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袁相柳无奈叹气。

“我是这样说的。”

“这次旱灾整个北方都很严重,这些地方便是没有天灾时,也不富庶,所以灾年的影响更是深远,现在已经陆续有难民往南过来了。”

都知道,江南鱼米之乡富庶,百姓们都想给自己找一条活路。

城中也渐渐多了许多乞讨的人。

“这些人是县令大人最头疼的,朝廷不让随意驱赶灾民,各个州府都需要应收尽收。”

“但是收下这些灾民却不安置,时间久了必定聚集成祸。”

“若要安置,哪怕只给他们吃粥,银子也是如流水一般。”

“县令与其说是问我们安抚灾民的办法,不如说是想要少花银子、或者是不花银子的法子,把这事情给办体面。”

毕竟这灾民如何安置,关系着县令政绩,若是匪祸成风,于县令升迁也无利。

“想要安置这么多灾民,凭借独独一个府城,或者是县城肯定是做不到的。”

“尤其是安平县本身也遭了灾,我的提议是分批收拢。”

“先集结城中的地主和商户们,由县令大人牵头,把县城下面村子的一些荒地以低价卖给这些富户,然后让富户招揽那些难民为佃农,去料理这些荒地。”

“这样就能收拢很大一部分难民,而且县衙不用花多少银子就能好好安置,还能多开恳一些地,便于丰年丰收。”

当然,这样做的话,前期富户们肯定是吃亏的,毕竟要一直往里面投入银子。

但生意人,眼光得放长远,等到荒地开垦出来,这些佃户们种出来的粮食就年年都可分成。

无论是自家存着,还是拿出去卖,都是一笔进项。

长远考虑是很有利润可言的。

尤其是刚刚闹过粮荒,有钱人也想多些田地,多点儿存粮,倒不必像今年这样到处囤粮抢粮。

“另外,大户人家缺些家丁和小厮,也可直接招揽。这些难民都是背井离乡,招揽到自家就可当家生子使用。”

“这不能够收拢所有难民,剩下少一部分,可以由县衙出面,护送这些难民前往苏城一带富庶之地。”

“江南鱼米之乡,有力气就都能吃上饭,这些难民身强力壮的,可去码头上给人做工,老弱妇孺,也可做个大户人家的使唤下人。”

“若是县衙不管不顾,这些灾民自行前往苏城,途中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在中途就会落草为寇,到时候山匪成群,都在永昌府前后一代,倒是不好办了。”

所以即便护送这些难民会花些银子,也总比到时候看着一帮匪徒烧杀抢掠要好。

袁相柳是这么和县令说的,也是他目前能够想到最周全的办法了。

苏潇听的一愣一愣的。

袁相柳说的这些,可不就是前世发生过的?

因为衙门的人不肯管,任难民们自生自灭,难民南迁的途中几乎全都落草为寇,山匪成群,烧杀抢掳,听说当时有一个寨子足足有三千人之多,比衙门的府兵要多出数十倍。

最后剿匪时,朝廷足足出动了两万人军队。

若袁相柳是这永昌府的知府,有这样治世的官员,只怕也不会到那步田地了。

苏潇突然明白了科举考试的意义,纵不能完全公平,但是能筛选出袁相柳这样有才华也有能力的人,哪怕只多那么一个两个,对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天大的福气了。

“小柳,你好厉害,也好有想法。”苏潇崇拜的看着袁相柳。

袁相柳指尖轻敲碗边,“山楂汤都要凉了,快喝吧。”

“嗯。”苏潇端起碗,咕嘟咕嘟喝了一大口,然后擦擦嘴,又问,“那县令大人会听你的建议吗?”

“不好说。”袁相柳隐隐皱眉,“不过难民处置一事关乎政绩,我这方法已经算是最低廉,他若没有更好的办法,想来也会采纳一二吧。”

“他那个榆木脑袋,还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若真能想出来,早就不在这儿当县令了,也不用问你们了。”

苏潇又喝了两口,把碗里的山楂汤都喝完了,翻过来给袁相柳看光溜溜的碗底。

袁相柳一笑,“今晚别睡太早了,等消化消化再休息。”

苏潇二十万斤的粮食,很大程度的解决了安平县的粮荒。

虽然五十五文的价格比起之前不算便宜,但放在现在,绝对是实惠价格了。

老百姓排队购买,都要称赞一声良心。

也因为有了这二十万斤的粮食,安平县的粮行总算不再频频断货。

别的商家想要扛价卖八十文或者一百文,那也是不能够的。

粮价就这么稳定在了五十五文。

当然,这个价格也还是有一些百姓砸锅卖铁都买不起,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自前朝起,贫富差距永远都是个难解的问题。

总归流离失所的百姓和街头乞讨的百姓,都比前世少了许多。

粮价也没有再涨到百文,也没有买不到,大多数有些积蓄的百姓还是能撑一撑的。

而自从开始卖粮,苏潇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日进斗金。

之前她因为妆点行的生意,还有商队的生意,赚了不少银子。

但这两样生意都是经年累月的积存。

而如今卖粮,每日都是大笔银钱进账,还不是白花花的银子——百姓用的都是铜版。

每天都是几十箱的铜板搬到苏潇府上。

她这个一向爱财、也很喜欢数钱的人,每日都有数不尽的钱。

这些铜板在家里堆着是不方便的,她需要数出来,去钱庄里面换成银子或者金子。

苏潇很快发现自己数不过来,于是叫上了袁相柳偶尔充当苦力。

然后又是香草和大壮……

最后连苏兰心身边的翠萍都给叫过来,包括苏老三一家……

大家都体会到了一把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感觉。

入了腊月之后,渐渐有更多北方过来的难民涌入县城,北方受灾远比安平县这边要严重的多。

这些难民经过长途跋涉,原本百人的队伍只剩下二十几人,一个个瘦骨嶙峋,模样凄惨,躺在街道两边,吓得孩童都不敢经过。

朝廷不让驱赶,而且县令也没地儿驱赶,毕竟周围都是受了灾的县城,他赶到别处去,别处的难民难道就不会过来?

于是只能听之任之。

到了年关时,那些走投无路的难民发生了一次聚众哄抢事件,规模不大,衙役又去的及时,压制了下来,幸得未酿成更大灾祸。

但县令因此警醒,不得不采取了袁相柳所说的办法。

于是刚过完年没几天,苏潇就收到县衙送来的邀请函,到贵宾楼一叙。

她到了地方,发现县城内有头有脸的商户地主全都过来了,县令包了贵宾楼二楼请这些人。

结合袁相柳之前说的,苏潇心有所觉。

一刻钟后,县令过来,寒暄几句后就开门见山说出意图。

“如此天灾,你们这些商户也不能只顾着自己赚钱,得把目光放长远,不然到时匪寇成群,没个好的营商环境,大家人人自危,这以后的钱也不好赚不是?”

“每每灾祸,衙门都应该组织大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本官知道大家日子也都不容易,却也不强求这些,只要大家最大的限度的收容难民,对你们自己也是大有好处的。”

“所有愿意买荒地、招揽雇农的商户,买进的荒地可以三年不交粮税,三年之后粮税还能减免两成,别说本官不给你们实惠!”

“想招揽家丁家生子的,县衙都优先给办手续。”

“这难民能撑到这里的,可多是些青壮年,如今给口粮食就能把人留下,不比你们在牙行买人便宜的多?”

县令循循善诱,难得的好耐心好脾气,把好处一一道出。

其实自从沿街乞讨的人越来越多之后,牙行的生意就非常萧条了。

本要七八两银子,甚至十两银子才能买一个的壮汉仆役,如今就算是去牙行,三两银子也就能买一个,有些甚至还要更便宜。

只是,大户人家越是荒年越不缺人,又怕这粮荒闹得厉害,现在都是恨不得裁减人员,有几个愿意添买家丁的?

乱世人口贱,真到了一定程度,一袋米都能换一个人,这也都是无可奈何的事儿。

县令提出的这些好处,是让这些商户们动心的。

尤其是开垦荒地这一条,减免粮税意味着他们能拿大部分田地收成。

正常情况下,雇农忙到秋收,可以拿四成粮食,三成粮食需要上税,剩下的三成给主家。

但如果免了粮税,就意味着主家能拿六成之多,利润显然不薄。

之前年年丰年,大家都快忘了粮荒是什么样子,这次却听许多老人说起二十年前的惨状,都怕到那地步。

家里不光有钱,还得有粮才能心不慌,以后也得多些田地,自家多存些粮食,才能安心。

这都少不了要多招佃农。

趁着这个时机,还能给县令卖个人情,确实是两相成全。

商户们没有拒绝的理由,争相答应。

县令见众人积极,也是高兴,捋着胡须大笑两声。

“好好好,大家慈悲心怀,也是咱们安平县百姓的福气。”

“我也在这里向大家承诺,余下的难民我会妥善安置,避免造成匪祸,让大家以后出行不安。”

“县令大人勤政爱民,是我等福气!”

“县令大人高瞻远瞩,造福于民!”

商户们恭迎奉承,吹捧了一番。

这场宴请宾友尽欢,双方都达到了目的。

苏潇不擅长这些吹捧,也就跟着那些人随意恭维了几句,更多专注在吃喝上。

这场酒席虽说只是摆个过场,但菜色丰富,好吃,可不能浪费。

宴会结束,众人陆续离开,苏潇晚一些下楼,在门口上马车时,身后突然有人叫住了她。

“苏老板。”

苏潇转过身,见一个留着八字胡,穿着长衫的中年男人从楼里出来。

她回忆了一下,记起来这人并不是众多商户中的哪位老板,而是之前跟在县令身边的师爷。

好像是姓梁,苏潇听到县令叫这人梁师爷。

“梁师爷好。”苏潇见了个礼。

梁师爷笑了笑,颇为和蔼,也不多卖关子,从袖筒里掏出了一张地契,递给苏潇。

“袁秀才人品出众,县令大人颇为赏识。大人知道苏老板生意做得也是如日中天,这次又积极响应县令大人的号召,大人颇感欣慰,这二十亩荒地靠近桐乡村,便赠与苏老板,还望苏老板以后也多行善举,造福于安平县的百姓。”

“这是地契苏老板还请收好。”

这是为了奖励袁相柳出谋划策有功吧?

苏潇错愕之后,赶紧将地契接了过来,做出十分感激的模样,“多谢大人!”

“苏老板慢走。”梁师爷客气道。

没想到这抠门儿的县令居然还大方了一回,送了二十亩的荒地。

虽说对于苏潇如今的身价来说,这不值什么,但心意价更高,可见县令是真的器重袁相柳,并且欣赏袁相柳的。

县令一县之主,有了县令的欣赏,也就有了一定庇护,他们属于在衙门里有了人,一些琐事上就能更方便许多。

苏潇高兴的将地契收了起来,让大壮赶马车回桐乡村。

她要看看自己新得的这片荒地,顺便也看看村子附近还有哪些荒地合适开垦,到时候一并买下来,可以多招揽一些雇农,多种些田地,多产些粮食,也能多养一些人手。

到了桐乡村界地,刚过了村口儿,苏潇就看到几个村民在田地。

这些村民穿得都挺厚实,手上拿着一个耙子,在地上勾勾翻翻的,也不知是在弄些什么。

如今天气稍有些回暖,不再像年前那般寒冷彻骨。

苏潇今天穿得也不少,在马车上坐久了,感觉骨头都松了,便叫了大壮停车。

“你在这儿待着吧,我下车走一走。”

“夫人小心,有事叫我。”大壮道。

苏潇下了马车之后,往前没走多远,就迎面撞上了从村里出来的周娘子。

“潇潇呀!好久都没回村子了,嫂子好久都没见到你了,瞧你!这是养得越发白了,越来越有个大户人家夫人的模样了。”

周娘子很是热情的迎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