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眼神落在系统面板上。
上面能治疗支气管炎的药不少,有配好需要熬制的中药,也有熬制好的汤药,还有搓成圆子的中药丸。
价格自然也有高有低。
配制好的中药,无论是熬制好的,还是未熬制的,都不怎么好解释恰好随身携带的缘由。
所以风烟直接排除了这两种药。
她挑选着疗效不错,且价格合适的药丸。
最后,她花了一百积分,买了一瓶十颗装,治疗韩母支气管炎的药丸子。
一百积分,买十颗治疗支气管炎的药,看着似乎不怎么贵,但实则不然。
这十颗药丸是一个疗程的药,而韩母的病,刚好需要服用一个疗程。
这算下来比汤药可贵了好几倍!
买好药,韩信也刚好收拾了外面的鸡毛进来。
两人说着话,没过一会儿,风烟便把话题转到了韩母的病上。
“姻母可有看医?”风烟问。
秦汉时期的医者因为战争需求,已初步成了体系。
这时候的医者大概分为医生、医师、医官、游医四种。
医生、医师、医官基本为官方人员。
医生经过培训,能够看病,但仍在学习中的。
医师的经验丰富一些,由朝廷或地方政府任命,有了这个任命,才能行医。
医师可依附朝廷或地方政府,也可独自行医。
而医官,则是官方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医官通常从医师中挑选。
官方的医者有俸禄,《汉书.武帝纪》有载:‘凡京师诸医,皆受二千石,侍中领护之’。
或许地域不同,朝代不同,俸禄也不同,但秦汉官方医者是有一定待遇的。
至于游医……
游医或是官方医者为增长见闻医术游历在外,或是不受官方管辖的医者。
这时候的医者有些与巫杂流,也有单纯的医者。
因为时代的限制,秦汉医者或许及不上后世,但也并非毫无用处。
若是遇到经验老到的医师,韩母的病也并非无法被秦医治愈。
提到母亲的病,韩信有些沉默。
“食药不见好转。”他道。
支气管炎只要没发展成慢性,在现代就不是什么难治的病。
可在一场感冒就会要人命的秦朝,在许多黔首眼中,咳嗽不止可能就意味着不久后会丢掉性命。
更何况,韩母还有低血糖、低血压、过度劳损……所带来的虚弱。
因此韩信才会如此担忧。
风烟把手中的棍子扔进火里,“我有一药,治疗咳疾有奇效,信弟可要予姻母一试?”
韩信低落的情绪瞬间消失,他起身,对着风烟一拜,“还请伯姬阿姊赠药。”
“若家慈痊愈,信任尔差遣!”
做好韩信不信任药的效果,准备劝说的风烟:……
她上前扶起韩信,“信称我姊,我称信弟,你我既是姊弟,便不需如此。”
风烟从怀中摸出一个木制小药瓶,递给韩信,“药十粒,一日一粒,若无意外,服完咳嗽即可痊愈。”
秦汉有术士炼丹,药被搓成丸,韩信自不会惊奇。
韩信接过,再次一拜,“多谢阿姊。”
风烟扶起韩信。
“咳咳咳……”韩母撕心裂肺的咳嗽声再次响起。
风烟偏头,又回首看向韩信,“予姻母服药一试?”
韩信点头,拿着药出了厨房,往韩母房间走去。
————
秦汉就有‘从医资格证’,和官方医疗机构了。
战国和秦汉医家一直在为朝廷效力,按这些资料来看……医生挺受重视的啊,怎么我国却给人一种古代大部分朝代不重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