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赵匡胤也很想知道。
作为五代十国战斗之中成功走出来,还成为了皇帝,又比较顺畅地搞出来了杯酒释兵权的狠人,赵匡胤一向不会轻视对敌我双方具体实力的判断能力。
准确判断自身实力和对方实力,是成功的第一步。
像是他,不论是在作为将领的时候领兵打仗,还是在搞陈桥兵变的时候,亦或者是建立大宋之后南征北战、杯酒释兵权、加强皇帝权力削弱将领权力,无一没有经过对自身实力和目标实力以及相关因素影响力的仔细考量。
他以为,这应该是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的常识。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虽然他现在贵为天子,但是他也知道一些民间情况的!就算是平头百姓,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也都会掂量一下自己能力如何、这件事情的难度如何、自己有几分把握,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去做的。
……哦,不对,宋徽宗这群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他们有没有进行考量——虽然赵匡胤觉得他们其实也根本没有进行什么考量;而是他们根本没有一个对自身力量的正确认识!
为什么?
如果说,一个闲散亲王,一个普通宗室,或者说一些普通官员,民间百姓……这些人,他们对大宋自身的实力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非常正常,任谁也说不出来什么话,更不能指责他们。
因为他们天然就是不具备完整正确认识大宋实力的条件。
他们知道大宋究竟有多少兵力吗?知道这些兵力分别是什么编制吗?知道这些兵力配备什么武器,进行什么训练,各自能够领到多少饷银,节假日有什么安排吗?他们知道大宋的将领有谁,他们对如今大宋的兵力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吗?他们知道大宋朝廷的收入有多少,其中有多少用在军队方面吗?他们知道……
他们全都不知道!
或者说,基本上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的那种。
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知道这些全部内容的条件——若非特殊身份,有谁能够有资格对这些内容全部知晓呢?
最有资格的人,就是皇帝了。
而放在大宋的制度体系下,还有资格知晓的,就是宰相等最顶层的那一批官员,人数不多。
所以,之前说的这些人如果对大宋的实力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那很正常。
但作为最有资格了解一切的宋徽宗,作为一个掌握着实权并没有被架空的皇帝,他怎么能够在对大宋的军事实力方面出现这样严重的误判?!
大宋的军队兵力如何,他难道不知晓?大宋军队日常训练情况如何,难道没有人向他汇报》大宋军队的武器马匹盔甲等配给情况,他难道无法得知?
如果说,对金国这样一个刚刚崛起,之前都不知道在哪里的国家的战斗力情况并不确定,对辽国这样一个已经陷入衰落被金国步步紧逼的国家还剩多少战斗力也不确定,某种程度上也还勉强能够说得过去。
毕竟,探知敌国情况,一向也不是什么简单的活计。
而且辽国衰朽,这种情况下军队到底有几分战斗力,那还真的不好评判,需要更多地搜集信息;金国新兴,只能看出来对方一定比辽国强,但具体的作战风格方式等等,也需要时间来探查。
——但是大宋自己呢?
大宋自己的各方面情报,那可以说是完全对宋徽宗这个皇帝敞开怀抱!
他怎么会连这些都根本不确定?
就算大宋的军队制度方面,存在兵将分离、以文驭武等方面的情况,可这也不影响宋徽宗去搞明白大宋军队到底还有多少战斗力啊!
这两种情况,只能影响战斗力水平,很可能让军队的作战能力下降一部分,但这根本不会导致宋徽宗无法了解大宋的真实作战水平——他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认知偏差?
难道他是登基之后,根本就没有仔细看看大宋的军队情况吗……
那赵匡胤只能说,看来大宋的皇室教育出了大问题。
军队啊,这可是一个皇帝最根本的立身之基,没有军队作为底气,那说不定皇位都保不住,都不需要外面的辽国金国打过来,内部就能让皇帝喝一壶。
要是作为皇帝,都认识不到这一点,做不到仔细考量一下军队情况……那要不就是这个皇帝是傻子中的大傻子,要不就是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大问题。
大宋,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
百姓们已经对宋徽宗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毫无兴趣了,他们更好奇那个被提到的“印↗↘度↘”。
“这个印度是哪里?”
有人直接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还有人左思右想后,猜测道:“这是不是就是天竺啊?”
天竺,他们都知道,就是南面的一个国家嘛,如果印度就是指天竺,那他们就能够理解了。
但,为什么在涉及到宋徽宗等人对宋朝实力认知错误以至于做出了错误决定的内容中,会有人提到天竺?
“难道天竺也曾经对自己的实力认知错误,然后做出了什么严重错误的决定?”这显然是最正确的理解,但这就更让人疑惑和好奇了。
——天竺,或者说印度,到底什么时候对自己的实力严重认知错误了?还因此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反正,他们虽然听说过天竺,可是却也没听说过天竺还搞出来过这种大事。
“如果一定要相似的话,那可能天竺也是错误地选择了一个作战对象……不会是我们中原王朝吧?”还有人道,说这话的时候,还带着些不屑。
不是对天竺不友好,但是,如果天竺真的是把他们这中原王朝作为了作战对象,还是基于错误的实力判断……那就真的是会让他笑死并且瞧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