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了大臣的意见之后,女皇总结了几条可行性政策记录到了纸上,然后让大臣们出宫去了。

不过女皇并没有马上下令,她想看看孟玉英的回复。

孟玉英收到信之后,把家里几个读书孩子召集到了堂屋里:孙大郎,孙三郎,孙雅娇,孙三河,孙三丫,一起想办法。

其他几个孩子在一旁凑热闹,这样的事还是第一回,实在是好奇。

孟玉英坐在主位上:“这是女皇给我的信,你们大家传阅一下,一会儿每个人说一个办法,畅所欲言,不要有什么顾虑。”

说完后把信纸拿给了孙大郎。

孙大郎一看:“如何处理雪灾问题。”他低声念了一下,然后把纸给了孙三郎。

孙三郎看了之后给了孙雅娇,一一传递下来,很快大家都看了一遍,信纸又回到了孟玉英手里。

孟玉英环顾一周:“先斟酌一下再说,不着急。”

孙雅娇举手:“娘,这是女皇给你的信吗?”

她知道孟玉英跟女皇有书信来往,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一会儿一听这个问题,大家才反应过来,是啊,怎么突然讨论国家大事了?

孟玉英没有再瞒着大家,孙家不是她一个人的孙家,想走向昌盛,每个人都要努力:“对,这是女皇问的问题。”

这下大家的内心再也克制不住冷静了——娘(大伯母)真是深藏不露,居然跟女皇有书信来往!

那么问题来了?

娘(大伯母)明明从来没有见过女皇,为什么会跟女皇有书信来往呢?明明只跟荣淑云有来往!

大家的心里又惊又喜,孟玉英在他们心里的形象逐渐高大。

孟玉英道:“对,我给她送了一份全家桶去,她给我回信,附带了一个问题,竟然是国家大事,你们这些读书人都应该参与进来,好了,闲话不说了,一起商量一下,一会儿我好给女皇回信。”

孙三河举手:“大伯母,要不你先说吧。”

孟玉英大多雷同:“出现了灾难,第一受苦的肯定是百姓,所以妥善解决百姓问题就可以了。”

“而灾难影响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大雪封地,“行”就免了,所以解决衣食住就行了。”

“关于这个“衣”,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

孙大郎举手:“女皇应该会从各地征送棉花过去,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还要从当地解决问题才是,所以我觉得,可以呼吁那些富户捐赠旧衣服,先给大家御寒。”

孙三郎举手:“一直等着别人救是不现实的,我觉得自己也要努力,灾民可以去山上砍树烧炭,在烧炭的时候既可以取暖,烧的炭又可以卖钱,有了钱,不就有食物有衣了?”

孙雅娇举手:“我赞同三哥说的,另外,大梁有许多修建堤坝和修建运河的工程,可以把灾民征调去干活儿,一来可以减少赈灾压力,二来干活就会有工钱,到了第二年他们拿着钱回来,才能正常生活。”

孙三河举手:“娇娇说的是,还可以组织灾民开荒,雪肯定是要化的,到时候有了田地,瑞雪兆丰年,明年肯定会丰收的。”

孙三丫眨了眨眼:“大伯母,我没啥说的,他们都说了。”

孟玉英含笑点点头:“你们说的都挺实际的,不是天方夜谭,我会写到纸上,到时候给女皇送去,我们接着讨论“食”的问题。”

孙三丫举手:“三郎堂哥和娇娇说的已经可以解决食的问题了。”

孟玉英道:“是可以解决了,但是去干活儿是需要体力的,所以还要先解决吃的问题。”

孙大郎道:“大雪是入冬之后才有的,秋天收的粮食肯定还有,就算被雪掩埋了,也依然存在,我觉得吃不是大事。”

孙三郎道:“大雪把屋子压塌,家里的锅碗瓢盆肯定是没有了,我觉得可以拿一些锅碗瓢盆做赈灾物。”

孙雅娇点点头:“大冬天的肯定要吃热乎的,粮食也需要煮一煮才吃,所以需要一些锅碗瓢盆。”

孟玉英道:“朝廷肯定会赈灾,食物应该不成问题。”

孙雅娇忽然想到道:“我觉得可以这样,商贾之家考科举是需要条件的,比如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考科举,如果捐赠一定粮食就可以再获得一个名额呢?”

孟玉英满是赞赏:“你这方法可以让富户吐出许多粮食来。”

孙三丫道:“粮食本来就掌握在富户手里,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只够温饱,让他们拿点儿出来可太难了。”

孟玉英道:“最后说说住吧?”

孙雅娇举手:“娘,可以给军营换下来的旧帐篷。”

大家都赞同这个办法。

孟玉英把纸拿过给女皇回信,把刚才大家讨论的提炼了一下写到纸上,然后让老鹰给女皇送去。

……

女皇准备就寝了,突然老鹰飞进了寝宫,一下子,女皇的睡意都减少了。

老鹰的东西不会给别人——万一被别人换掉,让女皇生气了怎么办,所以只会直接给女皇。

女皇伸手招了招,老鹰便飞落到脚踏上,把篮子也放到了脚踏上,随后飞去一边,等着女皇回信。

女皇把篮子里的信拿出来,然后把果冻拿过来,一边吃一边看。

信的第一句:炸鸡卖完了,明天给陛下送新鲜的,然后接下来就是正文了——

看了正文之后,信末多了一句:这是民妇跟家中读书的孩子们一起讨论的结果,建议不好的话请女皇当笑话看,不要怪罪。

女皇怎么可能怪罪,这一条条建议比她和大臣们商量的结果要好,最主要的一点,授以鱼不如授以渔,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每一条都是极好的建议。

女皇本来心里压着沉甸甸的石头,这下子轻松了。

现在唯一需要操心的就是找谁去办这件事。

思前想后,她想到了一个好人选——新科状元,他寒门出身,但成了丞相门生,想要得到她的重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他一定会办好的,且暗中还能得到丞相的帮助,挑这个人,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