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枪械的改良
因为士兵们的体质比不上以牛羊为食的游牧部落,再加上他们缺乏战马,所以大宋也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否则的话,以他们现在的实力,根本不需要蒙古人出手,就已经被群狼包围,再加上他们的文化。
也正因如此,宋代才有了兵器局,由东、西两个兵器厂负责研制新兵器。
而且,为了收集更多的信息,朝廷也是别出心裁,让所有对武器了解的人,都去京为他们出谋划策,而被采纳的人,也会得到重赏。
有了足够的奖励,自然会有足够的勇气去做这件事,所以这方面的天才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京城,然后就有了火药、火球、火箭、火菱等等。
宝元三年,宋仁宗下令,由曾公亮等人编写一部着作,收录了宋朝所有的枪械,使后世对宋朝军事力量的发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就是着名的《武经总要》。
根据古籍上的记录,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第一个生物兵器,那是一种能够释放出剧毒烟雾的火焰,和现代的剧毒炸弹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显然,大宋在热武器方面的先声夺人,给蒙古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虽说当年凭借着骑射横扫亚欧,可是忽必烈一上台,就立即着手研究热武器,这时才有了青铜大炮和青铜火枪。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这些枪械还很简陋,不仅没有固定的形状,就连枪械的尺寸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过,它们的设计与原理却是大同小异,都有一个枪口,一个弹仓,一个弹仓,一个弹仓。
而到了明代,热武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甄武手中的这一把,也就是现在甄武手中的这一把,虽然在火力和火力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甄武摩挲着这杆镶着金边的长矛,心中一动,问道:“父亲,你这长矛就一杆,你还有几杆长矛?”
李善长哼道:“老夫一介文臣,哪用得着火器,一只也没有!”
甄武还是不死心,又问了一句:“父亲,您能不能从军械处拿到军械处的批文?”
“算了吧,太原是一片平原,适合马上作战,就算你让你的部下拿着一把枪,在十丈开外,也没有任何用处,你以为皇上为什么要多派二百铁骑来对付你?”
李善长虽然没有上过兵,但是作为朱元璋的谋士,他对这些基本的兵法也有一定的了解,譬如枪械,最适合在水战,或者有遮蔽的情况下使用。
在太原这样的地方,到处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一把火绳炮发射出去,等他们重新装弹的时候,敌人早就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了,所以,火绳炮还不如弓箭有用。
甄武也不在意,他的目光再次变得明亮起来,“父亲,您告诉我,您能不能给我弄到一张军械的许可证,让我拿到一千把,我会用到的!”
李善长有些怀疑的看了甄武一眼,按理说甄武就算有本事,也不会增加枪械的射击距离,也不会增加装填的时间,然而他的经历却让他觉得甄武的确有能力增加装填的时间。
………………
将李善长打发走后,甄武当天晚上就赶往了军棍局内的枪械处,军械处就是以枪械为核心制造出来的。
大明医药处,在很早以前,就被称为“珍藏馆”。
到了正统21年,朱元璋还没有即位,就已命人建立了“宝原司”,专门用来制造“大中通宝”的钱币。
正好,枪械的制作材料也是铜币,所以朱元璋就让所有的枪械工人,都加入了枪械的行列。
这也是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这个部门的职责就变得很特殊,原本应该是金钱的部门和武器的部门,现在却被放在了一个部门里。
因为战争的缘故,军队的数量越来越多,特别是朱元璋,因为他的主要力量是海军,所以他曾经命令国库停止印钞,转而制造武器和武器。
而如今,随着战争的胜利,朱元璋的统治更加稳固,他便将“火药”这个部门,从“宝源”部门中剥离出去,改成了“兵棍局”。
但由于炸药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爆炸,因此炸药的总部就设在了城外。
大明虽然没有使用枪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枪械不感兴趣,朱元璋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枪械也是他在潘阳湖一战中的重要贡献。
也正因为如此,朱元璋才会如此看重“枪械”,而“枪械大师”的身份更是凌驾于任何一名“铁匠”之上,每一名都享受到了最高的福利。
大明的火药司地处偏远,很少有人问津,甄武刚一来,马上就有一队骑兵前来盘查。
甄武取出了李善长给他弄来的命令,又给了他一张纸条,他便离开了,留下了一名骑兵,将甄武送到了枪械处的门口。
火药库的戒备之森严,丝毫不逊色于孝陵库,甄武一眼就看出,这些士兵和京中的士兵完全不同。
甄武在一名护卫的带领下,穿过了几个房间,然后就听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火药司的范围很大,大约有几百公顷,里面的枪械和火药都是独立生产,各自独立。
而这些兵工厂,大部分都是用石料,没有任何木材,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要知道,在这个兵工厂建立之初,甄武并没有使用过混凝土,光是用稻谷和石粉混合在一起,就能建成这么大的兵工厂,需要很长的时间。
甄武一边观察,一边暗暗咋舌。
现在大明军械的生产水平,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料。
甄武觉得,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什么封建社会,反而有点类似于未来的科考中心。
不但有着井然有序的管理,而且有着完备的规则,各种枪械都有,就像是一个研究中心一样。
每个工匠都会有一个特殊的数字,而这个数字,也会被记录在火药部门。
也就是说,所有的枪械,都是出自那个工匠之手,而且,所有的枪械,都与那个工匠之手一模一样。
这样做的作用,就是一旦明军在战争之中,发现自己的枪械失灵,或者爆炸,那么就可以根据枪械的编号,将责任推到工匠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