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五月,骄阳似火,炽热的光芒倾洒在宏伟的皇宫之上,仿佛预示着一场重大的变革即将来临。
这一天,是皇帝刘虔举行冠礼的日子,整个皇宫都沉浸在庄重而又紧张的氛围之中。
朝堂之上,太上皇田英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他的面容沉稳而威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
身旁,新提拔的丞相蒋琬与廷尉费袆等人肃立两侧,他们皆是对太上皇忠心耿耿之辈。
武将行列中,关索、张遵、宋凌、卢涵、洪毅、赵广等一众将领,皆是跟随田英出生入死、历经无数战火的铁哥们,他们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太上皇的忠诚。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田英在朝堂之上早已建立起绝对的权威。满朝文武,无不对他唯命是从。
想当年,有丞相诸葛亮在,田英行事还有三分忌惮。诸葛亮智慧超群,刚正不阿,对国家忠心耿耿,田英不得不有所收敛。然而,如今丞相已经仙去,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公然忤逆太上皇田英的意愿。
田英心中早有谋划,他事先便暗中令首领宦官黄皓按照自己的心意撰写了一份诏书。
黄皓此人,生性狡黠,善于揣摩主子的心思,自然明白田英的意图。他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将这份诏书写得冠冕堂皇,却又暗藏玄机。田英又特意叮嘱黄皓,要在皇帝刘虔举行冠礼之后宣读这份诏书。
终于,皇帝刘虔的加冠仪式开始了。
朝堂之上,气氛庄严肃穆,礼乐之声悠扬响起。刘虔身着华丽的冠服,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走向冠礼的高台。
他的步伐略显紧张,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不安。仪式进行得有条不紊,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礼制进行。当最后一丝礼乐余音消散,刘虔的冠礼正式结束。
就在这时,黄皓按照太上皇田英事先的吩咐,迈着缓慢而沉稳的步伐,从一旁走出。
他手中捧着那份早已准备好的圣旨,神情庄重。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手中的圣旨上。
黄皓缓缓打开圣旨,清了清嗓子,朗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太上皇诏曰:
朕承天命,忝居九五之位,夙夜兢兢,惟恐有负苍生。今观嗣君刘虔,年已冠礼,按制当还政于君。
然其生性懦弱畏葸,遇事踌躇,优柔寡断,难堪社稷之重。昔者《尚书》有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帝王之位,非独血统所系,更需明断果决、安邦定国之才。
刘虔德行未彰,才略不足,若强居大宝,恐致朝纲紊乱,民生凋敝。朕为江山社稷计,为黎民苍生谋,今废刘虔为冀王,令其闭门思过,静修德行,以待来日。
朕有子田彦,幼承庭训,聪慧过人,明辨是非,果敢刚毅。观其言行,临危不乱,处变有方,实具明君之风。
今虽年幼,然其志向高远,心怀天下,假以时日,必能承继大统,安邦定国。故朕决意,暂摄国政,待田彦冠礼之后,即行还政,以全君臣之礼,顺天意民心。
凡我臣民,当知朕意。昔者周公辅成王,霍光秉汉政,皆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为念。今朕效法先贤,暂代国事,非为私欲,实为江山永固,万民安康。尔等当各安其位,恪尽职守,共襄盛举,以待新君登基,再创盛世。
钦此!
太上皇 田英 御笔
永兴三年仲夏。”
黄皓的声音在朝堂之上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一般,敲击在众人的心头。话音刚落,朝堂之上顿时一片议论之声。
魏延和姜维两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满。他们深知,田英此举无疑是借着冠礼之名,行废立之事。
然而,丞相诸葛亮如今已不在人世,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当面顶撞太上皇田英。他们二人虽有满腔的愤懑,却也只能隐忍不发,将不满深深地埋在心底。
其余文臣武将虽然心中明白,田英此举是废除皇帝刘虔,立他与太后所生之子田彦为皇帝,这样有利于他继续掌握皇权。
但所有人都只敢轻声议论,不敢站出来直言。众人的目光纷纷集中到皇帝刘虔的身上,只见此时的刘虔犹如从云端突然跌入冰窟窿中,浑身哆嗦不已。
他喃喃自语道:“为何?为何?”
他满心期待自己行冠礼后,太上皇田英会将皇权归还给他,没成想等来的却是如此残酷的现实。
他不知道的是,权力对于田英来说,犹如吸食后世成瘾的药物一般,欲罢不能。田英虽然贵为太上皇,但他熟读史书,深知皇宫和朝堂内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如果他大权在握,说一不二,他就是刀俎,其余的人就是鱼肉,他爱怎么来就怎么来。
如果他一旦将皇权交出去,说不定有一天他连性命都保不住,秦二世就是典型的例子。
秦二世胡亥信任宦官赵高,结果赵高不但指鹿为马、欺上瞒下,最后还指使其亲信杀害皇帝胡亥。
胡亥临死前苦苦哀求,不断降低愿望,从诸侯王到庶民,可赵高的亲信连庶民都不让胡亥做,而是残忍地夺去了他的性命。
为了自保,为了保护妻儿,毕竟太后蒋玲的真实身份是魏王曹睿的亲妹妹曹绫,一旦东窗事发,如果田英大权在握,此事可以不了了之,太后还是太后。
可如果皇权在刘虔手中,也许曹绫的下场会很凄惨,秦始皇与吕不韦就是前车之鉴。再说了,刘虔其实是先皇刘禅与太后曹绫的骨肉,自己不过是继父而已,一旦刘虔翻脸不认人,后果不堪设想。
想通了这一层后,田英自然不肯轻易放弃太上皇的宝座,更不愿轻易交出自己最为看重的皇权。
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田英又下诏册封自己的长子田慧为秦王。为了防止田慧觊觎田彦的帝位,田英限制了秦王田慧的兵权。所有的兵权,田英都抓在自己手中,大将军之职,田英一直都是兼着的。
见群臣都忌惮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敢怒不敢言,太上皇田英挥挥手宣布退朝,随着首领宦官黄皓那尖细的嗓音“退...朝...”响起,群臣纷纷拱手告辞而去。
田英深知,只要自己大权在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臣会慢慢接受一切,田英坚信,时间会抹平一切。
果然,一切正如田英所料,时间如细沙一般从手指间悄悄地溜走了,很快几年时间就过去了,到了田英的儿子田彦行冠礼的日子。
田英故技重施,再次令宦官黄皓撰写了一份圣旨,在冠礼结束时宣读。
皇帝田彦的加冠仪式结束,黄皓按照太上皇田英事先吩咐的诏令,缓缓打开圣旨,朗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太上皇诏曰:
朕昔年以社稷为重,暂摄国政,代行君权,惟愿保江山稳固、万民安康。今朕子田彦,已行冠礼,按制当还政于君,以全君臣之礼。
然观其年尚韶华,阅历未深,虽具明德,然处世之道、治世之能尚需历练。昔者《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帝王之业,非独血统可继,更需经风雨、历世事,方能成大器。朕为江山计,为田彦计,今暂缓还政,仍行监国之职,以辅新君。
朕令:凡军国庶务,小事可由田彦自行决断,以彰其能、试其志;大事则须禀报于朕,由朕亲裁,以定乾坤、安社稷。
如此,既可保国事无虞,亦可令田彦于事上磨砺,于责中成长。待其经时日之历练,德才兼备,成熟稳重,朕必当彻弃监国之权,还政于君,自此退居深宫,不问朝政,颐养天年,以享清平。
朕之此举,非为恋栈权位,实为江山永固、新君成才之虑。凡我臣民,当体朕心,各安其位,恪尽职守,共辅新君,以成盛世。
钦此!
太上皇 田英 御笔
永昌六年孟春”
话音刚落,群臣又是一片哗然。此次众人也是低声议论,毕竟这是田英的家事,他想何时还政于儿子田彦,他说了算,哪个大臣敢对太上皇田英指手画脚呢?
此事最终以田彦默默接受父亲田英的安排而告终。
若干年后,田英年老体衰,才真正还政给儿子田彦。而皇帝田彦在田英的悉心指导下,已经成为一代明君。
他深知父皇的良苦用心,也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在田彦的悉心指导下,大汉朝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太阳,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军事力量,使得大汉朝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边疆安宁,四方来朝。
田彦的英明领导,让大汉朝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太上皇田英当年的权谋与布局,以及他对儿子的悉心培养。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段皇权更迭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全书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