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忍不住问道:“姑母,所以那贺启明是知道了这个消息,回去后才一病不起的吗?”
周氏点了点头:“没错,他回去后整日郁郁寡欢,茶饭不思,然后就病倒了。”
其实当时永安伯夫人的原话是贺启明日日在家中以泪洗脸,但她觉得在闺女和侄女面前说一个男子以泪洗脸这种话怪怪的,所以就没说出口。
沈华筝:……
贺启明的外号还真是没起错啊。
京城第一情圣这个名号,贺启明简直当之无愧。
贺启明的人生,好像处处都充满了戏剧性。
如果有人把他的生平写成一本小说,应该会大爆吧。
如果不是沈华筝不会写小说,她都要开始动笔了。
名字都想好了——《我在京城当情圣的那些年》
想到今日留在夷安长公主府的乐佳郡主,沈华筝忍不住在心中发出一声感叹。
唉,阿宁今日没来,实在是错过太多了。
阿宁平时那么喜欢吃瓜,如果能够在现场听到如此精彩的八卦,她应该会很兴奋吧。
不过不在也没什么,下次见面的时候告诉她就可以了。
周瑛听到后面,忍不住有些想笑。
每次听到贺启明的消息,总觉得很搞笑。
也许像他这种处处留情的人,就得有一个邑水伯女儿这样的人来治他。
一治一个准。
沈华筝:“娘,贺启明如今是安分了??\"
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贺启明算是她见过最能闹腾的人。
而且,每次都能够闹得人尽皆知。
把自己的脸面丢尽也就算了,还把整个永安伯府的脸面也都丢光了。
永安伯和永安伯夫人过得也挺不容易的。
现在贺启明被“真爱”气得一病不起,应该也没那么多精力和闲工夫去折腾了。
永安伯府应该也能消停一段时间了。
就是不知道,这份平静能够维持多久。
周氏:“如今闹也闹过了,争取也争取过了,身子又成了那样。如果还不好好修养,那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言下之意,如果贺启明还继续作,永安伯和永安伯夫人也不愿意理他了。
到那时,他可能真的会被永安伯府彻底放弃,自生自灭了。
沈华筝:“那倒也是,他现在就是想不安分,也没办法了。\"
周瑛端着茶杯,抿了一口茶水。
“不过,这件事的后续估计还有得闹。”
如果邑水伯府同永安伯府原本没关系也就罢了,偏偏两家本就是要结亲的。
虽然贺启明如今的身体状况不是邑水伯那个女儿造成的,可也与她脱不了干系。
若永安伯府真要计较起来,恐怕那名女子往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就连邑水伯原本安排的那个认亲宴,应该也会不了了之了。
周氏点了点头:“没错,这事还没完呢。”
贺启明毕竟是曾经寄予过厚望的嫡长子,如今见到他变成这般模样,永安伯夫妇俩自然会感到心痛。
连带着对邑水伯跟他那个女儿也都没了好印象,甚至对他们生出不满了。
两家的亲事本就是邑水伯高攀,如果邑水伯不想得罪永安伯府,估计很快就会将那个刚找到的女儿送走。
不管把人送到哪,怎么送的。
至少得把态度摆好了。
沈华筝双眼亮晶晶的,也就是,说后面应该还有瓜吃。
周瑛见沈华筝那副样子,心里不由觉得好笑。
筝儿跟阿宁最喜欢听这种八卦了。
如果阿宁知道自己今日错过了什么,还不知道会怎么后悔呢。
周氏又喝下一口槐花蜂蜜茶,心情愉悦。
幸好她生的这几个孩子都很安分,该读书就读书,该上值就上值。
要是来一个贺启明这样整日里上蹿下跳,到处惹事生非的,她应该会被气得短寿吧。
光是想到这个可能性,周氏都忍不住打了个冷颤。
太可怕了,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光想想都觉得吓人的那种。
如果真的有这种孩子,那还不如尽早赶出去,免得被活活气死。
想到这,周氏欣慰地看了看自己乖巧的女儿和侄女。
还好还好,沈家和周家都是好孩子,没有这种能把人气吐血的小辈。
不过,就算真的家门不幸。出现了一个跟贺启明一样的小辈,估计也长不了这么大。
若是一直不服从管教,肯定从小就被打死了。
*
这一次有多国使臣来大梁,景宁帝很是重视。
各个部门也都跟着忙碌了起来,尤其是礼部。
对于沈华筝来说,其他事情跟之前倒是没什么两样。
司农寺各个衙署开过会后,今年增产计划和具体的事项都已经出来了,上林署的任务也确定了下来。
沈华筝已经把任务布置了下去,下属们也很配合, 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就是有一件事……大朝会又来了。
沈华筝跟之前一样,迷迷糊糊地被叫醒。
闭着眼睛任由青枝青棠帮她梳洗,再换上朝服,整理好衣冠。
早膳是沈华筝早就交代好的槐花吐司和槐花蜂蜜奶茶,把槐花加入柔软的吐司里,内部很细腻松软,吃起来还带着淡淡的槐花香气。
咬上一口,唇齿间仿佛流动着芬芳。
跟鸡蛋的香气和牛奶的浓香相互交织,实在是美味。
再配上一杯花香浓郁的槐花蜂蜜奶茶,早起的痛苦都被安抚了。
当然,痛苦可以舒缓,但困意是无解的。
沈昭年跟沈恪庭也对这顿早膳很满意,明明上了马车,还在回味那种醉人的香甜滋味。
这两日吃的槐花比较多,感觉整个人都变得香喷喷的。
就连走起路来身边都有花香萦绕,心情自然也好上许多。
这一次的大朝会算是沈华筝参加的这几次以来最隆重的,拜见陛下,见地方官员和番邦来使……整个流程非常冗长繁复。
每次到了大朝会的时候,才会发现大梁的官员是真的多。
大殿内根本站不下,外面廊下,台阶也都站满了人。
参加大朝会的各部衙门按照官阶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好,像周太师和姜阁老这种老资格自然是排在最前面。
莫栀山虽然官阶不算高,但论资历和地位,也是在靠前的位置。
沈昭年和魏屿等人自然是排在前头。
沈恪庭和姜诚秦均这些小年轻们虽然官阶资历都不够看,可翰林院作为当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他们自然也是要站在内殿的。
上林署的地位和重要性跟其他的部门根本没得比,沈华筝身为上林署令,原本是没资格进入内殿的。
可似乎从沈华筝第一次参加大朝会开始,景宁帝总会点名让沈华筝站在内殿里听着百官议事,偶尔还会就农事上的事情问上沈华筝一两句。
就这样,沈华筝慢慢地也在内殿里有了自己的专属位置,其他人也都默认了这个事实。
整个内殿的官员中,沈华筝是最年轻的。
可她站的位置比沈恪庭还要靠前,都跟一众大佬们站到一起了。
在一堆满脸皱纹的大佬们中间,沈华筝分外显眼。
摸鱼打瞌睡什么的就别想了,不仅不能打瞌睡,她还得时刻集中精神,以防突然被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