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而且,让王光垂以一万军队对抗十万敌军,虽对方为女流,但此前惨败的记忆犹新,他不愿重蹈覆辙。然而,他又不能直接拒绝,那不仅有失颜面,也会让国王大失所望。

因此在眼珠子转了几下之后,他对国王说道:“郑忠夫、李嗣邦、李恪这三个人不是一直抱怨陛下不给他们机会吗?

不如这次就叫他们跟随臣出征。一个担任先锋,一个负责粮草,一个指挥后备队,免得大宋指责我们轻视武将,战场上不启用他们。

这样在大宋那边,陛下也能有个交代。反正他们的职务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战局。”

国王原本不打算同意,觉得没必要让这些武将上阵,但宰相似乎摸透了他的心思,知道他想听什么,便拿大宋说事,称这样才能避免大宋指责他们作战不使用军人,显得过于偏颇。

国王也担心大宋对他的行为说三道四,尤其是大宋的统帅就在牛峰山与他同行,他的调兵遣将、一举一动都在对方视线之内。而此前,与大宋军方关系深厚的赵公子对武将颇有微词,这种态度多少会影响宋军对他的观感,因此有必要在这方面给宋军一个交代。

当下,国王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国王立刻将郑忠夫等三名武将召至帐篷,先是对他们的无能一顿痛骂,然后才说道:“宰相说了,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在战争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你们不是废物。

所以特别准许你们参与此次作战。郑忠夫担任先锋,但不可与敌交战,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敌军不许主动出击,需等待宰相命令。”

郑忠夫三人听说要让他们参战,高兴不已,但还没等笑容展开,就听到国王接下来的话。明明是先锋,却不能与敌军交战,只能做些辅助性工作,这让他们很失望。

郑忠夫抱拳拱手道:“殿下,先锋御敌必须率先出击,若坚守,一则可能错失战机,二则可能被敌人包围,陷入险境。因此,请准许微臣相机行事,必要时主动出击并灵活防御。”

不等郑忠夫说完,国王便劈头盖脸一顿痛骂:“你还想相机行事?朕让你调兵,给了你相机行事的机会,你调来了几个兵?只有区区一万人!你还想相机行事?难不成你想把我们的军队全都葬送在牛峰山才高兴?真是荒谬至极。”

郑忠夫低着头退下,不敢再言。

国王随即对李嗣邦说道:“你担任此次作战的粮草官,负责后勤保障。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极为重要的职位,责任重大,若出差错,自己了断。”

李嗣邦拱手领命,虽然粮草官确实重要,但作为武将,谁愿意去押运粮草呢?都想领兵冲锋。

然而,先前郑忠夫被任命为先锋官,都被剥夺了直接率军作战的权力,李嗣邦知道自己更无希望,便不再奢望国王能对他另眼相看,给他领兵作战的机会,这话索性藏在心里。

国王又对李恪说道:“你作为后军的接应官,率领预备队在战事吃紧时,根据统帅宰相王光垂的决策指挥预备队进行掩护。若出现任何差错,自己了断,免得本王费心。”

李恪躬身应允,心中明白预备队在寻常战事中难得一用,但此次面对十万敌军,即便是娘子军,其数量也远超己方十倍,极有可能需全员投入战斗。

若果真如此,他率领的后军便有望冲锋陷阵。想到这里,李恪热血沸腾,早已记不清上次战场拼杀是何年何月之事。

彼时,金军侵入高丽大和,洗劫一空。作为武将,他在老国王的指挥下,历经数场大战,胜负参半。战场上留下的无数伤痕,皆是他荣耀的印记。

无论胜败,他毕竟为高丽王国奋战过。然而,在太平岁月里,武将的处境堪称噩梦,除了遭受嘲讽讥笑,鲜有安宁之日。

难道这一次,他终于能重拾梦寐以求的沙场生涯?

交代完毕,国王仍不放心,指着三名武将郑重警告:“你们务必听从宰相号令,他是全军元帅总指挥。若有违抗,军法处置。”

三人心中一沉,深知王光垂擅长口舌之辩,却对兵事一窍不通,前次惨败即为明证。

他从未领兵,却打了一场大败仗,国王却依旧信任有加,此次更将一万人马交予他指挥,还命三将听命于这位门外汉。

三人预感此战凶多吉少。

安排妥当后,国王催促三将速去准备。

随后,国王询问王光垂:“接下来还需做些什么?”

王光垂早有打算,拉三将入局,意在战败时推卸责任,自然不会让他们施展才能。他不思取胜之道,先谋败后脱身之策。

面对国王的提问,他立即抛出第二手对策:“陛下,大宋大将出征,皆由君王制定阵图,临战前开启锦囊妙计,依图布阵,一举破敌。此乃大宋打下万里江山的法宝。我等既奉大宋为宗主,理应效仿。不如请陛下也赐一份阵图锦囊,臣依图排兵布阵,定能大获全胜。”

一番话令国王心动不已。身为君王,谁不渴望建功立业,施展雄图伟略,开疆拓土?这是每位君王的最大梦想。

机会当前,虽不懂军事,不知阵图为何物,更遑论制作,但他转念一想,自己不会,可寻他人。大宋将军身经百战,军队征战四海,甚至已至欧洲,建立广袤海外疆土。

若得大宋相助,提供阵图,依其作战意图行事,此战必胜无疑。

主意已定,国王当即点头应允。

宰相大喜,有了这双重“接锅侠”,他便可高枕无忧。一旦战败,上有国王的阵图背锅,下有三个武将顶锅,他无论如何都不会受惩,稳稳立于不败之地。

宰相告辞后,国王便来到赵桓的帐篷。他将自己的想法告知赵桓,继而小心翼翼地问道:“能否请赵公子出面,与大宋的几位将军商议,帮我绘制一份阵图?以便我的领军大帅,宰相王光垂能依此取得胜利。”

赵桓暗觉这位国王的思维颇为奇特,竟将北宋时期已被证明完全不可行的错误做法学得惟妙惟肖。

在北宋,尤其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特别喜欢遥控指挥军队。他们会事先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和阵图,封于锦囊之中,不许领兵统帅提前查看,需待两军对垒时才打开锦囊,按图排兵布阵。此举完全违背战场规律。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无人能未卜先知,预先设定一个适用于所有战况的阵图。这些阵图不过是凭空想象,与实际战况大相径庭,自然无法为宋军带来战场优势。

当然,若是对付小股山贼叛匪,影响倒不大,毕竟宋军在人数和装备上占绝对优势,怎么打都能取胜,于是便归功于阵图。

后来,这种做法在战场上被证实不可行,大臣们也强烈反对,之后的君王才摒弃了这一荒谬之举。没想到高丽却学了去,还要搞遥控指挥。

赵桓自然不会揭穿,也不会打消对方的念头,既然国王乐意,自己何必阻拦?反正与他无关,就让对方去折腾吧。

但大宋不能背这口锅,若将来战败,制定阵图的人需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