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在大明实行这些政策,会发生什么?#】
【某乎有个网友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在大明实行以下改革,大明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
一:明朝初年实行官绅一体纳粮,并且土地不允许买卖,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会获得政府发放的土地,新的土地由政府开垦。
二:皇帝的儿子只能获得一块相当于今天一个镇大小的封地,且他们的后代无论出生多少孩子都不会获得爵位和朝廷的资助,他们只能依靠这个城镇,并且需要向朝廷交税,女儿则许配给功臣家庭。
三:明朝中后期借助大量涌入中国的白银,发行银币,银币的币值不由货币本身含银量决定,而由国家信誉决定。
四:明朝实行粮食官方专卖,每年向农民收到的粮食实体由官方向城镇脱产群体出售。
五:明朝实行大量基础建设,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是银币,同时鼓励经商,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和严格保护被雇佣人的利益。】
~~~~~~
【高赞回答是这样评价题主的政策:
当然是当场暴毙,每一条都是精准地找死。
官绅一体纳粮,这第一条就让人无语,谁告诉你明朝官绅不纳粮了?
官绅拥有的田产的土地税从来都是理论上必须按规定缴纳的,实际操作可以避税,法律上从来没承认过。
明朝官绅拥有的免税特权是不服徭役,不用缴代役银,这种权利连煮盐的盐户都有。
“自洪武始,凡生员之家,俱除本身外,户内优免二丁差役;嘉靖二十四年,又令免粮二石。”
合法的特权就这么点而已,剩下的逃税漏税,都是靠着缙绅在地方上把持基层的势力实现的。
取消优免这事,崇祯就干过。
“士首四民,素谙忠义,年来独宽优免,皇恩则既沃矣,士独无所自效于危时乎?通查海内生员,大州县五六百名,即小县亦二三百名,计一年所入可得三十万两,足当一省赋役,今自崇祯三年为始,尽扣充饷,亦不后其君者之当然耳。”
结果就是,那些靠把持基层官府来逃税的大豪绅,根本不差那两个丁、两石米的免税额度。
这三十万两加税,剥的都是没权没势的穷秀才。
以至于后来李自成、张献忠开科举的时候,“劣衿或羶逐之”,一堆穷秀才去投奔。
第二:土地不允许买卖。
那允许老百姓借钱吗?
能不能保证农民遇到困难,需要借钱的时候,官府都能及时提供低息贷款?
看看王安石青苗法的结果,最好不要有这种幻想。
如果允许农民借钱,他们偿还能力薄弱,不拿土地抵押,谁肯借?
这种政策要是被当成摆设,私下照常交易土地,还好一些。
否则的话,那就是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有钱人谁也不肯借钱给农民。
因为借钱的话农民很可能还不上,不许拿土地抵押,那就没利润了。
所以,他们宁可眼看着农民饿死、暴乱,收买官府镇压他们,也绝对不会借钱。
第三: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会获得政府发放的土地,新的土地由政府开垦。
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请问明朝疆域内哪来那么多的地?
而且你如果说朝廷鼓励开荒,开荒归自己所有,或者就是给百姓一片荒地,让他们自己开垦,都还能理解。
朝廷开垦好土地,然后分给百姓?
即便真有这么多土地,你猜这些土地能能到百姓手上?
假设朝廷开垦土地,再假设政策一直实行,继续假设大明一统全球,生孩子什么都不给的时候,华夏人口都一直在递增。
儿子成年就分土地,你猜他们每家每户会生多少个孩子出来,之后的土地从哪儿来?
你是串爆,要带领大明打上月球?
第四:皇室宗亲只能获得一个镇的封地,后代都不获得爵位和朝廷的资助,只能依靠城镇,并且需要向朝廷交税。
请问:皇帝的儿子扔到地方上,打算怎么监管?
他们私下兼并土地、控制商业,难道官员在皇权至上的环境下治得了他们?
明朝宗室制度最大的害不是俸禄,俸禄朝廷可以拖欠不给,最大的祸害是就藩。
事实上明朝中期开始,除了领头的几位藩王,大多数宗室俸禄都被朝廷拖欠,以至于闹出皇室宗亲进京讨薪的丑闻。
除非否定皇帝高人一等,否则没人能监督皇帝的亲戚。
就算是在否定有人天生血统高贵的时代,你见过顶尖当权者的亲戚被有效监督吗?
第五:发行银币,银币价值不由货币本身含银量决定,而由国家信誉决定。
首先说信誉,大明前期还行,中后期,大明朝廷的信誉?你在开什么玩笑?
其次,这个建议就有问题。
你如果说发行的货币,以国家信誉作为保障,就像纸币一样,以国家信誉担保是没问题的。
但你说货币,尤其非纸币,乃是银币,它的价值不由它本身决定,而是由国家信誉决定,你初中上课的时候都在睡觉?
如果你以我国的货币举例子,那我已经真的建议你回炉重造,再去读几年书。
第六:实行粮食官方专卖,从农民手里收到的粮食由官方向城镇脱产群体出售。
这么胡搞的结果,稍有点常识就能想到,肯定是官差四处搜刮,低价强买农民存粮。
如果家里有在“旧社会”生活过的老人,可以问问他们,说不定他们还亲眼见过。
第七:明朝实行大量基础建设,支付给农民的工资是银币。
首先,基础建设指哪些?该怎么实行?
你该不会套的是我国的大规模基建计划吧?
其次,没有足够的白银积累就想用白银货币,会怎么样?
初中学过,会通货紧缩。
不管朝廷给银币规定什么价值,老百姓心里都会给它定义一个实际价值。
毕竟是银的,不至于像大明宝钞那么离谱,但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第八:鼓励经商,实行知识产权保护,严格保护被雇佣人的利益。
鼓励经商,那水力作坊和农田灌溉、漕运争水的时候,支持谁?
为了保护商人,把地主、农民、官员、军队都得罪?
工商业用地给什么价格?
被征地的地主和农民反抗的时候,朝廷镇压谁?
工商业投资回报率不如买地收租和放高利贷,敢强行压低地租和利率为工商业筹款吗?
保护雇工利益?那雇工要求增加工资的时候,是保护雇工还是鼓励经商?
城市粮价下跌,卖粮的地主和农民不干,城市粮价涨了,工商业主和雇工不干。
统治这个14世纪的国家,在没有工业化的年代,难道要舍弃地主和农民,靠工商业主和雇工?
在技术上取得成果的人要奖励,那么研究儒经研究出成果的人要不要奖励呢,如果不奖励,难道要让工匠地位超过儒生?
再说了,前面都把宗室派到地方上去了,搞工商业的人不投献给他们怎么生存,难道面对宗室的勒索要依法打官司吗?
这套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既打击地主,又打击农民,还要特意打击儒生,口号上支持工商业主和工人,实际操作还是打击。】
~~~~~~
评论区:
〖笑死我了,银币币值不由含银量决定。〗
〖我看到第三条就没绷住,明朝早就财产税了,题主想回到租庸调制。〗
〖感觉这些条款,连不少现代国家都难做到。〗
〖靠天吃饭的年代,靠制度就能解决饥荒问题吗?〗
〖王莽见了都得给提问者磕一个。〗
〖有一说一,王莽虽然失败了,但也成功了,他救了大汉,提前释放掉了矛盾,不然再过几十年变成寿终正寝,可就没东汉了。〗
〖一个穿越者开脑洞危害顶得上旧社会十个官僚。〗
〖总结一下题主的政策:《对万民宣战诏书》〗
〖四处出击,拳拳到肉,左右开弓,无人生还。〗
〖坏人苦思冥想,不如蠢人灵机一动。〗
〖感觉这人甚至都没看过张居正改革的细则。〗
〖穿越到《乡村爱情》,连象牙山都治理不好象。〗
〖不至于当场暴毙,还是能有半年国祚的,毕竟政令从朝廷下发到地方村镇,中间怎么也需要半年。〗
〖这个提问反驳了知乎的一个共识,“烂摊子谁来都一样”,很明显题主的毁灭性更胜一筹。〗
〖题主的政策简直是波尔布特转世。〗
〖题主不如直接分封,周朝分封苟了八百年,楚国也分封苟了八百年不是秦国太变态,估计还能继续苟。〗
〖不如直接一王一县办团练,直接神罗化。〗
〖地主,农民,宗室,知识分子,工商业者全打击了一个遍,你的基本盘在哪里?〗
〖所以穿越回去,制度是一方面,最主要还是发展生产力,好比回到秦汉,你要用科举制,你首先得搞定造纸术、活字印刷术,还要广开学校,否则在用竹简记录知识的年代,科举和举荐制没有太大区别,本质上还是那批人。〗
〖题主初中政治没学好,就一句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大明,崇祯年间。
拉着戴苍的手,朱由检还不忘吩咐宫人将这些政策逐字逐句的记录下来。
包括后人对政策的反驳,以及不可能实行的原因,都要完整记录。
管它有用没用,先记下来,早晚有用。
……
大明,洪武年间。
应天府。
“此言甚是有理。”朱元璋感慨道,不知是后世的哪位大才,寥寥几字便将一个道理总结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后人用的政策、治国的理念,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天下大同、富贫贵贱一等,上古就有圣人提出。
人人平等就不提了,涉及人性。
后世人人读书知理,不也只是表面做到而已?
就提那个土地不准买卖。
靠天吃饭的年代,你和咱谈这个?
遇上天灾,颗粒无收,怎么办?
借钱,谁借啊?
朝廷救济?朝廷借?
即便皇帝圣明无私、朝廷作为,官员个个清廉如水,一文钱都不贪污,也救不过来。
一年两年,咬咬牙还能挺过去。
遇上汉末、唐末那种天灾,从古至今,哪个朝代能救?
土地允许买卖,即便地主低价买,百姓也能多活些日子。
不然怎么办?
卖儿卖女,丈夫当奴仆、妻子入青楼吗?
人,从来都不值钱。
何况是天灾年景。
遇上好色的富豪,还愿意出钱买女的入门,前提还得身材样貌好。
其他人,买那么多奴仆丫鬟作甚?
养着吃干饭吗?
天灾、战乱的时候,一碗白米饭……不,一碗粥就可以买几条人命。
还有那基础建设,不就是以工代赈,管百姓吃喝、给百姓工资吗?
后人该不会以为服劳役不给钱、不管吃喝的吧?
每个人每年需要服多少天劳役,律法规定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超出规定的,是要给钱、管吃管住的。
即便是规定内的,也是要管吃喝拉撒的。
秦朝都知道要这样做,该不会以为我们后面的朝代还不如秦朝吧?
往前推一点,有史可查的春秋战国,乃至周公定的周礼,里面都有明文规定。
后世查资料那么方便,都不知道查一查的吗?
再者,咱难道不想大规模基础建设吗?
咱要是有后世的科技,咱恨不得把路修到草原上、修到冰封之地、修到大海上,再把长城建在极西之地。
可是,咱没有。
医学、粮产都比不上后世。
召集一群人在一起建设,粮食、医者等等都要准备齐全,稍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就像炸营一样。
一个人死,个个都会担心自己死。
一个人害怕,个个都会害怕。
一个人大叫,个个都会大叫。
一个人跑,个个都会跑。
你以为像你们一样,个个都读了书,科技发达,想家里人把手机掏出来,就可以联系上家里人?
吐槽半天,老朱说累了,朱棣奉上一杯茶水。
“呼~”
“咕噜~咕噜~”
一口茶水下肚,老朱又接着吐槽:“当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还有那商业,这提建议的后人是真傻还是假傻?”
“别以为咱没看出来,后世也是把商人当猪养,和咱干的有区别吗?”
“无非是明面上给了地位,说出去好听一点。”
想起曾经看过的视频,后人个个都想当老板,都想有钱,当富豪,老朱冷哼一声:
“士农工商,后世的商人是比农工好,但咱不信,他们还能比当官的还牛气!”
“权可以掌握钱,但钱不能掌握权。”
朱棣又递上一杯茶水。
老朱咕噜咕噜下肚,许是说累了,最后总结道:“怪不得总说王莽像个穿越者,原来是一丘之貉。”
“不,王莽比穿越者强,新朝还有十四年,这个后人穿越回来当皇帝,连四年都坚持不了。”
王莽(牙齿咬碎):朱八八,我特么谢谢你!
朱元璋:快滚去身毒当你的佛祖去!
从朱棣手中接过茶杯,老朱刚揭开茶盖,突然顿住。
这都第三次了吧?
浑小子今天这么懂事?
狐疑的看着朱棣,老朱问道:“有事求咱?”
“哈哈,没有~孝顺父亲,天经地义的事,怎么能做交易呢?”朱棣挠着后脑勺打着哈哈道。
老朱颇文雅的饮了一口茶,轻轻放在桌案上。
“老四长大了,懂事了,既然如此,咱赏……”老朱不动声色的从怀中掏出一个烧饼。
“赏你一个烧饼。”
朱棣嘴角微微下垂,却又马上扬起,挤出一个笑容:“谢谢爹。”
“没事,就跪安吧。”
“那有事呢?”
“有事就跪着吧。”
“……”
爹咋不按套路走?咋就不问一下自己有什么事?
朱棣苦思冥想之际,老朱的声音幽幽响起。
“你是想跪安,还是想跪着?”
“儿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