院走读,一年到头都不回来两次,她按时送钱送粮,两人相处的时候并不多。

后来好不容易等到吕清河高中,结果当晚就把小妾抬进门,那之后两人几乎形同陌路。

苏潇习惯了独来独往,并不是那种会依赖别人的人。

但自从重生之后,和袁相柳在一起的生活让她觉得很温馨,很温情,有种家的感觉,她一直都过得很开心。

所以现在离开,才会有了不舍吧?

面对袁相柳对她出行的诸多嘱咐,苏潇对袁相柳也有许多不放心,等他说完后,一股脑地交代道。

“我不在你也要照顾好自己,吃食上更是不要马虎,让香草多做些好吃的给你。”

“还有镖局那边,也别让自己太劳累了,再过几个月就到秋闱了,我听说考院里面的条件特别不好,你可千万要养好了身体,不然到时候光是受冻都挨不住。”

“嗯。”袁相柳乖乖应着,对她的所有嘱咐都很有耐心地回应,“放心,我一定会把自己养得壮壮的,到时候就算落雪着单衣,都把试考完。”

苏潇被逗笑了,锤了他一拳,“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咱们这边秋天还不至于落雪的。”

袁相柳看着她,眼中的情意有些藏不住,“我都想和潇潇一起去了。”

其实也正是因为秋闱在即,他才不敢托大,不然他真想和书院请两个月的假,陪苏潇一起出门了。

但他也知道这是任性妄为的想法,现在的分别是为了今后不分别,他只有读好书,他和苏潇才会有更安稳的未来。

再怎么依依不舍也终归是要分别,苏潇也不好让几个镖师多等着,又嘱咐了几句,便挥手作别。

她一路退着出了城门,发现袁相柳一直站在原地目送。

出了城门之后,苏潇毅然转身,只怕两人再对望下去,她都舍不得走了。

浔江府地处偏南,冬季非常短,甚少会有落雪。

前世那场大旱之灾,并没有波及到浔江府以南的地带,而是从永昌府以北的半壁江山都遭了灾。

苏潇和八个镖师一路往南行,白日骑马行路,夜晚住宿,于七日后到达浔江府城内。

这边已经靠近江南,天气比永昌府更加的炎热,而且刚下过两场雨,非常的潮湿。

这种天气大家都不多爱出行,府城内的街道上也不如想象中繁华。

苏潇到达城中时已经是傍晚,找了一间客栈落脚,又点了一桌丰盛的好菜,犒劳这些镖师们。

等到酒足饭饱之后,众人早早休息。

睡足了一觉之后,第二天苏潇让镖师们自由活动,她去街上挑了门面最大的一家粮铺,进去打听价格。

炎热的夏季,粮行的生意总是最不好的时候。

店铺里面伙计正在擦着柜台,掌柜的靠在窗台上昏昏欲睡,铺子里并没有其他客人。

见苏潇进门,伙计放下抹布招呼了上来,“客官,您要点儿什么?”

掌柜的听到动静,醒了过来,抬头瞧瞧苏潇一介女流,想来也不是什么大生意,便坐着没动,打了个哈欠。

“你们这儿精米和糙米都是什么价格?”苏潇倒也不介意掌柜小小怠慢,向伙计打听。

“咱们糙米八文钱一斤,精米十五文,是非常实惠的,客官您看看想要多少?”伙计笑着问。

苏潇若有所思。

在出发前一天,她有在安平县的米粮行打听过价格,那边的糙米是十文钱一斤,精米要十六文,都比浔江府这边要贵上少许。

这是因为地域差距的关系,浔江府这边已经靠近鱼米之乡,土地肥沃,雨水丰足,一年两季粮食收成非常好,价格自然也就要低些。

安平县地处南北之间,不算寻常意义上的北方,也算不得寻常意义上的南方,所以价格就要比鱼米之乡这边贵一些,但估计比纯粹的北方要便宜。

浔江府便宜的这一两文钱,其实就是两城倒卖之间的差价,毕竟车马劳顿,运送路途颇为遥远,商人也都是要花钱的。

“若是我多买些,可还能再便宜一些?”苏潇问。

那伙计顿了顿,转头看向了掌柜。

这种事他是做不得主的。

掌柜一听,这说不定还是个大生意,热情的迎了上来。

“快去给客官倒杯凉茶过来。”掌柜吩咐那伙计,又引着苏潇过去窗前通风的地方,“姑娘坐下说。”

苏潇也没和他客气,在桌前坐下,拿起扇子扇了扇风。

浔江府这边的湿热和安平县的干热不一样,又闷又潮湿,好像被扔到汗蒸房一样,属实让她有些水土不服。

“咱们若是买得多,那自然是有优惠的,只不过要想好谈价,怕是也得五千斤以上了。”

“若是千斤以上,每一千斤,咱们可送二十斤同等价位的米粮。”

伙计端来凉茶,掌柜让放在苏潇面前的桌上。

苏潇端起凉茶喝了一口,抬眼看那掌柜,“那要是五万斤呢?”

掌柜愣了一下,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姑娘可是认真的?”

“这大热天,难不成我还故意过来与你逗话?”苏潇摇了摇扇子,“你看我像那么闲的人吗?”

“当然不像。”掌柜陪着笑,“五万斤不是小数,可能要从别的仓库调过来,也不是我一人能做,得和东家商量商量。”

五万斤确实不是小数目,但苏潇要买的却不止五万斤。

恐怕树大招风,她并不想在一个粮行就全部买进,打算分几个地方购买,同时一趟也是运不回去的,还要分批。

苏潇又喝了一口凉茶,“那你便商量去吧,是要我在这等会儿,还是晚些时候你给我送消息?”

“姑娘若不急,可在此稍作等候,我让伙计过去问问,东家就住在铺子附近,来回也不需太多时间。”掌柜生怕这大生意跑了,尽量挽留苏潇。

苏潇点点头,余光扫过街对面的一家炭火铺子,拿着扇子站起身。

“那你便去问问吧,我去对面的炭火行看看。”

如果苏潇是要去别的粮铺,掌柜的肯定会担心,怕同行抢生意。

但是炭火行于他们说没有竞争,他也就没拦着,笑着送苏潇出门。

这边炭火铺子的生意相比于粮行要更萧条,不光是店里头没客人,连伙计都没一个,就只老板的一个人在柜台里面打瞌睡。

还是苏潇走近了,抬手敲了敲柜台,才把人惊醒。

“客官……”老板不好意思朝苏潇笑了笑,赶紧起身招呼人。

也不怪他懈怠,这大热天的,铺子常常一天一个客人都没有,要不是他身为老板在家也是闲着,早都关门大吉了。

炭火这东西本也不像粮食,又要种又要收,若真是那勤快的人,上山砍点柴火,自己也是能烧出来炭的。

所以炭火的价格一直都不高,农户人家更是用不着买炭,这炎炎夏季,也少有人家用炭,只有大户人家置办一些宴席才能用得到。

老板见苏潇穿着中规中矩,便把她当成大户人家的采买,“客官是置办宴席要用炭吗?咱们这儿什么炭都有,竹炭是最抗烧的,烟雾也少,客官可要看一看?”

他一边说,一边带着苏潇到货柜前,拿下了一盒子竹炭来。

这竹炭顾名思义是用竹子烧制而成,因为其密度要比木材更高,所以特别的扛烧,烟雾也相对少,还独有一股清香。

当然这价钱也是不便宜的,普通最便宜的次等炭才三文钱一斤,中等炭五文,竹炭足足要八文钱一斤,堪比粮价。

当然炭这个东西分量是比较轻的,一斤能燃烧很久,所以在前世那场灾祸中,炭火的稀缺远不如米粮。

竹炭看着倒是不错,而且这边天气暖和的原因,炭火的价格也要比府城更低一些。

苏潇像在粮行一样和老板讲价,“多买的话可能便宜?”

“客官想用多少?”老板没敢直接夸口,先问了一下数量。

他怕苏潇只要个百斤就要便宜,到时候话说出去了,又不好收回。

苏潇估算了一下,“总要个上万斤吧。”

老板咋舌,嘴巴张开半天才合上,“客官若真要万斤,咱们千斤可送三十斤的同等炭。”

夏季生意不好,难得有这种大生意,老板也是一次就给了绝对的实惠。

苏潇琢磨着确实也到位了,便点点头,“那便三种炭各来四千斤吧,库存可够?”

“够的够的。”老板喜笑颜开。

去年浔江府这边赶上个暖冬,家家户户囤着过冬的炭火甚至都没用完,他们铺子里的炭火也难卖,积货到了现在都还没有卖完,库存挺多的。

他赶紧过去柜台上拿了单子,对苏潇的称呼都变了,“老板打算什么时候要?”

苏潇想了想,最好是炭火和粮食一起到位,这样也不必往客栈那送了,他们就直接雇些马车运回去。

“你准备准备等我消息吧,也就这两天。”她道。

“好嘞。”老板刷刷在单子面写了两排字,然后过来给苏潇,陪着笑脸道,“老板,咱们得交点儿定金。”

这么大的生意,他要做的准备不少,若是一文钱不收,到时苏潇不要了,他这番功夫也是白费,所以定金肯定是要的。

苏潇痛快地掏出来三十两银子,“这些你先拿着。”

“好嘞。”老板把写好的票据给苏潇,“您拿着这个,到时候来取货。”

“嗯。”苏潇把纸折了几折,塞进怀里,然后又折身回到了之前的粮行。

没等多一会儿,伙计就回来了,说是库存那边足够,但是五万斤不是小数目,粮食装车也需要一些时候,只怕从现在开始弄,送到苏潇府上也要傍晚了。

苏潇倒也不急,于是先在这边交了定金,让掌柜把粮食装车准备好,又去了下一家粮行。

一天的时间,苏潇跑了三家粮行,一共买了八万斤的粮食,并一万两千斤炭火。

因为另外两家粮行并没有之前那家粮行大的缘故,库存也不够,就只各买了两万斤。

本来苏潇是打算去牙行雇车马来运送这些货物的。

但是在其中一家粮行谈生意的时候,她听说那家粮行也是有送货服务的。

当然,粮行的送货服务是指在府城之内,或者附近的县城,像是这么远的路程,要是真想送,肯定是得加价的。

而因为夏季的生意不好,粮行送货的人手倒是很充足。

苏潇只要适当地加一些价钱,比在牙行里面雇用车马都要来得便宜,就能让粮行帮忙送货。

了解这一点之后,苏潇便回到之前那两家粮行问了问,除了那家炭火行没有那么多人手和车马,其他两家都是能够为苏潇送货的。

这样倒是能省去不少雇人的麻烦,于是苏潇和掌柜的商讨了加价,又约定了时间。

在三天后的早上,苏潇和八个镖师随同大队人马,押送近十万斤的货物,浩浩荡荡地返回府城。

来时他们骑马过来,轻装减行,返回的时候要运送大批的货物,沉甸甸的车马慢行,中间又要住店,用了比来时多一倍的时间。

这一来一回,耗去了苏潇一个月的时间。

接着,苏潇马不停蹄地又去了浔江府临近的另一个府城,寻买了十二万斤的粮食,填进自己的大库房。

如此,她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囤了二十万斤的粮食,并一万多斤的炭火,甚至能够供养一只近万人军队一个月的粮草了。

但是她觉得这还不够,其实再多囤一些也是可以的。

只是这两个多月的耗费,已经到了夏季的尾声,整个三伏天都没有下雨,出了三伏天之后,天气还是那么炎热,依旧没有落雨的迹象。

百姓们渐渐感觉到了大旱的前兆,家里有存粮的都不敢往外卖了,嗅觉灵敏的商人也开始囤粮。

市面上的东西是根据供应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一旦某样东西买的人多了,势必就要涨价。囤粮的人多了,粮食也开始涨了起来。

苏潇前日从粮行经过的时候才打听过,过几日再问的时候,居然就涨了两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