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事件#】
【一男子在河边钓鱼,被毒蛇咬了一口。
离谱的是该男子没有第一时间去医院,反而是捉起毒蛇,往村里赶去。
在村里找了条黄狗,让蛇咬了它一口。
随后,黄狗往后山跑去。
男子顿时觉得自己有救了。
之后,男子一直跟着黄狗,黄狗吃啥他吃啥。
因为男子曾经听人讲过,狗能自己找到解药。
可没过一会儿,黄狗把男子带到一处风水宝地。
不久后,一人一狗就倒在了这里。】
~~~~~~~
评论区:
〖大黄:您已到达墓地地,导航结束。〗
〖大黄:我就临走前吃点自己想吃的,你干嘛?〗
〖都抓住蛇了,直接逼问出解药不就行了?〗
〖天才,出院。〗
〖带着蛇去医院才是正解。〗
〖狗说:你也不喜欢死家里?〗
〖狗:当年我没学医生,我学的风水。〗
〖听过导盲犬,没听过导墓犬。〗
〖狗:其实蛇没毒,我给你吃的草才有。〗
〖狗内心: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
〖以为是中药师傅,结果是风水师父了。〗
〖狗:我不是人,但你真是狗。〗
〖他宁可相信狗,也不相信医生。〗
大明,永乐年间。
北直隶,百姓村。
“这也太离谱了,应该是假的吧?”
柳氏不敢相信,这不是傻子吗?
哪怕自己找草药治,都没有这么离谱。
“话说,狗真的能找解药?”
“不知道,试试?”
“……”
“失心疯灌金汁,是不是因为旺财要吃屎?”
“应该不是因为这个吧?”
“我倒知道,毒蛇出没,十步之内必有解药。”
“蛇窝附近十步之内,就有能够解蛇毒的药。”
“我听说的怎么是毒物出没,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七步、十步,左右不过三步,没差别。”
夏柳插嘴说道:“万一被五步蛇咬了?多走两步,少走两步,差别可大嘞。”
“哈哈~~~”
童言无忌,惹得众人大笑。
夏柳疑惑道:“娘,难道不是吗?”
“哈哈,小柳子,等你爹他们带着昆仑奴回来,咱们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小孩总是良善的,“用人做实验,不好。”
大多数人总是欺弱怕恶的,有朝一日翻身做主,会比曾经压迫他的人,更加变本加厉的压迫曾经同阶层。
“奴,非人。”
“那如果我们有一天成了奴呢?”
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人总是下意识逃避。
“哈哈,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咱们看天幕吧。”
~~~~~~~
【某乎上有个网友提问:为什么明朝会成为起义次数最多的朝代?】
【高赞回答:
你先把数据搞明白了再说吧!
有人说宋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你说明朝是农民起义最多的,但是实际上满清时期才是农民起义最多的!】
. . . . . .
评论区:
〖专家研究山东清中后期资料,发现山东一地有资料农民起义累计上千次,清遗们居然说明朝最多!〗
〖包衣们围魏救赵的手段罢了。〗
〖遗老遗少们把清朝小规模起义归结为山贼强盗,所以显得数量少。〗
〖史学界都说过很多次了,明朝就是农民起义最多的王朝,清朝那叫民变,那和起义两回事,抗日时期学生游行,那也叫民变 如果民变犯法,那美国独立一开始就违法了。〗
〖楼上的包衣,你说的史学界是哪国的史学界,又是哪位史学家说的?〗
〖你看这些包衣吧,宋朝单人抢米伤人算起义,抓到几个或几十个盗贼算起义,它们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但清朝成千上万人参加的抢米风潮,有的把衙门、海关、银行都烧了,被镇压而死的人数都超过很多宋朝“起义”,包衣觉得拿来比较是大清亏了。〗
〖《清末民变表》里和米有关的民变就有199个,民变就是民众自发的反抗性斗争,和起义没什么本质区别,包衣们以为民变是什么小打小闹呢?
清末广东新安县民变两三千人围攻县城,山西文水县民变数万人拿简陋的武器与军队对峙,这种规模的民变全国到处都是,要靠军队弹压。
明末江南的暴动和奴变都是民变,但向来都被算成起义,也没见你们反对啊。〗
. . . . . .
【次赞回答:
《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从清实录里统计起义民变的情况:
1836-1845年,民变246次。
1846-1855年,民变933次。
1856-1865年,民变2332次。
1866-1875年,民变909次。
1876-1885年,民变385次。
1886-1895年,民变314次。
1896-1911年,民变653次。
张振鹤、丁原英主编的《清末民变表》,根据《清实录》、报刊、专着、地方志里的记载统计,1902~1911年10年间全国下层群众自发性反抗斗争多达1300余次。
这么一看洪武到万历200多年1300多次是不是就没那么多了?
有人觉得是满清史料更多所以记录多。
但是,虽然满清的统计数字虽然是最高的,但却是引用史料最少的。
宋朝统计的400多次起义,史料来源有380多种,《长编》就有500多卷,《宋史》496卷,《三朝北盟会编》250卷,《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卷,还有各种别史、杂史、诏令、奏议、类书、文集、小说、笔记,从几卷到几百卷不等,但就算把兵变、把某县抓了几个盗贼都算进来,也只有400多次。
洪武到万历的实录有2800卷,跨度超过两百年,从里面统计到1300多次。
咸丰实录356卷,跨度1851-1861共11年。
而1846至1865这二十年,实录的统计数字是3200多次,一半就是1600多次。
同治实录374卷,跨度1862-1875共14年,而其中1866-1875仅10年,实录的统计数字是909次。】
~~~~~~
评论区:
〖如果用史料详细程度来比较的或,明朝和宋朝的数据至少乘以2倍还差不多 。
宋朝以前的数据乘以10倍都不一定准,汉唐啥的,大部分连记录都没有,距离近比较详细而已。〗
〖正经回答它们就不来了,偶尔来的几个也是嗫嗫捏捏的拿不出证据,包衣徒曾笑耳。〗
〖在谈到“农民起义”这方面的,这帮人便不把满清列作中国古代王朝,只盯着汉族王朝去计算了。〗
〖包衣会说宋朝的史料都丢了,不全面。
但是你要说宋朝史料不全,包衣就会说不可能的事,元朝很尊重文化把史料都存了。〗
〖同样的话还可以类比到明朝,包衣会说明朝史料不全,所以统计不全面。
但你若说因为清朝销毁明朝史料,包衣们便会强调康熙和乾隆没做过。〗
~~~~~~
【前面已经有许多人谈过次数的问题,那我来谈谈规模。
大明最大的明末大起义,主要涉及地区是西北,华南,然后顺手席卷了西南,在崇祯上吊的时候,江南的歌舞团甚至还没停。
这个规模在鞑清,p都不算。
鞑清开局就是三藩之乱,规模吊着李自成打。
终结康乾时代的白莲教起义,前后动用十六省军队,消耗两亿白银,在册人口蒸发1.1e。
至于太平天国,你以为只是太平军?
不不不,西南杜文秀,新疆阿古柏,中原捻军,首都英法联军,东北,满地图都在飘红。
黄巾、红巾、黄巢、李自成、陈胜这些起义界的先辈凑在一起都没那二十年热闹。
论人口蒸发速度,唯有恐虐神选安禄山能与之过招。
而鞑清他离谱就离谱在这里,一般的朝代到白莲教这关就该准备躺着等断气了,鞑清在棺材里来回横跳,甚至还发动了远征收复新疆,一度让人以为要诈尸。
动不动几亿白银下去,这么多钱要发给明军,孙传庭估计已经澡盆突袭君士坦丁堡了。】
. . . . . .
评论区:
〖虽然但是,你好像选错例子了,三藩之乱不是农民起义啊。〗
〖确实,不过把其中不符合起义的例子取消,鞑清完胜。〗
〖赢王,一直赢赢赢。〗
~~~~~~
北宋,汴梁。
统计只有四百多次,赵匡胤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不过,比朱八八的明朝少,勉强称得上好事吧?
朱元璋:那是因为你疆域小。
赵匡胤:你疆域大!你一千多次!有什么可骄傲的!
朱元璋:那咋了?两宋绝对不止四百多次!咱有史书为证。
赵匡胤:清朝惹的你,你总找朕麻烦干嘛?
朱元璋:咱已经派人去灭他们祖宗了,已经没兴趣欺负清朝了。
赵匡胤:……
~~~~~~~
大秦,咸阳。
“大秦有多少次呢?”嬴政喃喃自语道。
刘季:“两次。”
“? ? ?”
“民乱也好,起义也罢,归根到底是民众发起的。”
“所以六国复国不能算。”
“陈胜吴广,虽然后人说陈胜有字,应当是落魄贵族,但已经和民差别不大了,况且后人的史书也称陈胜吴广之事为起义,所以算一次。”
“而另一次!”刘季跺着脚,怒骂道:“虽然乃……儿臣也看不上刘邦那个无耻老流氓,但他家仅仅是有些钱财而已,万万谈不上贵族,也算一次。”
刘邦:你又骂乃公?
刘季:我们换一下,你来当刘季,我去当皇帝刘邦,你骂不骂?
刘邦:骂!
刘季:那不得了。
刘邦:但不妨碍乃公鄙视你,乃公叫始皇政哥,你叫他义父,拉低了乃公的档次。
~~~~~~
大明,崇祯年间。
演武场。
“几亿两白银?”
崇祯看的流口水。
有这么多钱,对外打不过。
你给朕,朕即便再废物,也不至于一赔再赔。
崇祯摇摇头,蛮夷们让清朝赔,那朕就让蛮夷赔。
回过神来,崇祯向戴苍点点头,示意他可以开始试射了。
“装弹!”
“射!”
十名晒得黝黑的宗室,跟着口令,装弹然后举起手中的火铳,扣动扳机。
一阵砰砰的声响过后,靶子处的士兵检查过后,打起旗号。
“两百米,全部上靶。”
戴苍挥挥手,又有数人扛着大肥猪,捆在两百米的木杆上。
“装弹!”
“射!”
崇祯连忙跑去肥猪的位置,看着从弹孔中不断涌出的猪血,仰天大笑。
“天佑大明!天佑华夏!”
“爱卿,火铳可有名字?”
不等戴苍回答,崇祯便拉着他的手,“便定名戴苍一式火铳。”
“大伴,快让人把酒食带来,朕要与诸位功臣同饮。”
“爱卿,今日你我抵足而眠,你给朕好好讲一讲这火枪火炮。”
戴苍来不及拒绝,就被崇祯拉着坐在地上,一脸茫然。
额,这抵足而眠,他正经吗?
~~~~~~~
清朝,光绪年间。
“天幕,你可以消失吗?”
天幕没有回应,慈禧苦笑一声。
大清,完了。
蛰伏计划的前提,是胜利者允许失败者活下来。
但天幕继续播放下去,满城恐怕会被屠个干干净净吧?
或许会有些平民和些许宗室成员能活下来,毕竟不论是谁赢得胜利,也要做一下表面仁义。
但肯定是严密监视,等人们都忘记这件事的时候,他们也就到了该消失的时候了。
火红的年代。
根据天幕的提示,科技委员会有所收获。
先生在会议上提出,北京已经不适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但迁都,暂时是不可能的。
无他,穷。
以及因为天幕的原因,和北方邻居的关系不仅有所缓和,甚至更进一步,称得上亲密无间。
因为华夏如实的告诉了大林子,他们将来裂开了。
一方需要基础工业,一方需要得知未来之事。
双方一拍即合,农产品加未来消息的方式换取工业援助。
他们半卖半送,华夏也是半卖半送。
先生召开会议,计划以通州为中心,建立工业园区。
逐步将领导机关往工业园区转移。
将来,通州就是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有人反对,先生说:“待在遗老遗少中间和待在工人中间,哪个更符合我们?”
“不是有人说这北京城是几百年的建筑,是华夏文化集大成者吗?这也不能拆,那也不能拆,索性就不拆了。”
“以后的北京城,就当个旅游景点吧。”
“旅游城市也很好的嘞,小娃娃们一个节假日就能贡献几十亿的收入。”
当然,总不能国都到处烟囱。
所以,未来通州会慢慢将技术含量低的工厂向全国转移。
通州主要负责研究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