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他是奸细 > 第50章 两个怪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信顺着她手望去,果然在树林的外围,发现了两个骑马的人。

他们刚下了白龙河河提,正在顺着树林向东走。

前边好像有一个亭子之类的建筑物。翻身下马后,他们把马拴在了树上,然后二人进了亭子。

由于距离的原因,亭子看起来很小,如果不是两匹马的引导,单凭肉眼观察,很容易被忽略。

两个人的出现引起了张信的注意。

在他的想法里,这片地方应是安宁祥和的。

从大元开始的封闭政策,再到大明持续跟进的禁令,广元寺周边不可触碰的红线,已被周边民众接受,并影响深远。

甚至这儿的人一出生,就知道石板坡树林去不得。

石板坡树林便是这片树林的统称。

在当地人们的传说中,这片洼地十分地诡异,一旦人误入其中,就会有来无回,永远消失。

从没有人想破坏了这儿的规矩,到里面碰一下运气。

如今出现了两个骑马人,实属例外。

民间人士不可能到这儿来,也不可能有马骑。

只有一定背景的人才会如此。

而现在的京城,刚经历了一场战乱,以李自成为代表的新势力,风头正盛。也只有他的人,才可以在这块土地上信马由缰,自由奔驰。

这就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个还未露面的宋献策,现在已查明,广无寺里的三个木匠,是他十人成员中的一个小组,其它人还未现身,他们又去了哪儿?

这两个人是否和他们有关?

看那两个人,一下河堤,就直奔亭子而去,显然是有目的。现在他们坐到了亭子里,似乎在等人。

“在宋献策把广元寺当做目标的同时,那儿出现了两个闲散人员,很不正常,”张信满心忧虑地说道。

“会不会是宋献策其它的人员?”

方静指的是宋献策的十人小组。

“那些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不会这么闲散,还四处溜达。看他们在那儿等人的样子,如果是宋献策的人,也一定是新来的外援,或者是联络员一类的人物。”

“我们现在怎么办?”

“看他们所处的方位,在我们正南方,不是太远。估计短时间内,他们不会离开。干脆,我们会会他们去。”

方静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于是二人下了小山丘,从广元寺的一角,钻入了树林。

树林里各种林木交错生长,参差不齐。人走在里面,得处处弯腰、低头,还要防止被低生长的荆棘挂伤了皮肉,十分地难走。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条小路径,基本上南北向的。他们顺着这条路走,虽不是很宽,可走起来,方便多了。

人们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点不假。林子里传来各种声音,都是鸟叫声,有熟悉,有些是初次听到的。有的声音很悦耳,有的声音特别恐怖,像哭声。

如果是一个人走在这样的环境里,还真有点心里炸毛的感觉。

方静好像怕跑丢似的,紧紧抓住张信衣服的后摆,他走哪儿,她就跟到哪儿,二人走动几乎使用一个频率。

张信不时抬头看一下天,以辨别自己所走的方向是否正确,一旦有错,好快速调整。

在山顶看上去这段距离并不远,如果正常行走的话,应该到哪个亨子了。

所以,表面上看他们走的路是直线,实际上一定走了不少的弯路。

好在这段路终于结束了。

前边的树木越来越少,当脚下出现了一条东西向的路时,二人明白,这条路就是环树林路。

它比较宽,不但可以走人,还可以走车马,是石板坡为数不多的几条宽路段之一。

以这条路为界,北面,是树林;南面,则是荒山、土丘以及树林,地形特别地复杂。

他们站在路上一望,发现凉亭在西边很远的地方。

原来在林子中没有参照物作对比,只能闷头向前走,误差就产生了,且越来越大,想不到偏离方向这么严重。

从这儿看过去,亭子上也没有人了,不知两个最初坐在亭子的人,现在到哪儿去了。

马还拴在那个地方,应该是没有跑远。

找不到人在哪儿,二人就不能出树林。

有树林的掩护,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被人发现。

在不知道对方来人的具体身份之前,让对方不发现自己,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他们贴着树林的边缘,向亭子慢慢地靠近。

在离亭子还有不远的时候,他们发现前边有人说话,忙趴在一簇树丛背后,静静地观察。

原来这二人嫌亭子里太热,躲到树林里来了。

旁边就是他们的马,一黑一白,正在悠闲地吃着树叶。

两个人围在一起,正小声交谈着。

张信注意到,两个人形体差别很大,一胖一瘦,对比鲜明。

瘦的人正面对着他,看着有些面熟。

张信低头一沉思,想起来了,这人正是前段时间自己押运军饷过境济宁时,那个把他一世英名差点毁掉的小英山土匪头子。

因其脸上有块刀疤,是在江湖行走时与人打赌输了后,被人割走一块肉留下的印记,所以给人印象深刻。

在小英山围剿战中,张信巧妙地借助政府军的力量,一举把他擒获。

因为自己还要继续去前线执行任务,便把他交给了调防的部队长官李准,自己则继续前行。

以后自己的注意力就放在了战场上了,这个土匪头子的下场如何,自己就不知道了。

他在临离开济宁时,一再安排李准,一定要把这个家伙交给刑部,由刑部亲自审理。

他则给刑部主官写了一封信,要求对这个土匪头子,进行不公开审讯,以免泄露了他被俘的信息。

对他的审汛,不仅是因为他连前线士兵的饷银都敢抢,还因为是谁向他泄了密,查幕后向他提供信息的黑手,才是重点。

因为张信上前线这件事,基本上是属于国家级机密。能知道这件事的,都是很牛的人,都是各个职能部门的大佬。

地位一般的人,根本就挤不进去,更别说参加讨论了。

因此张信相信,是皇帝身边的人,也就是那些一天到晚对皇上表示忠心的人,向土匪泄露了天机。

这个泄密者太可恨了。

连国家利益都敢出卖,这是最不可原谅的,妥妥的叛国罪。因此张信想,自己从前线回来后,一定接手这个案子,查出是哪儿出了问题,一定要把泄密者清理出官员队伍,使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是这个土匪头子却没有在他应该待的地方,这让张信很诧异。

是李准放跑了他,还是他被收监后,因战争的原因,逃跑了。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时,那个背向他们的人,突然不知什么原因,别过脸来。

方静一看,脸色大变,标叫:“天哪,怎么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