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37天(2022年11月8日,星期二)——惊喜的起点

今天早上妈妈最喜欢的“项圈”坏了,可给她急坏了。

妈妈那个项圈是不久前刚买的,她可“稀罕”了,天天戴着,睡觉都不摘。

说实话我看那个东西倒没觉得有多好看,就是一条细细的黑色软链,也没有什么挂饰,看上去十分朴素,感觉非常“低调”。

可是妈妈别提多喜欢那个圈了,听她说那还是个什么高级的材质,戴上之后对人体有好多益处。

关键那东西正好“长”在了妈妈的审美上,所以妈妈居然舍得“一掷千金”,花了一千多买它。

今天早上妈妈起床穿衣服的时候,也不知怎么碰巧刮到了那个圈,把它拽掉了,而且连接两端的一小块儿磁铁顺势就“飞走了”,立刻就不见了踪影。

当妈妈发现项圈缺了零件,戴不上了,赶紧到处寻找,但把屋子翻遍了也没找到。

后来因为着急上班,妈妈也只好先走了。

中午,就在附近上班的爸爸被妈妈“派”回了家,专门去帮她找项圈的零件。

妈妈甚至还许诺爸爸——“找到了请你吃饭!”

爸爸把屋子又翻了一遍,但是也一无所获,这下妈妈有点儿绝望了——“就这么大点儿地方,能去哪儿呢?”

有时候就是这样,要是专门在家里想找点儿东西可困难了,好几个人翻箱倒柜也找不着。

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没准儿偶然之间又能忽然发现它,就好像是那东西自己“跑出来”的一般,颇为神奇。

爸爸妈妈都说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自己也曾经遇到过,当时感觉特别惊喜。

所以妈妈倒也用不着太着急,虽然现在一时间找不着项圈的零件,只能先把最喜爱的项圈“束之高阁”。

但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能忽然间又得到一个“失而复得”的惊喜呢,这么说的话现在可不就正是“惊喜的起点”嘛!

再说,借着这个机会妈妈岂不是又可以重新挑选一下新项圈了,这不正好“双11”又要到了吗!

--------------------

第4138天(2022年11月9日,星期三)——音乐家下线了

今天爸爸有点儿开心,他上午从单位请假出来去办社保和档案手续,中午就完事儿了。

于是下午回家练了一会儿小提琴,才又去单位接着上班,时隔好几天爸爸终于又有机会练琴了!

爸爸一直坚持每天练琴,这也是他能“学有所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自从这次重新开始上班以后,爸爸练琴的机会就少之又少了。

上周日爸爸上完乐器课就去单位加班,晚上八点多才回家,然后周一周二都加班到很晚。

时间晚了就不能在家里练琴“制造噪音”了,所以爸爸根本没机会练琴。

上次课老师留的作业爸爸还一次都没练过呢,而这周已经快过去一半了,照这样下去这周日的课爸爸恐怕只能请假了。

唉,上班真是辛苦,爸爸说如果总要这么频繁加班,影响练琴的时间,那他就得考虑暂时停止上乐器课了。

不然光上课不练习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白花学费,还不如等以后能准点儿下班了再继续学琴。

但是这样一来爸爸的“艺术之路”就已经先“止步不前”一段时间了,而爸爸这个“音乐家”也只好先“临时下线”了。

其实以前爸爸学萨克斯的时候,也有一段时间赶上他天天加班,下班以后也没法练琴。

但那时候爸爸就每天早上去车里、去金中都公园里吹萨克斯,哪怕是寒冬腊月他也坚持着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出去练琴。

所以即便工作很忙,但也并没有影响学琴的进度。

所以说,其实爸爸还得从自身多找找原因,应该更严格要求自己,只要有决心,哪有练不成琴的道理?!

不过我也确实看出来,上班以后再想学琴真的太不容易了,下班以后还要想办法找机会练琴,甚至得牺牲睡眠时间起大早跑出去练琴。

相比之下我要练琴就太方便了,有大把时间,也不用大冬天去室外“露天练琴”,简直是舒服又从容。

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趁现在多努力一下,主动多练练。

“珍惜当下”吧,别等以后想当“音乐家”了也像爸爸一样要“被迫下线”。

--------------------

第4139天(2022年11月10日,星期四)——因祸得福

最近疫情好像又严重了,手机上每天都弹出新闻说“又新增了多少多少确诊”、“又增加了几处‘风险区’”,搞得人心里还真挺紧张。

今天学校都专门给家长发了提醒消息,要求家长配合做好健康监测和防疫管理工作,坚持测核酸、少“流动”、不上课外班之类的,还得“接龙打卡”,可认真了。

这种形势甚至都影响到了爸爸的“巡山计划”。

他本来的安排是每周二、四、六巡山,可是昨天听说上周六香山好像去了“密接人”还是什么的,结果当天去香山的人都被“流调”了。

吓得爸爸立马打消了周末去香山的念头,改成每周二、五巡山了,毕竟周末游园的人实在太多,“中招儿”的机率也要大上许多。

还有更吓人的,妈妈回来以后说她被要求“居家”了,明天就不能去上班了!

我和爸爸听完心中顿时都是一紧,妈妈这是去了“风险区”还是跟“密接”有“交集”了?

她要是“居家”了,那岂不是家里人都得跟着“居家”,爸爸不能上班,我也不能去上学了。

可妈妈自己似乎却不那么紧张,她解释到只是单位要求她“居家”,跟“风险区”、“密接”什么的都没关系。

原来是妈妈有个同事今天去了天津出差,而天津现在也有“风险区”,按妈妈单位的要求从这类地方回京是要“自行居家三天”的。

今天妈妈没留神去那个同事的办公室转了一圈,并且正好被单位“管事儿”的人看到了,于是就得到了“自行居家”的通知。

还好今天是周五,“居家三天”正好赶上周末,所以实际上只耽误明天一天上班而已。

但妈妈说自己要“居家”这个事儿的时候好像并不烦恼,反而还似乎有些庆幸,她自己说:“多休一天,挺好!”

嘿,妈妈这还成了“因祸得福”了!!

--------------------

第4140天(2022年11月11日,星期五)——东东妹妹

今天妈妈又约了同事在家里聚会,正好她今天被单位“居家”,可以好好地准备一番,甚至都有机会采购各种食材在家里涮火锅。

更巧的是聚会的其中一人明天生日,今天刚好可以大家一起吃蛋糕庆祝。

我还是等下班以后和爸爸一起去姥姥家,快六点的时候我回家看到妈妈已经带着一个阿姨在家里准备晚饭了。

可是当我礼貌地向阿姨问好的时候,那个阿姨却不回应,而是看向妈妈,问妈妈应该怎么称呼我。

原来在单位妈妈是那个阿姨的“师父”,也就是那个阿姨在工作上的“领路人”,要教她各种行业知识和工作技巧,甚至平时在生活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照顾。

要知道,“师父”可是要比“徒弟”高上一辈的,妈妈是那个阿姨的师父,那她跟我岂不就是“平辈”。

这么说的话,我叫她“阿姨”似乎确实是“差辈”了。

于是那个阿姨就开始管我叫“妹妹”,一直“东东妹妹……东东妹妹……”地叫。

面对比自己大上估计得有二十岁的“姐姐”,我还真有些不习惯。

更夸张的是,等爸爸回来,那个“姐姐”居然十分自然地就开口管爸爸叫“吴叔叔”。

这让爸爸都吃了一惊,等妈妈解释清楚他才明白过来,但即便如此爸爸看上去也还是有些不适应。

不过爸爸的不适应应该也只是暂时的,因为他原来在单位也有过好几位“师父”,而且年龄还都比他要小不少。

但年龄再小“辈分”也是高的,所以爸爸一向对他的师父们十分尊敬。

“师徒”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师父向徒弟传授知识、教授本领,还要指导人生道理,并且在生活上照顾徒弟。

而徒弟也必须尊敬师父、回报师父,甚至在师父年老之后赡养师父,这都是“天经地义”之事。

妈妈有这么一个好徒弟,显然她是十分满意的。

而“东东妹妹”也很喜欢妈妈的这个徒弟,并且觉得被妈妈的徒弟叫“东东妹妹”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