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儿见状,连忙解释道:“这是背篓,”她边说边用手比划了一下正常背篓的大小,“正常的有这么大,是平时背在身后装东西用的。”
公主显然对这个新奇的玩意儿非常感兴趣,爱不释手。
“那我可要去你们店里吃饭,把剩下的盲盒都抽了。”公主兴致勃勃地说道。
妮儿心中有些欢喜,但更多的是担忧。
她暗自思忖着,如果公主真的来自己店里吃饭,万一再发生像今天这样的状况,恐怕自己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而且,公主身份尊贵,万一她来店里用餐,岂不是要清场?这可如何是好?
妮儿想了想还是开口道:“公主想吃,我们送来就是,那里人多繁杂,怕扰了您清静。”
太后心里也觉得公主去那种地方吃饭不太合适,毕竟公主身份尊贵,怎能与市井小民一同用餐?
这样不仅有失身份,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想吃就让她们送过来吧,在这宫里都还有刺客出没,出了宫那岂不是更让人担心了?”太后一脸担忧地说道。
公主听闻,连忙小步挪到太后身边,像只乖巧的小兔子一样,俏皮地行了个礼,娇声说道:“是,母后,女儿都听您的。”
妮儿回到家中后,没过多久,赏赐便如潮水般涌来。
只听得那太监尖着嗓子高声喊道:“牛小妮接旨!”
声音在庭院里回荡,仿佛要冲破云霄一般。
牛小妮一家,听到这声呼喊,赶忙到院子中齐刷刷地跪了下来,一个个低着头,不敢有丝毫怠慢。
“奉天承运,太后诏曰:”
“今牛小妮,两次救公主于危难之中,其勇可嘉,其行可表。”
“太后心甚慰之,为彰其勇,特赐黄金百两、上等绸缎十匹、珍贵书籍十册、特制点心八盒、玉佩一枚、珍珠头面一套,以励来者。”
“钦此!”
全家人诚惶诚恐地跪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地接过太后的懿旨。
只见那院子里摆满了好几个大箱子,几乎快要把整个院子都给占满了。
妮儿见状,赶忙从袖口中取出一个五两的银锭,快步走到为首的太监面前,将银锭塞进他的手中。
满脸笑容地说道:“公公,您一路辛苦,这点小钱就当是请您和其他公公们喝茶了。”
公公接过银子,掂了掂,将其揣进怀中,然后心满意足地转身离去。
燕子看着公公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的忧虑却丝毫未减。
她急忙拉住妮儿的手,关切地问道:“妮儿啊,怎么回事,还救了公主两次,你有没有受伤?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都不跟我们说一声!”
“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娘宁愿不要这些银子,也不想让你受到一点伤害!”
“跟官家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娘只希望我闺女能够自由自在、顺顺利利地过好这辈子。”
妮儿感受到母亲的担忧,连忙摇了摇头,安慰道:“娘,您别担心,我真的没事儿,好着呢!”
说着,她还在燕子面前轻快地转了一圈。
燕子见妮儿如此活泼,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但她还是不放心地追问:“那太后和公主她们人怎么样呢?对你好不好?”
妮儿笑着回答:“娘,您就放心吧,太后和公主人都很好的,对我也很和善。”
听到妮儿这样说,燕子终于完全放下心来。
她这才开始有心情去打量那些赏赐,眼中流露出欣喜的神色。
全家人围坐在客厅里,中间摆放着太后赏赐的物品,每个人都好奇地盯着这些东西,不时地伸手去摸摸,或者凑上前去仔细看看。
燕子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她开心地说道:“我闺女才刚来京城没多久,就能够得到太后的赏赐,这可真是太厉害了!”
一旁的老三也笑着附和道:“是啊,咱们家妮儿就是有出息!”
燕子接着拿起一块布料,然后对妮儿说:“等着娘就用这些布给你做几身新衣裳,保证让你穿得漂漂亮亮的!”
妮儿听了,更加高兴了,她满心欢喜地想象着自己穿上新衣裳的模样。
除了妮儿之外,其他人都从未见过金子这种东西。
他们围聚在金元宝周围,每个人都好奇地拿起一块金锭。
落日的余晖如金色的纱幔般洒落在金子上,使得这些金锭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仿佛它们本身就是太阳的一部分。
那柔和的光芒映照在每个人的眼睛里,让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喜和喜悦。
老三捧着金子,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他颤抖着声音对妮儿说:“闺女,爹爹不是在做梦吧?这真的是金子啊?”
妮儿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清脆悦耳。
她回答道:“当然是真的,爹爹,这可不是在做梦哦。”
然而,老三似乎仍然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他喃喃自语道:“这怎么可能呢?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金子啊!”
妮儿见状,只好无奈地笑了笑,然后伸出两根手指,拧了一下老三的胳膊。
“哎呀!”老三突然叫了一声,皱起了眉头,但紧接着他就高兴地笑了起来,“哎呦,真疼啊!哈哈哈,看来这真的不是在做梦,金元宝可真是太好看了!”
老三不知道想到了什么,脸上乌云密布,眉头紧蹙,忧心忡忡地凝视着妮儿。
“但是,闺女啊,这钱可不是那么好赚的。人家可是宫里的贵人,身份尊贵无比。”
“稍有不慎,一句话说得不对,惹得他们不高兴了,那后果可不堪设想!”
“他们要弄死咱们,简直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
“所以,我觉得咱们还是少跟他们打交道为妙,本本分分地做咱们自己的小生意就挺好。”老三苦口婆心地劝说道。
妮儿见状,连忙安慰道:“爹,您别担心,以后少跟他们打交道就是。”
“而且,您闺女我心里有数,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