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陶宁想起下午的事,好奇李玉读书认字是和谁学的,李大叔也不似饱读诗书的样子。

如今女子识字大多是家中为书香世家,或是家中有足够富余的薪资请女先生。

“李玉妹妹你识字是和谁学的?”

没什么好隐瞒的“和周子俊学的。”笋壳上的毛真痒,李玉用另一只手挠挠。

周子俊,应该是位男子,难道是老先生?

但看到李玉手都挠红了,也不再想着其它:“手怎么了,我去找大夫。”

李玉摇头:“不用了,笋壳毛而已,拿水冲一下就好多了。”

陶宁长手一下就拿到不远处的水瓢,在准备用来洗菜的水桶里舀起一瓢水:“李玉妹妹将手伸出来点。”

李玉会意,伸出手,凉凉的井水,让被自己挠得火辣辣的手背得到了拯救,真舒服啊!这陶宁还是挺细心的。

手好了的李玉继续剥,陶宁伸手拦住:“我来就行,你剥蒜就行。”

李玉展开手给陶宁看:“你看我的手都有老茧了,干粗活都习惯了,你看你的手细皮嫩肉的,还是我来。”

陶宁看着李玉手掌里的茧子,手指上还有一些细小陈旧的疤痕。再看看自己的手掌,只有食指关节处有个比较明显的老茧。心里对李玉生起怜惜。

陶宁执意不愿让李玉再剥笋壳:“你都做得,我为何做不得。既然将来都要一起生活,不可能一辈子不碰这些活计,早晚都要长茧子,何不就今日。”然后直接上手。

李玉内心oS自己只是可惜你的手,看到陶宁的动作好,连声:“喂喂喂!别…”

陶宁以为李玉还要阻拦直接上手拿住竹笋,一把抓在黑灰色的笋壳上。

“别碰到上面,要握住下面白色的部位。”可惜已经晚了。

陶宁已经切身体会到笋壳毛的威力,又痒又扎。陶宁手缩了一下,竹笋直接掉地上。

李玉忍不住笑出声:“哈哈,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又不拦着你了,现在你知道这笋壳毛的厉害了。”

李玉舀瓢水。“来,现在该你伸手洗洗了。”

陶宁乖乖伸手:“刚刚只是我不了解 ,等下我就不会再犯同样的失误。”

李玉边倒水边安慰陶宁:“第一次,谁都可能会犯错,刚刚是我不对,不应该笑你,我有错。”

陶宁就着水轻轻揉搓着手,有些羞赧的摇摇头:“是我太笨拙,李玉妹妹不必道歉。”

哎呦这可爱劲儿,咋就这么招人喜欢。

可爱归可爱,活还是要干的,陶宁坚持要继续剥笋壳,似要找回被挫败的面子。

李玉就安心当个扒蒜老妹儿,干坐着无聊,李玉就找陶宁聊天:“陶哥,你念了多少年书?”

陶宁回想了下:“四岁开蒙,至今已14年有余。”

李玉算算自己,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统共16年,比陶宁还要多两年。这样算下来自己还是陶宁的学姐。

读书人大都会考功名,李玉不知道陶宁的:“陶哥你现在有什么功名?”看陶宁之前对书爱不释手的样子,应该很爱念书,高低应该有个功名。

提起功名,陶宁心里也是很骄傲的,本要开口,却突然想起现在自己已经不是江子墨,脸上不免带上沮丧:“还未曾有过。”

看到李玉想穿越回一分钟前,捂紧自己的嘴,瞎问什么,这就和高考后问人家没考上大学的,你考上啥大学了,一样令人尴尬。

李玉做出挽救:“没考上也没什么,人生道路千万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我和我爹现在不也过得好好的。再说考上了,也不代表他有多了不起,最后能考上进士的也没几个,你还年轻,不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厚积薄发。”

李玉尽力了。

李玉的关心虽然没有安慰到真正的点上,但陶宁心里也好受了许多:“我会努力考上功名的。”

这样回答李玉也不知道算安慰到没有,而且真的不一定一定需要考上功名,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才能,不适合就是不适合。

就像自己,纯纯的理科生,大学学的是计算机 。彻底的和文学绝缘,放古代,就算自己是个男生,能考上功名估计也够呛。

但这时也不能打击陶宁的自信心,李玉只好说:“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李玉也不清楚科举到底要实现什么:“你是不是只用学像四书五经这种全是文字理解的,要学算数之类的吗?”

陶宁很有发言权:“《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缀术》、《五曹算经》、《孙子算经》都有涉猎。”

十本书李玉就知道两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知道的不多,可李玉相信自己做过的数学题比陶宁说的这十本书还要多。这方面李玉还是很有自信。

既然学了数学,李玉就想考考陶宁,看看他的数学能力:“那我考你一道题?”

陶宁眼眸半闭,很乐意接受李玉的提问:“还请李玉妹妹赐教。”

李玉也不问陶宁多难的题:“赐教用不上,就一个小问题,鸡、兔共居一笼,已知鸡头和兔头共35个,鸡脚和兔脚共94只。鸡、兔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恐怕全国的孩子都做过。

陶宁闭目,右手食指在腿上轻轻敲击。不一会儿睁开眼:“兔12,鸡23。没想到李玉妹妹也读过《孙子算经》。”

算的还挺快,但《孙子算经》李玉怎么可能读过,自己是从正宗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书上面学的。

干脆把这个推到周子俊身上:“你算的还真准,我也是听周子俊说过,然后我就记下来了。”

反正陶宁又不认识周子俊,也没办法求证。

又是周子俊,数学精通的人本就少 ,精通《孙子算经》的更是寥寥无几。

没想到小小的青山镇还有人如此博学之人,真想见见,到底是怎样的人,好交流讨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