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第641章 宗教掩护·败亡淮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41章 宗教掩护·败亡淮西

“所以说,这些庙宇道观之类的有时候就是很容易暗中包藏祸心,决不能放松对这类地方的监管力度。”朱元璋还算是比较熟悉寺庙等宗教场所的运作情况的,也正因此,他更是不会放松监管这些场所的力度。

在普通百姓们和一些没有意识到其中影响力的官员贵族们看来,寺庙也好,道观也好,只要是得到了朝廷认可的正规的宗教场所,那就都是神圣的纯洁的——至少,也是个相对清静安宁和平的地方。

一个逃离俗世污浊,远离世俗争斗,高举云上而高尚慈悲的地方。

一个可以寄托自己的愿望,可以为自己和家人祈福,可以在无望中获得一点对未来的希望的地方。

这确实是大量百姓和不少官员贵族们的看法。

就算是对这些寺庙道观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的人,大多数也是认为,一些寺庙道观其实根本没有他们宣传的那样高尚纯洁,而是一样深陷于世俗的权力金钱的漩涡之中,一样在欲望中不断互相争斗……

以及,一些地方的寺庙道观很可能从事一些非法也不不符合道德的活动,比如,买卖人口,比如,强抢民田,比如,欺压佃户,比如,唯利是图……

所以,后面这部分人也认为,需要认真管理各地的寺庙道观、僧人道士,不能对他们全都放任自流。

但寺庙道观这些地方的能力,或者说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止步于此了吗?

朱元璋不这么认为。

这样的地方,能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特别是——像是举兵造反、祸乱一方、对抗朝廷这样的事情,这几乎可以说是这些地方的拿手好戏,也是压箱底的绝技。

作为一地的宗教领袖,这些人通常都能影响一定数量的百姓,而如果这些人巧舌如簧、且当地情况确实不那么明朗的时候,被影响的百姓数量就会飞速增长……这就给他们日后发动叛乱提供了人手条件。

另外,宗教场所,天然具有一种人群聚集的正当性——别的地方没事儿一群人过去,那多多少少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继而引发官府注意,但是寺庙道观……聚集在这里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有人,有场地,有足够的密谋时间,也有最基础的起兵地点,这些条件加起来,就是天然的叛乱条件!

不论是元末彭莹玉的操作,还是再往前五斗米道的操作,以及张角,再比如宋朝方腊,还可以加上大明建立至今所存在的一些民变……

林林总总,无一不证明了这些宗教的威胁,也证明了对宗教场所宗教人员加强管理和监视的必要性。

-

“但是为什么彭莹玉不选择自己担任首领,而是推举了自己的弟子?明明他威望那么高,百姓们也都是相信他啊。”有人对于彭莹玉推举自己的弟子成为周王,自己却没有称王,也没有担任宰相的做法并不理解。

要他说,这完全是浪费,极大的浪费!

但其他人显然有不一样的看法:“说不定彭莹玉就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种起义方面的首领呢?他也可能就是更愿意做一个宗教领袖……就算他的弟子成为起义首领和宰相,那也不影响彭莹玉继续作为这个起义军的宗教领袖指引他们啊!”

彭莹玉本来就是白莲教的教首,发展白莲教信徒,并且引导信徒们参与起义——那他继续担任教首,发展信众,引导信众参与起义,也很正常。

虽然过往的那些个起义军首领,以及皇帝,好像都是自己直接上,自己就是天命所归……但如果一定要把教首和首领分开算,那也不是不能理解。

而且,在宗教里面这好像也不算太少见……

“有些地方不就是这样么,人家修行的祖师是祖师,但是对外处理俗务的是另一个人……他这种大概也是这个逻辑?”还有人把平常所见拿出来作为例子。

既然那些教派能够这么划分,那彭莹玉起义也不是不能这么划分,他就是修行的教首,而首领、宰相,也可以对标处理俗务的人,和教首分开也算常见。

“也可能他是为了规避风险……”还有人猜测,“如果当了首领,那么他就是那个最大的靶子,但是现在他的弟子成为了首领,这样一来,元朝朝廷的第一目标肯定是作为首领的弟子而不是他。”

那如果这一次起义失败——不对,这次起义肯定是失败了,元朝朝廷第一时间要剿杀、首当其冲的也是他的弟子,而不是他自己,他就会有更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脱身。

“但是朝廷难道还查不到这一场起义的核心人员并不是他的弟子,而是彭莹玉本人吗?”有人提出疑问。

“……那还真不好说……”这人神情略微有些扭曲,但还是道,“理论上来讲,朝廷应该是能够搞清楚这一点的,毕竟之前一直是彭莹玉在活动……可是元朝朝廷,呃,这种情况下的元朝朝廷,到底还能不能搞清楚,还知不知道要搞清楚……”

真的不好说啊!

元朝朝廷,反正他现在已经把元朝朝廷当做一个特殊存在来看待了,一个特殊的、随时可能干出来一些从未有过的神奇之事的存在。

【此次起义,引发了元朝朝廷的强烈恐慌,直接诶调动了袁州路和周边各地的元军大举镇压,人数相差太多,起义最终失败,周子旺身死,彭莹玉和况天由信徒们掩护,辗转出逃,前往了淮西地区。】

“元朝朝廷的反应这么强烈?”赵祯有点意外。

说实在的,彭莹玉这一次发动的起义,人数并不算多,虽然也不算很少,但在他看来,应该也不至于引发朝廷这么强烈的反应。

按照正常流程,这就应该是地方上自行镇压一波,镇压下去了那就下去了,不行的话再继续上报,根据当时的局势情况再决定上报到哪一级,然后继续镇压,调动更多的军队……

如此,可能根本不用走到高层,就能够把这件事情处理完毕。

但是元朝朝廷的反应却极为强烈——蕲州的起义,直接把袁州路和周边的军队都抽调了一次。

虽然这确实非常有效果,在巨大的人数差距下,彭莹玉的第一次起义直接失败,但是元朝朝廷为什么会反应如此剧烈?

就算是因为统治的这些年天下总有些起义也不应当如此——都是朝廷,别人不知道,赵祯这个皇帝还能不知道吗?古往今来,起义可从来不少,只是大的比较少而已,小规模的那叫一个此起彼伏。

……还是说,元朝朝廷之前在这上面吃了大亏?亦或者,只是单纯因为他们就是对这种起义反应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