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老捋着雪白的山羊胡说:“后边还有谁?你与陈相素无渊源,难道是琅琊那位小祖爷?令师钱端礼现在管着发会钞,也算是他的人。”
魏杞笑着摇摇头:“他们琅琊王家遇到这种事,从来都是不掺和,等到局势明朗后再表态。实话说了吧,晚辈是受多家所托,来见各位尊长的。”
他接着拿出一封信,躬身双手递给楼老。楼老看完了信,又递给客厅里其他几个老头。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都点点头,示意还是让楼老说。楼老清了清嗓子,接着说:
“韩诫在信里把你一通好夸,说江北的士人都很欣赏你。这么说你是代表他们全体了?”
魏杞赶紧站起做了个罗圈揖,然后说:“不敢。蒙韩公等尊长不弃,晚辈替他们跑个腿。”
楼老摇摇头:“韩诫他们最近积极闹着要北伐,江南百姓刚出了钱粮打退了金兵,哪还有余力供着北伐?”
魏杞微微一笑:“北伐是一回事,那个又是一回事。钱家和史家也都反对北伐,但也都赞成今上早日颐养天年。”
楼老和其他几个老头又互相看了看。他们人老成精,多年抱团共进退,居然可以只用眼神就可以交流,让人不能不服。
魏杞说的不错,史浩和钱端礼和他们背后的史家和钱家都是坚决反对北伐的,但他们都把宝押到一心北伐的太子身上。
其实这不矛盾。南北士族对北伐看法不一样,但有些利益是一致的。那个人坐在那个位置时间太长了,而且偏偏该他出力的时候,他却表现得昏庸无能。
太子虽然热衷于北伐,但对史浩言听计从,两人情同父子。而且太子年轻,没有班底。不但好拿捏,而且他登基后,大家都有升官的机会。
楼老捻着胡子,想了一会说:“有些事不是我们这些老头子说了算的。琅琊那边势力最大,他们那位小祖爷可是今上一手提拔起来的,还是干亲。
他手握重兵,粮饷充足,背后还有范家、陆家和唐家支持。他能真的不掺和?”
魏杞呵呵大笑:“既然如此。晚辈明白各位尊长的意思了。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消息,王相公现在要围杀刘萼,暂时不回来了。
虞相公前天就已经到了建康,今天在苏州,明天启程到临安。他与王相公现在情同手足。”
虞允文本来就代表虞姓南支,大家都知道他是坚决北伐的。他现在跟王有志是北伐的搭档,关系很好大家都知道。
王有志没回来,但虞允文回江南了。还不直接回临安,却先去了建康,又去苏州,显然是与吴郡四姓谈大事去了。看来是谈妥了。
楼老他们又互相看了看,然后都点点头。楼老站起来拱手说:“请魏小友转告史浩,我们几个老朽一直都对他十分推崇。我们两家的子弟,还请他日后多多提携。具体的事,你们年轻人自己谈。”
他非常狡猾,不说支持太子,只说推崇太子的师傅,但意思表达得非常明确。
魏杞急忙站起来拜谢,明州楼氏和鄞县袁氏算是基本搞定了。至于这两家的子弟要当什么官,不是他能做主的,需要他背后的人来谈。
这两家本来就跟史浩出身的四明史家住的近,都是姻亲,容易说服。他还要跑婺州吕氏、永嘉陈氏。这两家就难一些,不过只要他们能保持中立就行。
临安以南的浙江士族归他负责。以北的权势更大,大佬们自己来安排。
于此同时,太平州马鞍山工业区内,吴翠翠也在不停地见一些权贵来“观光购物”的夫人们。
张浚的夫人宇文氏是跟着张俊的夫人章氏来的。宇文氏的官职是蜀国夫人,虽然也是继室,但她是世家大族出身。
这次主要是为了找吴翠翠才屈尊降贵,拉着章氏这个荣国夫人,来见吴翠翠这个齐国夫人。
虽然张浚资格很老,张俊、吴玠等很多大将都是他的老部下,但他现在只是判建康府。赵构很不喜欢张浚,也对他很不放心。把他贬到永州那么远的地方,还派人监视,生怕他联络旧部。
完颜亮南侵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了,才让他作建康府。张浚运气也实在差,等他到任的时候,王有志和虞允文已经击败金兵,完颜亮也死了。
张浚这人虽然是坚定的抗金派,但志大才疏,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当初平定劫持赵构的刘苗兵变的时候,张浚起了很大作用,受到赵构重用。
张浚当初不顾部将反对,赌上南宋国运,在富平与金兵决战,结果输的一塌糊涂。要不是吴玠守住了和尚原,金兵能一直攻到四川去。
他后来去淮西收编刘光世的部队,把岳飞气得辞职回家给母亲守墓。后来结果酿成兵变,大批刘光世的部队投敌,南宋一下损失了五分之一的主力部队。
赵构气得说,“宁可亡国,不用此人”。后来不得以又让他判建康府的时候,又说:“张浚用兵,不独朕知之,天下皆知之,如富平之败,淮西之师,其效可见矣。今复用兵,极为生事。”
王有志跟吴翠翠俩人聊天的时候,说张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确实是个败事专家,而且乐此不疲。赵构想用他来败王有志的事,陈康伯等人却抢先一步利用他败赵构的事。
张浚虽然都六十四岁高龄了,但对搞官场斗争还是很热衷。他马不停蹄去接触以前的老部下,又派夫人去找吴翠翠。
他一直不认为赵构不用他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认为是他主战的原因。也不能说没道理,但他的“光辉业绩”也是让人挠头。
他这人特别好揽权,不是自己跟同僚斗,就是挑拨部下互相斗,还洋洋自得。把官场斗争恶习用在带兵上,完全不顾国家利益。
这样的人古今中外一直很多,几乎每个大一些的单位都有这样的人,也不是没能力,宫斗一个顶俩,业务一塌糊涂。但你别说,一般这样的人,还往往混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