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编组好了水师力量还不够,归根结底,进行临门一脚的还得靠陆师。
在张鹿安的计划当中,让原本被拆散的各协人马回归本镇,然后以张鹿远为南路主将,坐镇杭州府;
以索忠信为北路主将,坐镇常州府;
那么剩余的可以领兵的将领人选还有陈利六、牟国栋和仇有光,张鹿安认为牟国栋更加的稳重内敛,特地让他率领后路军留守苏州,负责支援远近;
张鹿安亲自率领陈利六和仇有光两镇人马,进入到太仓至吴淞口一带待命,准备对负隅顽抗的崇明岛发动进攻。
此时的崇明岛守将有崇明城守参将王龙,协守中军游击杨承恩,左营游击仝光英、右营游击陈定、崇明水师游击黄毓贤、督标营标下右营游击刘国玉和福山营游击陈国隆等部。
其中王龙和杨承恩是已故“曹操”罗汝才所部旧将,他们曾经在江淮一带与张鹿安家族为敌,甚至曾经劫走张鹿安的发妻陈利芸。
自从投降清廷后,清廷对于曾经的“流寇”将领一直不予重用,但是王龙却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在逆境之中完成了三个壮举,先是以少量兵马斩杀来犯的故明总督田仰,后在苏州至吴淞口一带击败明鲁军张名振、张煌言部,再于崇明岛击败明郑军,斩杀了数名明郑军大将,威震一时。
可是到头来,王龙还只是一个“参将”头衔,身边人都为他鸣不平,建议他花点钱打点上级关系,好调到内陆油水大的地方,但是全部被王龙所拒绝。
他始终坚信,不蒸馒头争口气,终有一天,那位和他有着“夺妻之仇”的张鹿安,必然会率领大军经过崇明,他要拼尽一切,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张鹿安差。
带着这份偏执心理,王龙在小小的崇明岛一待就是十余年。
虽然王龙算是崇明岛的最高武官,但是他和刘国玉没法比,刘国玉是已经升为江南提督的梁化凤的亲信将领,和福山营游击陈国隆都属于江南提督旗下的地方正规军,而王龙、杨承恩和水师黄毓贤三部则是直属于驻扎苏州的江宁将军管辖,而仝光营和陈定则是崇明地方民团性质,理论上归属于江南巡抚衙门管辖。
看得出来,崇明岛上分布有三股军事势力,理论上来说还是以王龙为首,士兵的主力为王龙所部的甘陕骑兵四百人、杨承恩所部的陕西老兵五百人、刘国玉和陈国隆都有五百兵员、仝光营和陈定各有一千五百兵员、黄毓贤统领三十九艘大小战船,有兵员三千人。
大汉军探察清楚敌情以后,接下来便是分析敌情的时候,张鹿安的新任幕僚许德士和王秀楚都认为应该让已经投诚的杨承祖和杨明起出面来对王龙和杨承恩进行劝降。
毕竟他们都曾经在罗汝才麾下效力,况且杨承祖还是杨承恩的兄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亲兄弟成为敌人。
只是无论是杨明起还是杨承祖,他们口述之后,让军中文书写好的书信,被射入岛上后,一直都没有下文。
岛上清军参将王龙反而命令各部进入全面备战状态,判断大汉军即将发动进攻。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张鹿安派人联络上密探程壁,让程壁联系黄毓贤,让黄毓贤在崇明城中为内应。
只是黄毓贤很快回复,无论是王龙还是刘国玉都不信任他,把黄毓贤的家眷给扣留在崇明城中不说,还让黄毓贤所部驻扎在城外待命。
由于有家眷的牵挂,令黄毓贤投鼠忌器,不敢有轻举妄动。
尽管策反不太顺利,张鹿安很快便下定了强攻的决心。
大汉国主二年四月初一
休整了两个月时间的大汉军开始发动崇明战役。
张鹿安特意抽调熟悉崇明一带水情的顾忠担任向导,以作战经验特别丰富的薛去疾主持水战,轻易击溃清军的崇明水师,先后占据防备特别空虚的崇明南沙和东沙等外围阵地,直逼崇明本岛,却遇到了硬茬。
大汉军水师在试图靠岸的时候,遭到了来自于城头的清军火炮的攻击,当场炸沉了数艘船只,薛去疾被迫命令船只向后撤退,脱离清军的火炮范围内,放下小型舢板,让水手们划向岸上。
舢板的目标较小,清军火炮的威胁有限,但是埋伏在码头附近的清军火铳手们,接连三排齐发,当场打死了数十名大汉水师水兵。
等到大汉水师船只上的火炮进行还击,那些手持火铳的清兵又很快躲进了早就挖好的反斜面掩体当中,使得大汉方面火炮的威胁不大。
连大汉水师将领薛去疾都忍不住地叹道:
“很久没有遇到如此难缠的对手了,难怪强悍如国姓爷,也没有在崇明岛讨到便宜。”
在大汉国主张鹿安的严令已下,薛去疾不得不指挥水兵继续抢滩登陆,经过半日的拼杀,大汉军终于获得了滩头的一席之地。
只是还未等大汉军水兵们松懈一会,清军将领陈国隆立刻带着精锐清兵一阵冲杀,杀死了数十名大汉士兵。
等到负责掩护的水师炮艇发炮,清将陈国隆又带队散入掩体内。
打到傍晚时分,连向导顾忠都是无可奈何道:
“转了一圈,还是这里更适合登陆,除了北面有大量的沼泽不便登陆外,要不我们分三路登陆作战?”
大汉军的前线指挥官陈利六接受了顾忠的建议,命令副将贾三省负责正面指挥作战,用步兵换掉水兵,以游击丁岐凤指挥所部人马趁着夜色向崇明滩头阵地发动冲击。
虽然侥幸冲过了清军的第一道防线,但是最靠前的士兵很快便掉入清军提前挖掘好的陷阱当中。
紧接着附近便是铳箭齐发,包括大汉游击将军丁岐凤在内,都是身受数箭,不得不向后撤退。
而负责从两侧包抄的孟大石和贾得虎两部,也是进展非常不顺利,不是在滩头阵地遇到猛烈的抵抗,就是在纵深地带受到了重创。
正当大汉军一线将领全都垂头丧气之际,张鹿安派遣的亲将杨丕烈带队来到了前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