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吕东带着并不怎么轻松的心情回到了办公室。一路上想的都是怎么向管理要效益。她想到了减少临时活动;想到了打通四档新闻栏目、人员统一使用;想到了设立总监奖;想到了团建。但她觉得,最重要、最应该马上实施,也最具备可行性的,还是奖金分配方案的改革。在送别牛小斌的饭局上,她为这个想法征求过老牛的意见,当时老牛的反应就是在提醒她难度不小。但是,有价值的事哪一件是容易做到的?这次被叶书文一逼,她的心又动了。回到办公室,吕东立刻招呼三位副总监,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主管《北江新闻》的副总监宫仁和主管《正午焦点》的副总监那海都是正式工。主管《北江零距离》和《晚间》的副总监孟成是台聘工。孟成比吕东大两岁,和吕东一起进台,一起从文体部转到新闻频道,他跟在吕东后面,一步步走上来。三位副总监里,吕东对孟成的信任感最强。

吕总先透露了《民生网》招兵买马《零距离》五名年轻记者报名的情况。然后把叶书文跟她交流的内容拣着重点说了一二。她的眼神在三位副总监的脸上扫过。几位一脸平静,好像还没有进入状态。吕东搓了搓手,不无凝重地说:“眼下我们有两个必须要做的事。一是留人,一是除弊。”

“现在一线采编队伍里,正式工还有多少?”吕东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

孟成和那海互相看了一眼对方。宫仁右手托着嘴巴,眼睛斜睨着她。都没听出吕东话里的意思。

“你想干嘛?”宫仁故作笑脸,语气中却充满了质问。

吕东看着他,没有马上回答。

“应该没多少了。这两年退的退,换部门的换部门。还有几个,一、二、三······《北江新闻》算上我还有五个。”宫仁掐着手指头给出了答案。

“你们不算。制片人和总监不算。”

“那《北江新闻》还有仨。”宫仁一脸不解:“干嘛呀?”

没等吕东开口,另两位也掐算出来了。

“《正午焦点》一线采编里还有俩。”

“《零距离》有五个,《晚间》有一个。”

孟成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吕东,好像她的脸上写着答案。然后淡淡地补充道:“办公室和电视剧中心那俩部门加起来应该还有六、七个。”

“那俩部门怎么这么多!”吕东直管这俩部门,一走神,说了句废话。

“你安排的你不知道啊!?”宫仁扯着嗓门笑喊起来,马上饶有兴致地调侃道:“养老的地,可不都抢着去呗。过两年我干不动了,我也去电视剧那儿,茶水一摆,每天审剧去。”

那海和孟成都跟着嘿嘿笑。

吕东也狡黠地一笑,故作发狠地说:“你门都没有!不把你吸干榨尽了,能放你走吗?”

宫仁扭头看向远处,脸上堆出一片得意。

“我是有这么个想法啊。这回民生网招人,《零距离》有五个人报名了,其他栏目还有没有?我们得尽快摸清。想走的这些年轻人,普遍的原因都是反映挣得少。我们得想法啊!这人要是一直这么呼噜呼噜地走,新闻频道还能运转吗?肯定会出问题,会出大问题。”吕东本不想说得太沉重,但说着说着情绪就绕到急躁上来了。口气也跟着严肃起来。

“有多少办法来增加大家的收入?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奖金分配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公平。当然,我今天说的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使马上实施,也不可能把去民生网的人再拽回来。但是,我觉得这事必须得改。给没走的员工信心,让他们觉得留下来还是有希望的。我的想法是什么呢,咱们频道一百七十人,走了这几个后,就不到一百七了。正式工一线采编的不到二十个,就是算上制片人和总监,也不到三十个。五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说,频道的正常运转,主要是聘用人员和岗位人员,就是非正式工在干。但是正式工拿走的奖金呢,有多少?有将近三分之一吧?”吕东说完,看着孟成。

孟成和吕东一样,从制片人提拔成副总监也刚刚四个月。虽然资历最浅,但他知道,吕东这时候需要他打配合。

“嗯,差不多。”孟成已经猜到吕东的想法是什么了。他心里一热,脸上闪过了一丝坚毅。眼睛扫了一下宫仁和那海,接着说:“台里每个月给一个基数,正式工的奖金是这个基数乘以2,别人都是乘1。最关键的是,正式工的钱,他不放到大锅里,他们自己一个锅。也就是说,根据工作量二次分配的时候,他们几个人是在一起分配。到手的钱跟应发的钱不会有太大出入。也就是说,聘用的和岗位的,你干得再多,也吃不到正式工的钱。”

宫仁的脸沉了下来。

“正式工比聘用的能多挣多少?”吕东坐在沙发上,扶着嘴巴问。

“按平均来讲,聘用工如果挣三千的话,正式工能拿四千五,甚至更多。”

“你看看,这就是个问题。”吕东有点按捺不住。沉默了一会儿,她压低了声音,缓缓地说:“我的想法是什么呢,就是大家把钱都放到一个锅里。不再分什么正式工、聘用工。大家就是按劳分配。你干的多,你就从这个锅里拿的多。”

吕东的眼睛从每个副总监脸上划过。最后他看着宫仁,说:“大家觉得怎么样?可行不可行?”

“这么改,就能解决这些年轻记者的收入问题吗?”宫仁低着头,看不见表情。

吕东心里咯噔了一下。

那海眼神盯着地面,手在嘴和鼻子的三角区摩挲着。

孟成盯着宫仁,眼神中已经有了怒意。

“反正这么多年都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牛小斌在的时候,也没说过要改。”宫仁终于抬起了头:“我并不是说反对啊,我不反对。为了频道的发展,我觉得行,就得改。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听一听大家的意见。我建议,下午召集所有制片人开一个中层会,或者叫动员会,征求意见会。看看大家同不同意。”

“好,仁哥说得对。你们二位呢,没意见咱就下午两点开这个会。”

“行,开个会比较好。”那海像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一样,一脸的轻松。

大家站起来往外走,宫仁突然转过身看着吕东,像在汇报又像在传话,说:“市高官对《北江新闻》主持人的妆容不满意。说太土。另外,主播后面的背景也说不好看。让学学《新闻联播》。郭台让拿方案,抓紧整改。”说完,转身就走。

吕东心里一急。她知道,宫仁这是故意在给她出难题。

宫仁这种态度,就是想说,你不是总监嘛,你不是有本事嘛,市高官的指示来了,你看着办吧。吕东是从民生新闻的制片人成长起来的。再早的时候,是体育记者。对时政新闻一窍不通。在当上总监之前,她也不屑于去了解什么时政新闻。她觉得《北江新闻》的记者整天围着领导拍会议,拍调研,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水平不咋地,政府官派作风倒学得挺快。一个个还优越感十足。张嘴闭嘴这个副市长怎样怎样,那个局长咋样咋样。甚是让人讨厌。但是,当上总监之后,她发现自己的认识错了。至少不完全对。时政新闻的报道有很多学问。但吕东一下掌握不了。这让宫仁便低看了她一眼。

此时,吕东的心思没在这上面。她冲着宫仁的背影说:“让制片人先拿个方案。报上来我看看。”随后,冲孟成使了个眼神。那两位刚一出门,吕东便急切地问:“制片人里有几个正式工啊?四个?五个?”

“《零距离》林刚、《新闻》的马虹,《晚间》的没有,《正午》的黄江涛,办公室凌青云,电视剧的王保志。五个。”孟成左手掰着右手的手指头,像小学生算加法一样,挨个数了一遍。

“他们几个,你觉得会有反对的吗?”

“林刚肯定没事。我主管着呢,心里有数。我一会儿提前跟他沟通一下。那几块料,我不敢打包票。黄江涛应该也没事吧?”

“他呀,他敢说个‘不’字,我给他好看。当年他工作是很玩命,但如果没有栏目举荐他,凭什么他能转成正式工啊!总监到现在还是聘用的呢?”

“嗐。”孟成叹了口气低下了头。

“青云和保志,应该也没事。最起码他俩不会在会上提反对意见。”吕东心里盘算着,继续胸有成竹地说:“即使有一两个反对的,也成不了气候,少数服从多数。我告诉你,这个事非弄不可。你给我做好摸底工作······都到什么时候了,大家对频道都快没信心了。必须要把这个多年的顽疾解决掉。还想着不干事多拿钱,那个时代过去了。”吕东把身体往椅子上一靠,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事,严肃地说:“哎,对了。你了解一下柳天紫。”

“天紫怎么了?”

“我刚在楼道里碰见艾梅了,她说柳天紫打听什么医保的事,看着像要辞职的样。”

孟成瞪大了眼睛,像目睹了一起突发事故的现场。一脸惊愕地说:“不会吧!?我操,要是真辞职,她不得跟咱们说一声啊······不可能不可能,她能去哪儿啊······不会不会。早晨例会,还一块碰电视问政的选题呢。”

“不会最好,我是提醒你心里装着这个事。《零距离》是我们的主阵地,绝对不能出事。”

话音刚落,有人敲门。吕东说了声“进”。

柳天紫探进头来。

孟成和吕东一下僵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