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在王府中长生不死 > 第97章 王介甫罢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战落幕。

这时,朝廷维持新法的最大理由也被剥夺。

曾经与王介甫同出一营的吕晦等人,与反对变法的司马君实等人一起发难。

熙宁帝显然早有预料。

君臣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直至王介甫请辞相位,熙宁帝罢相落下帷幕。

司马君实与吕晦等人同心,合力叫停了新法。

虽说朝中仍有动荡,但大方向上昔日强盛的新法派逐渐没落。

章厚,曾子固等人留待时机。

群龙无首之下,也有诸如吕吉甫,蔡元度、蔡元化兄弟选择投奔得势的一派。

唯一区别,吕吉甫选择依附吕晦等人,图谋接管老臣派的力量。

而蔡家兄弟更加看好司马君实,准备走迂回的路线,来日在谋求恢复新法!

……

王介甫贬官江宁,从此闭门不出,一心一意钻研经学。

算着日子,从他奉王孝先之命步入朝堂,率领新法派崛起,再到十年的宰执生涯,至于今日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时间,应该为自己活了。

……

黄州,团练府。

这日。

苏子瞻得到朝廷的旨意,册封朝奉郎知登州。

作为新法期间第一个违抗法令的人,在新法当政的时候苏子瞻自是罪不可赦。

然而,如今新法既废,苏子瞻自然摇身一变,成为反对新法,替万民请命的斗士,得到破格提拔自然没有意外。

熙宁帝对苏子瞻的文名早有耳闻,想着如今自己的武功已经初见成效,距离成为明君只差文治。

若能得到苏子瞻这位文坛领袖的全力辅佐,那么大宋文坛在熙宁朝走向鼎盛,想来也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苏子瞻得到提拔,尘封已久的心再次火热了起来。

归根结底。

早先的视而不见岂是他所愿,大丈夫在世,若能有望一展宏图,这种豪情可不是词赋就能寄托的。

是以苏子瞻得到圣旨,当即马不停蹄北上。

承天寺。

李常笑接过苏子瞻的字帖,满打满算有一百多幅,全是他在黄州写作而成的。

这是全了当初他与王朝云的因果。

苏子瞻知道前后来由,朝着李常笑深深一礼:“李居士的恩情,苏某终生难忘。此去汴梁,不知何日可见,若再有缘,定当竭力回报。”

李常笑微微点头,轻声道:“东坡若是有心,来日的诗作与骈文,画集各来一份即可,便胜过了千万恩典。保不齐,李某还能再帮东坡一回。”

听到这话,苏子瞻的笑容直接凝固当场,变得有些古怪。

这是什么话!

难道他就这么不靠谱,次次需要营救?!

这话可谓是刺痛了苏子瞻。

他尴尬一笑,旋即郑重拱手:“李居士的要求苏某知晓,也定会做到。至于帮助,想来是用不着了。”

“无妨,东坡若是不信,只当李某随口说说罢了。”

李常笑摆摆手,显得毫不在意。

他清楚,这一次回京应该足够将他打醒。

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更何况朝中的吕晦与司马君实,这两人在不久前还斗得不可开交,如今竟然能尿到一个壶里,这里头的猫腻不言而喻。

所谓的新法和旧法,若要全盘采取和全盘否认,显然都不是什么好事。

而他们可以始终周旋不变,依仗的正是自身的可取之处,但碍于朝堂的斗争,这一点可取之处会随着一波波得势者的更迭,在波诡云谲的浪潮中被冲刷殆尽,留下各自的弊端。

这弊端积累起来,到最后足以将整个国家拖垮!

送走苏子瞻。

李常笑走到承天寺的后门,早有一辆马车正静静等候着。

赶马的人头戴斗笠,看不清面容。

当李常笑走上去,前面的骏马立即奔出,载着他们逐渐远离了山道。

这时,驱车之人摘下斗笠,露出原来的模样。

竟然是黄严!

不,准确地说,应当喊他为杨山,早些年被派到嵩阳书院,随程家兄弟钻研学问。

李常笑对黄严的到来并不意外,点了点头:“既然你在这,想来程明道也回京了?”

“嗯。”黄严挥舞着马鞭,应答道:“大师父离开,只剩下二师父尚在。二师父觉得我的学问充沛,索性就将我派到南面,前往闽地传播学问。”

李常笑闻言眉头一挑:“没想到你这都混上大弟子之位了。”

黄严并未鞠躬,谦逊笑道:“先生莫要糗我了,到底是多活了几百年,若这些人间学问无法穷极,怕是无颜面见先生了。”

“哈哈,此言有理!”

李常笑笑出了声,又问道:“那你可有什么打算,这闽学的塑造不急于一时,有打算要回杨府一趟?”

提及“杨府”,黄严的表情明显变化。

他点点头:“等送先生入琼,我再返回杨家一趟。虽说自幼受过府上的排挤,但父母与我而言是有大恩,总归要祭拜一二。”

“不打算杀人了?”李常笑揶揄问道。

作为三国时的最后一位先天强者,黄严大半生戎马,刀口下的亡魂接近千人。

如今的杨府接近没落,昔年的枪法和道法尚未失传,但七房杨家弟子上百人,真正掌握这两门杀人招数的子弟已经不多。

说实话,黄严面对这样一群人,连找回场子的兴趣都没有。

再说,他毕竟是二程门下的弟子,如果还是只想着用武力解决问题,那么这儒法也白学了!

李常笑听完没有说话,心下生出几分欣慰。

他在过去的上千年岁月里,收过的弟子不下两掌之数,涉及的门类也各不相同。

然而,这里面给他印象最深的或许不是黄严,但最看好的人选是黄严无疑。

从今日的所为就可见一斑。

若说先前李常笑对黄严突破宗师境,只有五成的把握,那么现在,只用“一定”二字就可以形容他的看法。

此子,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