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马清也的落幕,却并未让战争画上终止符号。

对于北平来讲,燃眉之急依旧存在着。

不存在的八百俘虏,不存在的酣战,不存在的佯攻……

马清也的过去,全靠着张知微在明朝练习了小半辈子的傀儡术苦苦维系着。

若是她泉下有知,会不会更气急败坏呢?

张知微有些想笑。

“所以因为是邪修,因为是先成为了犼,所以才有了这种睚眦必报的性格吗?”

那么她越来越有耐心,做事越来越稳健,越来越喜欢扎根、横向发展,也是因为修仙以后她身上‘木’的特质?

这样看来日后选择修仙的法门,也要慎重、再慎重。

兴趣与特质越多,越是麻烦。

张知微想,她与马清也会再次碰面的。

就在不远的将来。

希望马清也届时也还是一样的菜,她最不喜欢势均力敌的对手了。

*

几日时间匆匆而过,大势已定。

包围与吞并,就像是一场俯瞰视角的牧羊与迁徙。

战局瞬息万变,在张知微的带领下,八百轻骑能起到的作用,不比数千人的步兵作用差。

预期中几日后就回北平城内汇合的计划,也不得不转为游击与包夹配合。

听说朱高炽也披甲上阵做随军指挥,道衍把持城中防控,北平之中全民皆兵。

十三日后。

“开城门——”

作为一路从北平冲到了保定府的轻骑队,张知微的返程是最晚的。

城门缓缓打开,朱高炽骑着一匹壮马,迎了过来。

大局已定两日半,可饶是如此,朱高炽还是没有从胜利的狂喜中脱离出来。

“吞并十一万大军!!”

如果不是在马上,他恨不得把张知微举高高再转圈圈。

“知微!!我做到了!!!”

张知微的脸上带了些必要的疲惫,但她还是笑着回应道,

“嗯,真棒,多亏了你。”

“快,快下马,坐车上。”

朱高炽身后,早有一辆马车,等候多时。

“有你打下来的基础,咱们与朱允炆也算是旗鼓相当,你不需要再去冒险了,在府里放心养胎。”

“好,都听你的。

不过这哪里是我的功劳,是你的,也是大家的。”

张知微与朱高炽的对话,并未避讳着旁人。

周围有着城中百姓,也有跟随着她一路打过来士兵,听着两人故作轻声的聊天内容,他们已然热泪盈眶。

向来都是将士百姓以命护君主,如今猛然有着反转,这心中弥漫着的感动,难以言喻。

……

张知微‘回’到了府中安心养胎,不再参与着‘凡人’们的争斗。

武器的改良,战争武器的研发,排兵布阵的巧思,中西结合集百家之长的兵种……等,再搭配上朱棣本人的大将之才,张知微能做的都做了,且坐镇后方观战绩。

一桩桩事件的推进,搭配着时间让人不免有一种听着全局通报的感觉。

自洪武三十年,腊月八朱元璋驾崩起,混乱便开始了。

洪武三十年,腊月二十一,燕王世子朱高炽率守城军,配合着虚晃一枪、调头伏击的燕王朱棣吞并朱允炆整整十一万大军,俘获将领

次年,本为建文元年,可在燕王势力范围所有的军报、民报、乃至闲聊中,今夕都是洪武三十一年。

洪武三十一年,一月三十,燕王大军破真定府。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初四,燕王过临清州,入东昌府、大名府、济南府。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一,燕王大军分三批次过东河,入东平洲。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十八,燕王大军一日破济宁。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初七,燕王分军,以三面包夹之势冲入徐州,老将耿炳文战死,顾成、郭英重伤不治,分别于两日、七日后死亡。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九月,鏖战于肥水,余通渊父子、瞿能父子、滕聚死守不退,或困死、或战死。燕王停军七日,为大明忠将致丧。

洪武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九,燕军势如破竹,一举破灵璧。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初一,占领临淮、泗州。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初三,燕王攻破南京城,入大明宫!

朱允炆火烧明宫,欲趁乱剃发混在僧侣中逃脱,无果。

躲入宫殿中紧闭门窗而不出,与其妻马氏、子嗣一同葬身火海。

朱棣见朱允炆尸首后痛哭:何苦至此!

南京城中百官或痛哭、或殉国,但宗室藩王却嗤笑其罪有应得,火烧王叔终自食恶果。

一时间,流言自南京城向外四起。

而北平府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姓与士大夫把酒言欢,孔明灯飞舞于城上空足足三日未断。

三日后,十月初六,朱棣三辞三让,于辰时一刻登基称皇。

同一时间,燕王府内,张知微顺产一女儿。

消息八百里加急,于当日黄昏之前传入南京城中,朱棣大喜过望,并亲自与朱高炽书信八封为其取名。

如此大费周章,却仅商讨出一乳名:姩姩。

寓意天生丽质、倾国倾城,且读音同‘年’,象征万象更新、庆云跃日,更是有暗暗指代朱棣登基称皇之意。

父子一拍即合,甚是满意。

十月初六,朱棣正式改国号为洪武三十一年,取消建文年间所有改革,废除建文年间各项新法规制,建文年间被贬谪官员一律复职、免刑。

十月十六,于菜市口前斩首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卓敬、暴昭、练子宁、毛泰、郭任……等。

当日血流不止,百姓或哀悼痛哭,或拍手叫好。

不忘初心,清君侧。

*

*

*

冷知识:方孝孺的故事99.99%是编造。

从姚广孝说方孝孺是文人种子,别杀,就开始编书了。

自靖难开始,姚广孝就在北平,一直和朱高炽一起在永乐年(也就是朱棣登基一年)才来南京。

要么是明朝出现了微信视频。Facebook这等高科技,否则不可能出现史书中广为流传的,姚广孝跪地恳求劝解巴拉巴拉的版本。

且方孝孺的故事,是随着明朝统治时间增加,逐步递进改进,在清朝也有更新迭代,最典的是删除了方孝孺抨击朱棣一则诗词中的‘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

为啥删,因为这句话把朱允炆也地图炮了,不妥。

在朱棣破南京城之前,章某黄某都有明确记载,招募志士,方孝孺呢??不知道。

要是说文官不能提刀,靖难中殉国的文官、地方官员、乃至平民不计其数,皆有记载。

方孝孺文人头子,无所作为,在家抓了,怎么回事啊。

重申:方孝孺是在家中被抓,而非殿中。这个有争议,但多核查以后就可以确认方孝孺是在家中被抓的。(这个就别看百科了,从那个卷很多明史和其他的史册中对比带时间轴的记录查,甚至都能对比出这个史是什么假的。)

朱棣破南京城入明宫后,方孝孺那堆批话也是纯属编造,让方孝孺写诏书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一个简单的逻辑。

朱棣在‘清君侧’的反书中明确写了,方孝孺该死该杀。

怎么破了南京城还要求着他写诏书,以此来证明些什么。

这不是打自己脸打的啪啪响?是个脑子正常的人,都做不出来这种事。依照朱棣未来的功绩和手腕,不难推测出朱棣的脑瓜子绝对很正常。

杨某拍马屁问朱棣,要不要现在进皇宫,当皇帝,也是编的。

朱棣是‘清君侧’打进南京的,他是在明宫外,住了一段时间,等着宗室百官哦去‘求’他登基,他推辞、盛情难却,而后才登基的。

破了南京就去当皇帝,那不是坐实了他造反吗??简直是古代人瞎编><(doge)

且方孝孺死的也很随意,是和其他朱棣列在反书中的二十七人一起被处斩。

他是在江南文人笔下死的越来越壮烈,应该是属于明朝当代的文坛政治正确。

而朱棣生母存疑、嫡子身份未知这个,是江南四大才子祝某仅在太庙周围绕了一圈甚至都没有进去之后,回家写的野史。

这个野史,很野,逐渐被正史吸纳,就更野了。而清朝编书的也更更是没有想到有人在明史里面加入野史假史。

老朱家,很不讨江南文人喜欢,可是饶是发动了历史岁月长河大发,也没有把人黑个彻彻底底,还是被人列文虎克出了极大的漏洞(也有可能是方孝孺本身漏洞太多,窟窿补不完了。)

大悲。

——明朝最后的文人种子,不卑不亢的守卫正统的风骨,呵呵。

宋朝之后再无文人,暴论。(沾点二极管的暴论,别喷,自嘲一样的地图炮式概括,因为方孝孺从来都不是英雄)

我超,我快被某些评论逼到成叠加king了。

**

贰陆贰叁零捌玖肆,粉色电视App,有兴趣可来,详见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