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 > 第23章 晋商商会的拜帖!商人的试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章 晋商商会的拜帖!商人的试探!

这是未来的皇太子,却依然对自家公子如此恭敬,行师生之礼,实在让人自豪。陈寒赶紧上前搀扶,“殿下,您过谦了,这叫怀璧其罪。

\"起初,百官和陛下并未料到我能筹集如此巨款,故此权柄对他们并无太大吸引力。\"

\"如今见我短时间内聚集大量财富,他们便心急如焚。\"

\"这恰恰表明他们已认识到我的能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虽我不能过于显眼,不宜锋芒毕露,但有时为了特定目标,必须勇往直前,不留退路,就像韩信背水一战,如此才能坚定信念。\"

听完陈寒的这番话,允熥如梦初醒,随即再次行礼:\"先生教诲得是,允熥得知您的想法,心中宽慰许多。\"

\"在朝堂上见到皇祖父和其他大臣对您施压,我心中实感不安。\"

\"只是当时若我出言相助,恐怕会让皇祖父对您更加不利。\"

陈寒轻拍他的肩:\"你的选择是对的,那时你帮我,陛下可能会有异议。\"

\"在他看来,身为皇太孙,你不应偏袒任何人。\"

\"在他心目中,未来的陛下应驾驭群臣,而非为任何人求情。\"

\"你要牢记二哥的教训。\"

朱允炆的教训就是过于软弱,常为老师求情,惹得朱元璋不悦。

朱元璋期望儿孙们都能所向披靡,掌控朝臣,而非一味顺从。

他不愿培养出外戚或权臣。

因此,陈寒与允熥的关系只能维持一般师徒,不能让允熥因陈寒而对抗朱元璋。

看来允熥在这方面有些悟性,这让陈寒稍感安心。

若是个不分场合一味求情的,那才是将他推向绝境的人。\"

正当师徒俩交谈时,一个小厮匆忙走来,禀告:\"禀殿下、大人,晋商商会派人送来了拜帖。\"

陈寒和允熥都愣住了。

随后,陈寒示意冬雪上前。

冬雪接过拜帖,打开一看,脸色颇为凝重。

\"上面写了什么?\"陈寒问。

冬雪遣退了几位侍女,答道:\"他们邀请公子前往晋商商会一聚。\"

晋商商会?

晋商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富可敌国。

当然,明末后他们的声誉有所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目前尚可,比如这次募捐活动,晋商也出了不少力。

不过,朝廷官员主动接触商人,一旦被某些官员知晓,可能会被视为罪过。

当听说陈寒受到晋商的邀请参加商会聚会时,朱允熥立刻提出:“老师,您现在是救灾的重臣,筹措百万贯善款之举,必将使您名震天下。”

“此刻,无数双眼睛正紧盯着您,期盼找出一丝瑕疵,好借此扳倒权臣,成就他们的名声。”

“您千万不能去啊!”

朱允熥的见解可谓入木三分。如今,他已成为众矢之的,文官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找他的过失。

与商贾过于亲近,他们必定会大做文章,到时候,又将是一场舆论风暴。

夏荷和冬雪也劝陈寒切勿赴约,毕竟当前局势至关重要,举国上下都在关注。

陈寒先前因直言不讳而声名鹊起,那是他在官场上的成就。但现在,他在民间也享有极高声誉,不知有多少人在暗中窥视。

文官集团已多次在他等人手下受挫,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反击的机会。

……

晋商商会内,林德贵立于二楼窗畔。

身后,几位商人肃立。

“寿恒,别抱太大期望了。”

“陈大人确有别于其他官员,但他终究是朝廷之人,怎会公开与我们交往呢?”

“我敬佩他的才智,但我觉得他不会为了这次聚会,放弃大好前程。”

“这可是关乎生死的大事。”

林德贵听着身后人们的议论,却始终保持沉默。

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陈寒与一般的官员不同,没有那么多束缚。

他是个务实的人,视金钱为实现价值的手段,因此从不轻视他们这些商人的身份。

所以,林德贵坚信陈寒会来。

“幼薇小姐,您来了!”

“幼薇小姐!”

一位身着白色长裙的二八年华女子翩然而至。

她的秀发乌黑亮丽,披在肩头,闪耀着健康的光泽,每一缕都精心打理。

面庞如玉雕般精致,小巧的鼻梁赋予她坚韧与独特的矜持。她的眼睛深邃如湖,明亮如星辰。

身姿曼妙,如同春风吹拂的柳絮,轻盈动人。

她宛如雪山之巅的雪莲,令人不敢生出半分亵渎之意。

她一出现,不论男女老少,目光皆被她吸引。

因为她的光芒太过耀眼。

面对众人的问候,林幼薇微笑着点头致意。

她的仪态和气质让

寻常人或许不敢轻易尝试,但陈寒向来不畏打破常规,他是个敢于挑战旧秩序的人。

林德贵回应:“自从陈大人在戏台上的那番话,说他信赖你父亲,那一刻起,我心底就深信陈大人必定会出现。”

“他是个志在四方的人,深知我们这些商人对他实现宏大目标而言,是源源不断的财源。因此,像他这样胸怀壮志之人,定会排除万难,前来此地。”

……

商务司衙门内。

朱允熥一番话落,众人纷纷劝说道:

“大人,您威望如山,切莫因几个商人损了声誉,实在不值。”

在众人眼中,陈寒已取得初步胜利,赢得了皇上的诸多信任。即使皇上在过程中有些取巧,但总体上仍坚定支持陈寒。

此刻若自我拆台,主动靠近商人群体,那些文官必会抓住机会在皇上面前诋毁陈寒。

这样一来,岂非亲手摧毁已建立的信任和支持?

这笔交易,实在得不偿失。

然而,陈寒拿到拜帖的瞬间,却感到这并非简单的集会。

可能是商人们的一次试探。

试探什么呢?

试探朝廷对他们的立场。

陈寒发起的募捐活动,众多商人积极响应,连他这个以对抗皇权为己任的官员也受到重视,这表明朝廷对商人们的兴趣渐增。

于是,商人们嗅到一丝契机,急于通过陈寒这个朝廷代表建立联系。

若朝廷在限制商业的政策上松动些许,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宝贵的喘息之机。

陈寒深知,大明王朝之所以陷入财政困境,

初期不论是洪武皇上还是永乐皇上,父子俩大量印制货币,导致宝钞贬值如厕纸,皆因未能善用商人,未能大力发展经济。

陈寒清楚,大明并非真的贫困,而是财富深藏民间。

后来,商人与官员勾结,开始在朝中培植代言人。

这使得皇上想征收商税时,总会遭遇一股阻力。

商人的代言人总是以民本为由反对,声称此举有损皇上声誉,面对重重阻碍,皇上只能妥协。

有些顽固的,结局往往以悲剧收场,被恐惧吞噬而亡。

这种恶性循环自建国之始便根深蒂固。

朱元璋和他的家族对经济概念一窍不通,金融智慧对他们而言如同天书,因此错失无数良机。

然而陈寒无法坐视不理,因此当商人伸出探索的触角,他必须主动且坚定地回应。

许多人传说皇帝对商贾抱有深深的厌恶。

就连朱允熥也直言不讳:“先生,您或许不了解,我皇祖父向来鄙视这些商人,极不愿与他们打交道。”

“如今您身为他倚重的救灾重臣,此刻却要与他们交往,万一文官以此为由攻击您,皇祖父可能顺水推舟,那您的救灾计划该如何继续?”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您已经挑起了灾民的期待和希望。”

“难道您打算看着那些文官在掌控资金后,优先满足自身的政绩需求,”

“对灾民仅仅是敷衍地设立几个粥棚,就草率应对吗?”

“您想让他们刚刚萌生的对朝廷的信任瞬间破灭?”

朱允熥的观点有其道理,但他并未触及核心。

陈寒深知朱元璋对商人的反感,但他并不打算赶尽杀绝。

尽管反感,他的行为确实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

那是因为在郭桓案中,他看到朝廷急需巨款北伐,于是决定全面清算富户的财产。

他对商人的厌恶没错,但作为皇帝,他绝不会凭个人喜好干扰朝廷的正常运作。

因此,尽管他会采取短视的行为,但他绝不会因个人意志而彻底消灭商业。

这也是为什么陈寒拿出五十万贯后,朱元璋立刻转变态度的原因。

就如同汉武帝推崇儒家,难道真是出于热爱?

不然!

他在推崇儒家的同时,为何实行外儒内法的策略?

唐太宗为何推广佛教?

难道他真信仰佛教?

并非如此!

实则李世民一直标榜自己是老子的后裔,遵循道教,但为何还要推广佛教?

因为他们始终把信仰当作统治工具,以此更有效地控制民众。

那些文官总以为朱元璋厌恶商人,于是任何官员接近商人就会被指责为失态,皇帝通常会严惩。

但他们从未想过,朱元璋不会凭个人情感决定商人的生死。

陈寒深知此理,因此他此刻提供的金钱,意味着未来只需向皇帝提供更多财帛,朱元璋就不会阻止他与商贾交往。

他对商贾的厌恶,源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