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我殖民全世界 > 第107章 感到头皮发麻!水泥路为何如此平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章 感到头皮发麻!水泥路为何如此平整!!

朱允熥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愣住了。

没想到陈寒这时竟会为那些出丑的人辩护。

他也仔细想了想,才意识到陈寒说得没错。

那些人真的是傻子吗?

当然不是。

自己之前一直认为他们傻,是因为他们宁可在这种时候出丑,宁愿此刻站出来表达忠诚,那种滑稽的样子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但现在想想,正如陈寒所说。

这些人真的丑态百出吗?

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确实显得有些另类,确实让人鄙视。

但如今听到陈寒的分析,他顿时觉得这些人深思熟虑。

他们用这种方式告诉陈寒,若将来有用得上他们的地方,尽管找他们,他们确实有意向与他合作。

他们是真正的智者,用这种出丑的方式让陈寒印象深刻。

陈寒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

只有自己还觉得他们在众人面前装乖是丑态。

或许皇爷爷早就看出这些人并非真傻,所以并未生气,甚至配合着在朝堂上装疯卖傻地大喊大叫。

这并不是装疯卖傻。

这只是在朝堂上,面对尴尬的情境,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化解。

毕竟陈寒以无赖的方式气得礼部尚书那般狼狈。

如果不找个妥善的办法让大家觉得这场闹剧该结束,那朝会又该如何继续?

想到这些,朱允熥觉得自己似乎真的不了解这些人。

似乎真的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间。

如果不是陈寒为他解答疑惑,他还会认为在那种环境下,那些人丑态百出。

原来只是自己不了解罢了。

真正的朝堂,并不像话本和戏剧中表现的那样,总是在算计对方。

而是用寻常的话语掩盖所有的争斗行为。

想到这里,他立刻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

再说此刻正缓缓向聚宝门赶去的运粮队伍。

他们都在咒骂。

最前面的马车上的两个士兵正在抱怨。

“见鬼,绕了几十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快把老子累死了。

老子今天本来可以交班回家的,谁要我们去聚宝门啊?

这辈子运粮都没走过这么远的路。”

另一个士兵抱怨道:“谁知道呢,上级的命令就是要我们走这条路,也不解释原因。

看着这么多粮食,绕这么远的路,我都担心会掉进江里。

咱只是个小兵,上面怎么说,咱就怎么干。

如果我们违抗了,等着我们的就是惩罚和鞭笞。”

原先说话的那个士兵满脸愤怒:“但这岂不是耍弄人吗?明明从神策门可以直接到军营,却偏要从狮子山开始绕路。

这一路上经过仪凤门、定淮门、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这么多城门都能进去,还能少走些冤枉路。

非要到聚宝门外,这南北两端来回折腾,这不是故意找茬吗?

真是给我们找麻烦。

那些官员坐在舒适的厅堂里,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当然无所谓。

我们这些做事的人,都快要累垮了。”

他的同伴连忙劝阻:“你少说两句吧,再这么抱怨下去,要是被有心人听了去,堂官会以大不敬之罪处置你,到时候被发配到岭南服役,你就有的苦头吃了。”

提到这,负责运粮的兵头又叹了口气。

心里琢磨:自己这个小兵真是毫无自由,明知道这条路不对,明明神策门和聚宝门南北相对,中间隔了几十里,却非要这样折腾。

原本他们可以直接从长江进入秦淮河,在狮子山脚下下船,向东直抵神策门,立刻就能进入军营。

这条路他们走了不下一百次,既快捷又方便。

今天突然接到命令,说要在狮子山卸下粮食后向南行,沿着城郊直到聚宝门,然后进城回到军营。

他们感到很奇怪,又不是押送犯人,何必让百姓在南城看到。

这么多运粮车有什么好看的,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虽说给了三天的宽限,但也不能这样戏弄人。

带着满腹怨气,他们在河边远远看见聚宝门外,竟然聚集了几百名百姓。

百姓们并没有阻碍道路,反而都在路边低声议论。

尤其是看到他们的粮车队时,更是踮起脚尖指指点点。

从他们的口型看,似乎在说:来了来了,看,真的来了。

就像看马戏团似的。

士兵们上下打量了自己的军服。

没错,就是普通的军装。

也摸了摸自己的脸,没长毛,也不是猴子,为什么这么多人盯着我们看?

带着疑惑,他们赶着吱吱作响的马车,朝聚宝门驶去。

粮车不是载人的,能糙就糙,只要耐用就行。

所以一路上,都是吱吱嘎嘎的声音,仿佛随时要散架一样。

当运粮的队伍踏入水泥路面时,他们才意识到,

实际上围观的人数远超数百,恐怕已有数千之众。

百姓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运粮队伍踏上灰白色的水泥路。

大家都想亲眼验证这水泥路面是否能承受如此沉重的车轮。

那运粮的车队,每辆马车载着上千斤粮食,

每辆车由两匹马牵引。

若是寻常道路,这样的重量定会留下深深的车辙。

他们甚至记得,在狮子山脚至神策门那段路上,早已有了两条深深的沟壑。

即便路面铺满坚硬的石头,也无法抵挡马车日复一日的碾压,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当如此沉重的马车驶上水泥路面,

水泥路却仿佛毫无反应。

尽管留下的白色印记清晰可见,但相信只需轻轻擦拭,便会消失无踪。

许多人还注意到,起初马车在颠簸的路上吱吱作响。

行进时摇摇晃晃,幸亏粮袋捆扎得牢固,否则早就散架了。

但一上了水泥路,瞬间安稳如山,就像武林高手静止不动的站桩。

没有丝毫摇摆。

就连马车,除了车轮与地面摩擦的吱吱声,再无那种似乎承载不住重量而发出的吱吱嘎嘎。

仿佛老哮喘患者瞬间痊愈,不再气喘吁吁。

反而显得轻松许多。

而且肉眼可见,两匹马也步履轻盈,不再那么吃力。

这一刻,百姓们沸腾了。

“真是不可思议,水泥路面经受住了千余斤的马车碾压,竟然毫无破损。”

“比石板还要坚固得多。”

“石板路被这样沉重的马车压过肯定破碎,而水泥路却安然无恙。”

“太强了,太强了,如果这种路能用上几十年,我们的出行将大大便利。”

“没错,陈大人还提到,水泥路不怕雨水,下再大的雨也不会变成泥浆,以后雨天行走也不怕满脚泥了。”

“那岂不是和城里的石板路一样珍贵?”

“正是如此,现在只铺设了这一段,陈大人还打算将这种路推广到全国。”

“那就太方便了。”

“可不是嘛?”

“对我们这些赶马车的人来说,长途跋涉一天,颠簸得骨头都要散了,得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如果全都是这样的路面,岂不是轻松多了?”

众人纷纷议论。

百姓们亲眼目睹这样的试验后。

口口相传,大家很快都明白了。

现在的水泥路面正如陈大人所说,确实发挥了作用。

而且效果出奇的好。

在一片热议中。

马车一辆接一辆地驶来。

这趟运输共有二十三辆马车装着粮草。

一路上吱吱呀呀,像放鞭炮般未曾间断。

然而,一旦上了水泥路,噪音立刻减小。

那些搬运粮食的士兵们都惊讶不已,瞪大了眼睛。

先前有人抱怨来这里简直是多此一举,绕了这么大的圈子。

没想到在这里竟见证了如此惊人的时刻。

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测试水泥路面是否能承受马车的重量。

看来他们是第一批体验这种路面的人。

一时之间,既神奇又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材质制成的。

连石板在他们的马车碾压下都碎裂了。

而现在无论怎么压,路面都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陈寒和朱允熥站在人群中,站在更高的地方看着这一切。

两人都露出了笑容。

朱允熥更是目瞪口呆,直接向陈寒抱拳行礼,“先生,您为大明王朝找到了造福民众的好材料。

从此以后,如果大明王朝全面采用这样的水泥路面,将惠及无数人。

无论是运输物资,还是运粮、运兵,都将变得更为便捷。”

朱允熥可以想象,水泥路面将对未来的明朝产生怎样的影响。

即使是向北运送兵力。

或从南方向北运输粮食。

有了这样的水泥路,效率都能翻倍提升。

想到未来粮饷运输的时间能缩短大半,路上耗损减少,不会过多地加重百姓负担,朝廷也能更高效运作,他身为皇太孙,预感到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在来临。

郭汝槐在人群中目睹这一切,终于明白为何陈寒对这次展示如此重视。

他就是要让大家亲眼见识水泥路的威力。

现在,他不得不承认陈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数千人在场亲眼目睹,数千斤重的粮车在水泥路上碾过,路面却毫无损伤。

这些景象通过百姓们的口口相传,水泥路的优势将广为人知。

他不由自主地在笔记本上写下几个字——这是一个伟大王朝的起点。

林幼薇、夏荷、冬雪,以及骆秉堂、李少尧、张静斋等人早已带领商务司的队伍在路边观看。

他们原以为陈寒因上朝无法前来,已准备好让人记录下这一刻。

然而,林幼薇还是敏锐地发现了陈寒和朱允熥的身影。

她立即带着人朝他们走去。

骆秉堂、李少尧和张静斋三人一见到陈寒,便激动地迎上前去。

“大人成功了!”

“大人,我们成功了!”

“大人,水泥路经受住了考验,这么多马车驶过,居然没有出现问题,太成功了。

要是陛下看到这一幕……”

他们话音未落,只见朱允熥站了出来。

他们连忙行礼:“微臣参见太孙殿下。”

朱允熥示意他们起身:“你们都做得很好,为这一刻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爷爷若知今日成就,必定会重重赏赐你们。”

李少尧和张静斋此刻都感到无比荣耀。

张静斋在修路计划中吃了不少苦头。

忍受工部官员的刁难,还要面对百姓的不解。

如今,百姓们亲眼看到这条路的坚固,

他们必定会更加理解自己的工作。

看来,以前挨的那些石头并非白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