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军工科技 > 四千一百九十三章 联合考察团到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千一百九十三章 联合考察团到访!

【修改版】

电话那头瞬间炸开了锅,先是一阵压抑不住的抽气声,紧接着是此起彼伏的低泣与急促的交谈。

有个女声带着哭腔反复说着“太好了”,还有老人沙哑的嗓音在问“真的能撑那么久?”,桌椅被撞得咯吱响,像是有人激动得站不稳。

这些细碎的声响混在一起,像一锅刚沸腾的水,滚烫的希望从听筒里溢出来。

汪良工清了清嗓子,声音里还带着没压下去的颤音:“小吴,你说的这些……都是真的?

那个存活最久的老先生,他术前情况和我父亲差不多吗?”

他刻意加重了“差不多”三个字,吴浩能想象出他攥紧拳头的样子,这位素来沉稳的老主任,指节恐怕已经泛白了。

旁边有人抢着问:“那植入手术风险大不大?我家老爷子今年都八十四了,能扛得住吗?”

话音未落就被另一个声音打断:“先别打岔!大哥问的是关键!”一阵窸窣的拉扯后,电话里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汪良工粗重的呼吸声。

甚至吴浩听见背景里有个年轻姑娘在小声报日期:“今天是周三,要是能安排手术,下月初就能……”

话没说完就被轻轻捂住嘴,那份小心翼翼的期待,像怕被风吹散的烛火。

面对电话里面的安静,吴浩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微微点了点头应道:“当然是真的了,我们想来不敢乱给患者和家属希望,那样是不负责任,更是非常残忍的。

不过有一点得说清楚,目前这技术还是辅助替代的角色,没法完全替代原生肝脏的所有功能,比如肝脏的免疫调节作用暂时还模拟不了。”

但对于汪伯父这种情况,它能稳稳托住生命体征,争取更多生存时间,这一点是经过临床验证的。

至于这个时间是多长,我们现在还不好说,因为进行临床试验这才几年,我们无法预料未来的事情,也不知道这款智能仿生人造器官肝脏到底能够在支撑患者生存多少年。

毕竟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所以术后的恢复情况自然也不相同,生存期自然也不相同了。

不过按照医学界的几年生存期的标准,一般来说,如果能够度过五年生存期的花那就是非常理想了,度过十年生存期的话,那已经算是大获成功了。”

电话那头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火星的干柴堆,瞬间爆发出更热烈的声响。

有个中年男人的声音激动道:“不求十年,哪怕能撑五年,那也非常好啊。!”

汪良工用指节重重敲了敲桌子,背景里的喧闹声立刻矮了下去。

他的声音比刚才沉了些,却掩不住那份重新燃起的底气:“小吴,那手术条件具体有哪些?

我父亲上个月刚做过一次介入治疗,身体底子不算太差,但毕竟八十多了,会不会因为年龄被卡下来?”

“还有还有,”一个年轻小伙子抢过话头,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我们现在在301,手里有全套的检查报告,要是马上安排转院去灵湖,明天能排上评估吗?”

话音刚落就被人拽了一把,传来汪良工低低的呵斥:“让小吴慢慢说!”

短暂的安静后,汪良工再次开口,语气里带着一丝郑重:“小吴,不瞒你说,刚才你提到那位老先生能撑二十九个月,我们心里都亮堂了不少。

我父亲这辈子最要强,总说自己是抗战时爬过死人堆的,啥苦都能受。

要是这技术真能让他少受点罪,多看看这太平日子,我们做儿女的,砸锅卖铁也得试试。只是……”

听到汪良工的话,吴浩点了点头说道:“汪主任,我特别能理解你们此刻的心情。不过,我想告诉你的事,任何手术和治疗方式都存在风险,任何技术都存在不足和缺陷。

有些东西不是人人都可以的,这还是会受到很大的个体差异化的影响,所以我也不敢给你们什么保证。”

说着,吴浩顿了顿,给了对方一些反应和消化的时间,然后继续讲道:“下面我再给你们介绍一下生物克隆细胞3d打印器官组织技术吧。”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会儿,随即传来汪良工的声音:“你继续,麻烦了。”

吴浩微微摇了摇,随即进入正题:“这项技术的核心思路,是让患者用自己的细胞“种”出替代器官。

具体来说,我们会从患者肝脏上取一小片健康组织,从中分离出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等核心细胞群,然后在实验室里用特殊的营养液培养,让这些细胞像种子一样快速增殖。

等细胞数量足够后,再用生物 3d打印机将它们与可降解的生物支架材料逐层“打印”出来,最终形成具有活性的肝脏组织。”

说到这,吴浩顿了一下,给了电话那头一会儿消化反应时间,然后这才继续讲道。

“可能这项技术听起来简单,但这里面藏着三个世界级难题。

第一个是细胞活性维持,从体内取出的细胞很‘娇气’,在体外培养时容易失去原有功能,我们团队研发的‘仿生培养舱’能模拟人体 37c恒温环境和血流压力,让细胞存活率从原来的 30%提升到 89%。

第二个是打印精度控制,肝脏里的血管像毛细血管网一样细密,最细的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粗,我们的打印机喷头能精准控制细胞排列,误差不超过 5微米,才能保证打印出的组织能正常‘供血’。

第三个是支架材料降解速度匹配,生物支架要在细胞长成自身组织前慢慢‘消失’,快了会导致结构崩塌,慢了会阻碍细胞生长,我们研发的胶原蛋白支架能根据细胞生长速度自动调节降解节奏,这在国际上还是首创。”

“目前这项技术的突破主要在小体积器官组织上。

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首例生物 3d打印肝小叶移植手术,患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肝癌患者,肝脏被肿瘤侵蚀了三分之一,我们用他自身细胞打印出 2厘米大小的肝小叶,移植后三个月就成功融入原有肝脏,现在各项肝功能指标都稳定在正常范围。

截至目前,关于我们的技术和医疗团队已经完成了上千例生物克隆细胞3d打印器官组织的移植临床试验,其中大部分都围绕在神经组织,血管,皮肤,还有一些小型局部器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