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第一次最先起床时,他拼命着呼吸着大清早的凉爽空气,好舒服!
他随意地活动了一下手脚,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气。
他在院子里四下一张望,就看见了堆在墙角的柴火,王大水直接在旁边找了一把大砍刀,抡起了胳膊,劈起柴来。
等到王秀才一家都起床的时候,王大水已经将劈好的木柴都码在了墙角,就连院子都打扫干净了。
王秀才到底是个读书人,对这些力气活不怎么能干,王母力气也不大,所以,她们就紧着小个的木柴烧,剩下的都是等用的时候再说。现在好了,看着整整齐齐的柴火垛,王母最高兴了。
别人不知道,每次劈柴王母都可发愁了,王秀才真是个文弱书生,每次劈柴都跟拼命似的,看着她都累得慌。
王母看着好像宽敞了好多的院子,甭提多高兴了,偷偷的跟王秀才说:“没想到啊,这个王大水还挺能干的,看看,家里的院子多整齐啊。”
王秀才也是微笑颔首,就连王宝珠都很高兴,因为扫院子是她的活,今天有人替自己干了,真好。
于是,几天来,王大水第一次坐在了餐桌边,跟王秀才一家共进早餐。
吃过饭,王秀才便把王大水叫进了自己的书房,问道:“大水啊,今天感觉怎么样?”
王大水立即站起来,跪在地上,恭恭敬敬的给王秀才磕了三个头,然后才恭恭敬敬地答道:“回恩公,小子今天大好,多谢恩公。”
王秀才没有动,受了王大水的这三个头。等到王大水又回到座位上坐好了,才问道:“嗯,好。你今后有何打算?”
王大水立即坐直身体,恭敬地答道:“我还想继续找活干,先赚些钱,再做打算。”
他说到这感到有些难以启齿,人家的救命之恩还没报呢,自己就想着挣钱了,抬头看看了对面的王秀才,舔了舔有些发干的嘴唇,硬着头皮继续说道,“恩公大恩,小子怕是只能以后再报了······”
王秀才闻言一笑,说道:“不必紧张,我没有别的意思,想着你在荔州城也是无亲无故的,不如先留在我家,等以后找到活计了再离开不迟。”
王大水一听这话,鼻头一酸,他知道王秀才心好,却没想到他竟然会这么好。不仅出手救了他这个陌生人,还好吃好喝的照顾着,现在又主动收留他。
王大水再也坐不下去了,又起身跪下,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声带哽塞地说道:“小子,谢恩公大恩,小子······铭记于心了。小子······无以回报,先给恩公磕个头吧,谢恩公。”
王秀才笑着把他拉起来,说道:“好了,不必如此,我已经说过了这是你我之间的缘分,客气话就不要再说了。”
王大水感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在心里发誓,有机会一定要回报大恩。
王母虽然不是很高兴,但人已经被王秀才留下了,她也只能接受。
而王宝珠却高兴了,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以后她就再也不需要扫院子了,哈哈······
王大水就这样在王秀才家住了下来,他每天都是第一个起床的,然后给王家劈柴,扫地,整理院子,挑水……然后,吃过早晚后,就去街上找活干。
此时,荔州城已经慢慢在恢复着,城门也会按时打开,让人们进出,一切都按着好的方向发展。
而王大水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差事,这也是一家粮商,名字叫“信义商行”,因为他懂秤,会记账,还能识字、写字,尽管他写的字很难看,但还是很难得的。学徒期三个月,虽然月钱只有两百钱,但是王大水已经很满足了,经过几个月的苦难生活,王大水此时更加沉稳了,先找到活干,比什么都重要。
此时,他依然还住在王秀才家,因此他把他的月钱都给了王母,并说如果王母不要,他就不好意思再住下去了。于是,王母勉强的收下了一百五十钱,给王大水留了五十钱的零用钱,皆大欢喜。
因为,王大水知道,王秀才家也并不是很宽裕,尤其是因为天灾,百姓担心孩子们安全问题,王秀才坐馆的私塾已经很久没有开课了,老王家现在根本就是在吃老本。有自己这一百五十钱,好歹能贴补一下家用。
而且,在商行里,总有一些碎米或者卖剩下的米糠,每次遇到,王大水都会买回家,碎米可以熬粥,米糠可以喂鸡,而且价钱只是好粮的一半,很划算。就这样,其实王大水手里的五十钱也都用在了老王家。
对此,王秀才一家也觉得王大水实在,尤其是王母不止一次的偷偷跟王秀才念叨,说他们救王大水救值了。
不过,每次都受到王秀才的制止,让她不要这样想,这是人家王大水有良心,懂得感恩,他们自己就不用一直挂在嘴边了。
几个月之后,王大水在信义商行里就混得如鱼得水了。
两百钱请了个伙计,不仅会算钱、记账,还能读会写,这就跟捡到一个宝似的。再加上王大水在铺子里勤快、嘴甜、有眼力见,就更人李掌柜满意了,最后李掌柜又发现这个小伙计还懂农时,天啊!这简直就是全才嘛。这么有本事的人,一定不能让他跑了。
于是,王大水只当了半个月的学徒,就顺利变成了商行里的正式伙计。工钱也涨到了三百五十钱,这可是伙计中最高的了,再高就变成二掌柜了。
但是,当李掌柜看到王大水跟那些地主讨论农时,发现他不仅懂得耕种,还会沤肥。看那些地主的神情,好像很佩服他的样子,这又将李掌柜震了一下。
然后,就见那些个地主拉着王大水就不撒手了,想向他详细询问有关事情,而王大水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看向了李掌柜,意思是,他可以讲吗?
李掌柜当然没意见,他也很想知道他是怎么耕种,怎么沤肥的。见李掌柜同意了,王大水着重讲了自己在沤肥上面的经验。
毕竟在耕种上,会因气候和土质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需要他去到地头自己研究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耕种方式最适合,现在,他还没有仔细到过他们的田地,所以不敢妄言。
即便是这样,也让李掌柜目瞪口呆了,就连地主们都频频颔首,一副受教了的样子。
于是,王大水就凭着这一手沤肥的经验,一下子就成了这些地主眼里的贵人。
李掌柜更觉得王大水难得了,这人实在,不爱讲大话,而且不藏私!就这几点,就让他觉得这人太难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