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见她不肯应自己,赵玉伸出手将她的头轻轻掰转过来。

素日明艳开朗的姑娘竟然红了眼圈,泪已经在眼眶打转却倔强的不肯掉落,瞧得人心里发酸,赵玉心头一软,将人往怀里带,轻轻笑了声,“别哭,当初那般模样都没死,想来阎王是嫌我命贱不肯收。”

“你······”

原本沉闷的气氛被他这句冷笑话直接掀翻,宋南絮是想哭也没了眼泪。

“你放心,我不会轻易涉险,只是一点,你要记得我今天说过的话。”赵玉将她睫羽上的泪花拭干,笑的极其温柔。

“嗯,你要敢死,我这辈子······不,下辈子都不会原谅你。”

宋南絮闷闷的磨了磨牙,又抬眸看他,“请帖上说的是携家眷么?我也去,至少有个什么还能多一个人想办法。”

赵玉见她眼底跃跃欲试的模样,笑着摇头,“既然是摆的宴席,自然是男女客分席而坐,素日你在外就不喜这些场面,而且不是答应乐姐儿明日给她做月饼,你且记得给我留几块。”

“都什么时候了,你也学的和乐姐儿一般馋了。”宋南絮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近墨者黑罢了。”

见她神色转好,赵玉这才释然,轻轻挥动手中的鞭子,催着驴不紧不慢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一路上,两人都没有再说话,只有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嘎吱声。

宋南絮默默地坐在车上,目光不时地落在身边男人肩头上,她忽然凑近了些,“其实我有件事想问你。”

“什么?”

“我在湖州之时,听闻衡州有大盗出没……专挑各地富庶之家下手,而奇怪的是,财物并未损失分毫,仅有账房、书房等地被翻搅得一片狼藉。”

她的语调平缓,目光略带好奇地停驻在赵玉脸上,“我只想知晓,此事是否与你有关?”

“是我。”

宋南絮微微挑眉,对这个回答并不意外。

这些天在家中,她便觉察出些许异样。自上次听闻赵玉夜间起身,她便以为这小子身子不好,便夜间悄悄留意。

某夜,她听到西屋有声响后许久不见他回屋,便摸进西屋,却发现榻上空无一人。

如此接连数次,她每次去赵玉房间都不见人影,但清晨时,赵玉必定从屋内出来,且眼底淤青更甚。

此外,上次她去张家的时候,肚痛难忍便借用了茅厕,正巧听到外头扫地的丫鬟议论,说是张老爷书房遭了贼,奇怪的是:什么东西都未丢,就去账本里少了几页,因未丢什么贵重东西,便不让外传。

这几件事一串联起来,宋南絮这才起了疑心。

“此事本不想让你知晓。”赵玉叹息一声,再次放慢车速,扭头看向宋南絮,“你知道得越少,将来若出事,才能撇得干净。”

宋南絮不接话,反问道:“那你查到什么了?”

“旱灾之地位于衡、许、随三州,我搜集的证据与父亲所言一致。当初国家粮仓缺粮,押送的不是粮食而是赈灾银两,用来向各地各县富户征收米粮,以控制粮价,严禁私藏。我探查了清水县及周边数县的富庶之家,其账本上所售粮食的价格与数量,均与朝廷征收的相符。”

“如此,岂不是说明各地确实售出了这么多粮食?那为何……”

宋南絮愈听愈惑,查案时,各地衙门的征粮账簿或有作假可能,但散户的账本,乃是全年亲自核算,留给自家的账本,断无作假之理。

“莫非官银确实购得粮食,最终却又被转卖出去了?”宋南絮分析至此,又自顾摇头,“如此大量的粮食,一旦售出,动静必然不小。能一口气吃下这么多粮食的商户寥寥无几,做生意只为求财,谁会愿意去做这等明知有隐患之事?”

“倘若上头有人只手遮天的呢?”赵玉冷嘲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你是说······”

宋南絮微微蹙眉,自己虽两耳不闻窗外事专事耕作,但亦知晓叶国苏相爷之名。此人助圣上登位,权倾朝野,城府深沉。如今,圣上欲破桎梏于朝堂与之相抗,然其根基深厚,难以撼之。

“正是你所想。”

赵玉忆起父亲临终之言,眼底暗潮涌动,沉声道:“衡州共有九县,清水县处最南端,受灾最轻,地广人稀,全县一万五千人,每月每人两斤米,两年需六千石,按当时二两五钱一石算,白银一万五千两。九个县少说有十三万五千两白银,再加上许、随两州受灾严重,每人每月六斤的份额,近三十万两白银不翼而飞……”

赵玉言至此,神色愈发凝重,捏着缰绳的手紧握,关节处泛白。

“当初朝廷抄了左侍郎府,只搜出十万两白银,真正的贪墨者,手里早捏上了几十万两白银,却一点都未受波及。”

“他既有如此能耐,将上下关系全数打通,怎会又被人察觉破绽,还将你爹推出顶罪……”

宋南絮话至中途,掩唇骇然,“竟是请君入瓮?”

赵玉嘴角微扬,露出一抹讽刺的笑容,“我父亲一生都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行为深感不耻,平日里也不喜欢阿谀奉承。那户部尚书是由苏相一手提拔的,灾情上报到京都时,这个三州安抚使不出所料地落在了我父亲的头上。他们用贪污的一小部分利益,送走了一个绊脚石。事发后,地方提司、转运使被革职的革职,流放的流放,这样一来,即使日后再调查,也无从下手了。”

宋南絮闻此一言,心塞不已。

一场昭然若揭的阴谋横在眼前,即便知晓,亦无法避让。

自古以来,朝堂皆是风云变幻、谲诈难测。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例摆在她面前,她是真的庆幸自己从未将一家老小的幸福寄托于科举之上。

“我爹自知推卸不掉,便处处小心谨慎,可惜个人之力终究有限,防不胜防。当初的证据也被人纵火焚烧殆尽。好在起初留了后手,原稿托付给家中一位老仆,书房那场火焚的不过是誊抄过的,他在狱中受了十几道酷刑也未泄露半句。若非临终前告知于我,恐怕我也被蒙在鼓里……”赵玉说到最后,嗓音像是被砂纸打磨过一般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悲伤和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