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心中差不多已经有了答案,见徐光启还在卖关子。
也不当面拆穿,只是面带着笑意,与几人往下一个厂房走去。
进另一间厂房之前,刘平便发觉了这里与其他地方的不同。
因为在这间厂房的后边,有一个缓坡似的地界,那里多出了一条落差极大的人工渠。
正有水流源源不断的流下,也不知道源头通向何处。
进入厂房,刘平发现这里同样是人满为患。
而与上一间厂房不同的是,空地上则大大小小的摆满了镟床、铣床、钻床等各种工具。
最中间的地方,一道人工渠缓缓的穿过了整间厂房,流向外面的方向。
“嘭嘭嘭”的,十个小锻锤正在不断的往下方通红的枪管砸去。
工匠们有序的操控着一切,用这些工具生产出一件件火枪的基本配件。
一个看着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则东跑一趟,西跑一趟,忙碌的指挥着工匠们。
直到发现有人来到了面前,中年汉子才擦了把脸上的黑灰道:“徐师、汤先生,这几位又是?”
或许是因为刘平穿着便服,身边又无黑衣卫环绕,这中年汉子一时竟十分好奇刘平等人的身份。
“哈哈,宋兄弟,为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大汉的皇帝陛下”
汤若望热情的来到了中年汉子身旁,指着刘平开始了介绍。
听到眼前此人就是皇帝,中年汉子大惊之下就要施礼。
谁知刘平已经先一步上前,扶住了中年汉子道:“宋先生,在这里做事可曾遇到什么困难?”
“啊?”
宋应星如同见了鬼一样看着刘平,心下也好奇这位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大汉天子为何知道他的身份。
见宋应星这般的反应,刘平也印证了心中的猜想。
刘平当即是看向了徐光启,询问他可知道宋应星的来历。
徐光启却毫不知情,直道宋应星从未说过他的来历。
刘平不语,依旧是面带着微笑的看向了宋应星。
宋应星长叹一声,随后便道出了自己的经历。
宋应星祖籍江西奉新,其祖上曾经出过南京的工部尚书,家世在当时是十分显赫。
可传到了宋应星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
好在万历四十三年,少时便聪慧的宋应星考中了举人。
然而命运好像和宋家开了个玩笑,让人看到希望之时再狠狠的失望。
其后的时间里,宋应星于万历四十四年到崇祯四年,一共入京参加了五次会试。
可最终的结果却不怎么好,全都是一样的名落孙山。
在崇祯四年之时,再次落榜的宋应星有些灰心丧气的想离开京师。
谁知这时神武军已经将整个北方大地打成了一团乱麻。
这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宋应星一个读书人怎敢独自返回江西老家,于是便在京师中逗留了下来。
这一等,便等到了崇祯五年,也就是神武军攻破京师的日子。
宋应星身上所带的盘缠早就花的差不多了,一时也低不下头去做一些寻常苦力。
直到两个月前,连饭都吃不上的宋应星终于离开了客栈,想要寻份差事筹齐回家的路费。
恰巧得了刘平五十万两银子,用来筹建皇家制造总局的徐光启在京师之中招募工匠。
宋应星就这样阴差阳错的投入了总局之中,并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已经成了一厂房的总管事。
这番离奇又曲折之事说出,宋应星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刘平心中暗道一声侥幸,倘若真的放走了宋应星,那可要追悔莫及了。
真可谓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一代大才便这样投入了自己的麾下。
“宋先生既然在总局干的不错,不如便留下来吧,先生在江西老家的家眷,朕可派人一并接来京师!”
看着刘平火热的目光,宋应星只觉得背后有一些发凉。
不过转念之间,宋应星便想到了如今的处境。
如今在这总局之中,光是每月的月钱便拿到了一百多两银子一月。
这不比在老家当个土财主好的多,况且宋应星也十分喜欢在这里的工作,特别是有汤若望这个精通欧罗巴各国格物知识的人在。
宋应星在这两个月来,一有时间便向汤若望请教西欧各国的工艺。
如今这间厂房里那么多的工具,都是宋应星举一反三的命人做出来的,可见其是真正有大才之人。
“宋先生乃是有大才之人,倘若先生真心为大汉效力,朕愿意以工部尚书之职任用先生!”
见宋应星没有反对的意思,刘平又抛出了一个让他难以拒绝的条件。
工部尚书啊!正二品的大员啊!
自己祖上做过最大的官啊!
好几种声音在宋应星心中回荡,一心想要光耀门楣的他怎能放过这个机遇。
“陛下厚恩,宋某没齿难忘,愿为大汉效力!”
见他终于同意了,刘平大笑着扶起了拱手低身的宋应星。
此时此刻,只有刘平自己才知道心中有多高兴。
至于封工部尚书之事,刘平想不到整个华夏大地上,还有比宋应星更适合之人。
一旁的几人纷纷出言祝贺宋应星,这倒把宋应星搞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徐光启年方七十了,对于官场之事早就不感兴趣。
而孙元化呢,虽然做到了登莱巡抚,但却差点被崇祯大帝砍了脑袋,对官场上尔虞我诈早就不厌其烦,心灰意冷。
汤若望则更加不感兴趣了,他本就是为了传教而来的东方,对于做官之事根本毫不放在心上。
因此,听闻刘平要封宋应星为工部尚书后,三人只有热情的祝贺之意,并无什么羡慕嫉妒的意思。
随后,宋应星便一台一台的为刘平等人介绍起了这些机床的作用。
直到了那些小锻锤之前,宋应星才着重的介绍道:“那日从汤先生听闻这水力锻锤后,我便连晚上睡觉也想着这件事,好在总局离宣武门的护城河不算远,我便命人挖了一条人工渠,引护城河水流过厂房,带动水力锻锤后再流回护城河中……”
刘平点了点头,对于宋应星能搞出这一切来并不好奇。
刘平反而有些好奇这个时代水力锻锤的效率,便问道:“有了这水力锻锤,一日可得多少优良枪管?”
火枪制造中最难的便是枪管的打制,因此刘平直接切入了关键问题。
“一个人半日的时间,便可得一根枪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