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信这两天真的就靠游玩了,哪怕游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心情,但是人要好了很多。

本来是想要找人一起游玩的,只是因为没心情,这样喊了别人,也是让别人难受。

李信算是明白了,难怪抑郁症那么可怕,他只是入戏了就如此。

玩了两天也就开始工作,因为新的一期要拍摄。

如果是李信自己公司的还可以推一下,但这是电视台的,而且时间都安排了,他还是主角,又是话剧,这时候自然不能说不干。

当然了,这一次去时先要排练一番,而不是来到剧场就开始演。

话剧也是需要排练的,甚至排练的时间还不短。

要不是时间太紧,一出话剧排练个几个月都是常有的事情。

毕竟那和电影不一样,几乎是一镜到底,要是中途来个重来,那多破坏气氛。

虽然时间赶,但是对于熟知剧本的李信来说,还是简单的。

剧本都是他出的,台词也都被系统灌输在脑海中,都不需要花费时间去背,别人可是很早之前就研究剧本。

当真正开始排练之后,李信发现他开始忘记之前《楚辞》带来的影响。

就好像谈恋爱一样,开始一段新的恋情,真的可以忘记之前的恋情。

而这新一期排练,之前《楚辞》的影响已经是很小。

只有两天的排练时间,就要面对观众播出,李信自然是要参加的。

好在都是老戏骨,在很早之前就记住了台词,并且排练过。

这当然也是电视台特意安排的,是李信凭借实力争取到的实力。

李信作为现代人,哪怕表演的有些不融入剧情都没什么,其他演员则不同,就连服化道都要准备很长时间。

加上李信的演技,又是编剧,真的太忙,也就让其他人先排练了,最后三天的时候李信再过来。

可以说电视台已经非常的给面子了,李信这个时候自然是要到的,否则被揭露出来,肯定是要被说耍大牌。

就是如此,都不免被说,好在李信会做人,加上在那么多期彩排中,李信的演技和能力也征服了大家。

还是在那个剧场,还是开头的布置,一桌一椅一台灯。

前面两天的彩排都是穿着常服,毕竟弄装扮什么的太麻烦太耽误时间了。

而之前便装就快多了,一天都可以彩排好几遍。

可以说大家的演技在线,又非常的敬业,毕竟这是央妈,很少有人会在这乱来。

可以说排练的非常好,到了最后一天彩排,自然是带着妆发,除了没有观众之外,都和播出那天一样。

为的就是做到最好,要不是时间太紧,节目组也不会让李信如此做,谁让他是编剧,现在又是资本方。

《典籍里的华夏》已经播出了好几期,收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演播厅的票真的是一票难求。

可以说这节目真的是为电视剧赚了不少好评,为国庆献礼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也因为这样,才会对李信有一些优待,李信也算是在大佬中有了印象。

只是剧场就这么大,哪怕是黄牛想要炒票价都难,因为票难求,基本上都是赠送或者抽奖得到的,卖的人太少。

这不新的一期开始了。

看话剧可比电影电视剧这些要爽多了,哪怕是当综艺的现场观众都没有话剧来的好。

综艺也是录播,也会喊停甚至多次重来,但是话剧不同,几乎是一镜到底,更容易打动人,也容易让大家带入情境,自然比其他的更强。

片头还是一样,李信坐在那书桌前,打开灯,翻看《典籍里的华夏》。

“1973年,x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的帛书,被运往北都!”

随着李信的话音落下,旁边一束灯光亮了起来。

在灯光的照射下,就看到了几张桌,有两人在整理着资料。

李信自然也是看向了那边,观众自然也是看向那里,桌椅也是跟着旋转,以便更好的观看。

“真是振奋人心的消息啊!”

“目前为止我们在那汉墓中发现了五十余种十三万余字的帛书文献!”

又有三人一边说一边走到了工作的两人面前。

“这真是一个艰苦的修复过程!”

要知道这一批帛书中包含了《周易》、《道德经》等重要的古代典籍,涉及了战国到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科学等各个领域。

其中发现的《周易》抄本是目前为止最古老的抄本之一。

现在通行的版本是由《易经》《易传》祖传,而《易传》相传为孔子所着。

不过有学者认为孔子连《易》都没有读过,应该是不可能作出《易传》。

而这在这次出土的帛书《周易》中就有未曾发现的内容,其中就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易》的对话。

【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意思就是子贡询问孔子为何这么喜欢读《易》。

【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

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在家中也要放在身边,出门都要随身携带。

从中可以证明孔子对于《易经》是有深入研读,也就是说有些学者认为孔子没有读过《易》那是错误的。

李信看着这一切,不住的点头。

这就是考古发现的重要性,通过考古可以对照史书,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杜撰的。

这里说到了子贡和孔子,旁边的帷幕开启。

两个古代人跪坐着。

其中一人出口询问道:“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很显然这两人就是子贡和孔子。

甚至因为孔子手不离《易》,勤于翻阅,就连那韦编也多次断裂。

孔子之所以那么喜欢读《易》,是因为觉得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效法天自强不息,效法地厚德载物方为君子。”孔子读《易》赞叹道。

文王等先贤作《易》的时候,早就把天道蕴含在了这字里行间。

说道《易》,那周文王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不就看到远处走来一人,那人就是周文王,也就是西伯侯姬昌。

大家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