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漠唐 > 第九十二章 信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月份,云州节度使府。

李晟基正在和节度使府的几个人说话,他今年三十岁了,上唇、下颌的短须越发浓密,长期久居上位,不知不觉地,也越发显得威严,其实他自己却不想这样。

搬到云州后,李晟基麾下九都步军,加上恽怀楚的一千五百、郭威的三千新兵,以及岳军候以前在朔州尚未练成的一千五百新兵,就有六千新兵了,到云州后,发现节度判官吴峦带领的三千大同兵也颇为精悍,吴峦本人也颇有才华,不禁饱读诗书,还颇知兵事,便将吴峦和三千步军全部留下来了。

这样一来,他手下的新兵就有九千人了,尚未算留在朔州偏关、蔚州横野军、清塞军、天成军的四千多人。

李晟基将九千新兵编成六个都,加上原来的到九个都,一共十五个都,共两万两千五百人,他又在偏关、横野军、清塞军、天成军中选拔了两千人,全部拨入李继基的强弩都,使强弩都达到五千人之巨。

偏关、横野军、清塞军、天成军剩余的士兵在得到一笔遣散费后全部放回故里,或务农,或务工。

十五个都的兵种也进行了调整,每都三百弓箭手全部转成骑兵,空出来的三百人增加两百弩手,一百长枪手,刀盾都里的五十大盾兵也增加为一百人。

经过反复试制后,佑国军的蹶张弩现在已经全部统一了重量、尺寸,并装了望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不断调整望山的位置,终于可以进行瞄准训练了,虽然精度比弓箭还差一些,但由于由于弩兵好练,李晟基就大规模装配士兵。

改进后的蹶张弩改名为破军弩。

骑兵方面,原有姚猛四百黑甲骑,契必信、单廷贵各五百轻骑,薛矩八百轻骑,共计两千二百骑,高彦均、高彦平、韩令昌归降后,又多了一千九百骑,加起来有四千一百骑。

弓箭都的两千七百弓箭手转为骑兵后,李晟基全部按照黑甲骑的编制进行训练,契必信、呼延赟的一千轻骑也按照黑甲骑训练,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训练终于成军了,一色的骑枪、弓箭、标枪,骑士与马匹全部是铁甲,这样一来,李晟基终于拥有了一支账面上可媲美契丹狼牙都、渤海都,定难铁鹞子的重装骑兵,总计四千一百骑人,至于实战效果如何,李晟基自己也没底。

四千一百人让姚猛领两千一百,契必信、呼延赟各领一一千。

耶律突欲恢复东丹故国后,投桃报李,将高彦均、高彦平、韩令昌等人的家眷也通过登州送给了李晟基,加上一些愿意投靠三人的以前的部属,加起来有几千人,高彦均、韩令昌从中挑选了一些人,加上紧挨着云州的处月部、赫连部拨了一些人马,高彦均的渤海都、韩令昌的平州都都配齐了一千人马。

高彦平的一千属珊军被李晟基改为归义都,目前在硬碰硬的战斗力上位居全军第一。

单廷贵在云州、蔚州、朔州三地又搜罗了一遍,除了自己配齐了一千人马,多余的还让薛矩的骑军也达到了千人规模。

以上人马共计九千一百人。

还有李晟基的一千五百孩儿兵,五百横刀都,佑国军的全部骑兵超过一万,不过孩儿兵目前还在训练,尚未成军。

改编完成后,李晟基任命郭威为朔州防御使,兼朔州马步军指挥使,下辖高怀礼的第四都(偏关)以及新编成的第十都(善阳县)、景文广的第七都(楼烦关)、薛矩的妫州都骑兵(宁朔县),主要防御河东方面。

后来在石敬瑭进攻代州时攻占了雁门关,安排周信的第六都守卫。

秋悲风继续担任蔚州防御使,下辖第一都(灵丘)、谈谦第八都(飞狐关)、恽怀楚第二都(横野军)、单廷贵的雁门都骑军,主要防御妫州、幽州方面。

将蔚州的清塞军、天成军划到云州直接管辖。

来到云州后,李晟基终于开发了来到这个世上后第一个黑科技。清塞军(后世阳高县)附近有大片的火山群,也有大量的火山灰,利用火山灰加上石灰制成火山灰水泥,加上大量烧制青砖,在大同北边的山口,以前外边墙的所在修了定北城(今古店镇)、重建了清塞军(今阳高县),扼控北方草原,重建了天成军(今天镇县)、横野军(今阳源县高墙乡)的城池,扼控妫州方向

重建完成之后,提拔崔横为新编第十都指挥使镇守定北城,命刘承威第五都镇守清塞军,新编第十二都镇守天成军,两地相距不远,统一由刘承威指挥,清塞军扼控边墙,防止草原骑兵从那里突入,天成军扼控妫州。

岳军候第三都、李承训第九都以及新编第十三、十四、十五都、李继基的强弩都一万两千五百步军留在大同,加上新编的黑甲都(姚猛)、渤海都(高彦均)、平州都(韩令昌)、归义都(高彦平)、孩儿都(郭荣)共八千六百骑兵,大同驻兵超过两万人。

此时的大同是后唐仅次于洛阳、汴州、长安、幽州、太原的第六大城,城墙周长二十里,高峰时可容纳居民三十万,可驻军五万,是后唐少有的城池包砖的城池。

李晟基抵达云州时,大同城里尚有军民八万余人,整个云州一共才十万人,可见大同城的吸纳能力。

三州共有耕地近百万亩,主要集中在云州的大同盆地以及朔州的桑干河两岸,三州还有几乎三倍于耕地面积的大片草场,小片的不计其数。

做好防御布置,了解过三州的耕地和矿场资源后,李晟基立即宣布将来年的农税降低到三成,结果吸引了大批的农户从幽州、代州、岚州跑到三州,在今年五月份以前又新开田地五十万亩,按此估计,正常情况下,佑国军一年可收获粮食一百五十万斛,按照三成的粮税,每年节度使府可得粮四十万斛左右,按照一万人一年八万斛计,可满足五万兵马一年所需。

搬到大同后,李晟基又对军制、民政做了一些改变。

军制方面,由于坐拥三州,马步军近四万,李晟基现在就可放心大胆地按照后世的一些做法来进行管理了,军衔全部按照士、尉、校、将四级三等来编制,摒弃了原先什么明威、宁远、壮武…将军,昭武、振威、致果…校尉、副尉,还分别对应不同的品级的的后唐军衔编制方式。

使用新的军衔后,每一级只有上、中、下三级,简单明了。

改编后,每一都指挥使、都虞侯都按照团都、上校来配置,州防御使按照旅都、少将来配置,大同这边欧阳浩、季无忧、姚猛、刘承威、李承训、岳军候、李继基也按照旅都、少将军衔来配置。

横刀都的三个营都(山、风、火)头目也按照团都、上校军衔来配置。

民事方面也做了大的变更。

节度使府的官职对外还按照后唐的官职来称呼,对内则设了吏、户、礼、兵、刑、工、按察七司(他倒是想叫部,不过那也太明显了),司下面设署。

吏司负责三州文官的选拔、考核及培训,户司负责农、牧、商、仓、运的管理,礼司负责教育及对外事宜,兵司负责士兵的招募、训练、退伍及抚恤、都虞侯、调兵、辎重、大的作战策划等管理,刑司负责法律法规、审判、户口、执法等管理,相当于后世的法院、公安局,什么三权分立在这里可谈不上,工司负责作坊、矿山、水利等管理,按察司负责监督百官(包括军队)

云、蔚、朔三州虽不如太原、汾州那样富饶,但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几乎每州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遍布三州的石灰岩、黏土,都是佑国军难得的财富,所以工司就非常重要了。

新的民事机构形成后,李晟基安排刘继思负责吏司,季无忧负责户司、工司,欧阳浩负责兵司,元丰负责礼司、刑司,新提拔山字营的头目一个叫李方颖的负责按察司,当然了还有一司没有对外公布,安全司,由王存章负责。

按察司、安全司分工也很明确,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入驻大同后,李晟基将住在城里的、以前为了躲避战乱的农户全部赶到外面自己的住所去种地,这样一来城里就只有五万人口了,空置的房舍众多。

他参照洛阳城的布置,将整个城池划分为四大片区,西北片区为居住、办公、商业区、医馆、学堂,东南片区为工坊(大同多吹西北风,安置在东南片区可将烟尘吹到城外),东北、西南片区为军队住宿、训练的地方。

大同城现在建了两所学堂,一所军事学堂,是横刀都、各都尉以上军官培训、一千五百孩儿都学习、训练的地方,建在西南片区。

还有一所普通学堂,主要招收三州十到十五岁的孩童,男女不限,主要教授国文、数学两科,数学的教材当然是李晟基亲自动手编制的。由于学堂宣布凡是将适龄孩童送到学堂读书的,每一人可减免五亩田的粮税,原定五千人的学堂被挤满了,搞得现在李晟基正头疼在哪里扩建学堂。学堂全部免费,包食宿,建在西北片区。

李晟基正在和礼司、工司的人商议学堂扩建的事,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将附近的民居迁走,有的说在工坊附近新建,有的说在各州州治新建,不一而足。

李晟基正头疼呢,卫兵进来说有人找他。

“何事?”,李晟基问道。

“来人说从北边来的,有东西带给大帅”,卫兵答道。

“北边?”,自己没什么熟人啊,李晟基带着一丝狐疑来到前院。

只见前院里站着两个人,一个三十多岁的文士,跟着的一个应该是他的护卫。

“大人无须知晓在下是谁,在下受人所托带了一点东西”,说着那文士将一封信、一件破旧的羊皮袄子递给李晟基。

李晟基先接过那封信,一看到那落款心里不禁一震。

李承基!

就站在院子里看完那封信,李晟基的这封信还需要继续琢磨,便折好信纸放入信封。

又接过那件羊皮袄子,这时他已经有些哽咽了,半响才将那文士请进自己的书房。

那文士正是韩匡凝,本来他想让自己的侍卫送东西到云州的,后来一想,这名震天下的李晟基自己还没见过,便起了见上一面的心思,就跟着一个到云州交易皮毛的商队进了云州城。

听完韩匡凝的讲述,李晟基一时也是百感交集,对面这位虽说是为契丹国服务的,但几千里送信、皮袄,这份情义他必须得报答。

可惜韩匡凝推掉了李晟基送出的五百两黄金,“大人,在下也是汉人,实在是被您那位属下感动了。告辞”

李晟基见状也不多说什么,亲自带着横刀都将他送出定北城。

辞别前对韩匡凝说道:“韩先生,今后你就是佑国军的朋友,有什么难事,或不如意了,尽可来云州,晟必定扫榻以迎”,说完双手抱拳向他深施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