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衙门,会客厅内。
气氛已经冷到了极点,李信等三人已经惊的纷纷起身,不敢置信的望着刘平的脸。
刘平依旧正色道:“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建立的户籍制度,虽然一时稳固住了政权,对民间恢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可从明初至今,已经是快要三百年的时间了,官府依旧将百姓划为军户、民户、匠户、马户、灶户等类别,且世袭不得随意更改!”
说到这里,刘平又带笑继续道:“倘若一个工匠的儿子一生只能为工匠,你们若是这工匠的儿子,会热爱要干一辈子的事吗?”
见李信等三人一起摇头,刘平满意的继续道:“想要实现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让最底层的百姓们先发展起来,因为只有他们这个国家的基石。
几千年的时间,历朝历代的皇帝皆是以愚民为本,商君书中的驭民术更是将民间百姓视同猪狗牛羊那般的牲畜,今时,大汉就要开这个先河,不仅要开启民智,还要大力发展民间的各种产业,以求国之兴盛始于民盛!”
长舒一口气,刘平看向了李信三人:“诸位,可愿与朕一起,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
孙可望和许青山早已激动的面色潮红,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臣愿相随陛下!”
只有李信有些犹豫,挣扎了许久砸了下拳:“陛下,启民智改户籍自然是件好事,但陛下可曾想过日后之事……”
“哈哈哈,百年之后朕与诸位都是一捧黄土,后人之事自有后人去完成,倘若真的到了天下百姓都已经背弃大汉的那天,那大汉与今日之大明又有什么不一样,那时也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
刘平的回答十分斩钉截铁,李信听罢终于重重的一点头:“既然陛下已经下定了决心,剩下之事便交于臣等吧!”
……
三日之后,回到宫中的刘平陆续收到了总理衙门送来的八道公文。
上面皆是根据那日刘平所提之事,给出的详细流程和注意事项。
刘平是一一的看过,只觉得三人的提议都很不错。
不过得益于时代的局限性,李信三人的眼光毕竟和来自未来的刘平不能比。
仔细选出一些合适的,又挑去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刘平这才让一边的小元子立刻拟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建汉代明,管理着北直隶、河南、山东、辽东四地和千万黎民百姓,白天黑夜都不敢马虎一点。
上想着要敬畏天意,下想着各地民间百姓生活的疾苦。
想当初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元,然后“划分了户籍,定了各人的差事,到处设立卫所,本意是让国家稳固,百姓安定,让江山千秋万代的传下去。
可自从朕灭明之后,每日翻看这户籍册子和巡视各地,都越发觉得划分户籍遗害颇深。
当军户的,被征兵、补缺拖累得苦不堪言。
当匠户的,被以前官府派的徭役压得喘不过气。
就是最普通的民户,生存也有很多不方便。
而卫所该种的屯田,不少都被有钱有势的人霸占了。
该操练的士兵,也常常因为粮饷不足、管得不严而荒废了。
在朕看来,如今世道已经变了,这些规矩就该跟着一起变了。
第一,废除前明时期的天下户籍制度,从今天起,管他原来是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盐户……统统废除,仅分为良民和贱民两种户籍。
只要是朕大汉朝治下的子民或是新出生的孩儿,从即日起便可为良民。
将自己卖身为奴的、战败被俘的俘虏,或是犯了朝廷法令的罪人则都是贱民。
良民可以各自安心做自己的营生,允许自由找活路,士农工商都一样,再没有那种世世代代绑死在一个行当上的规矩。
贱民想要改变身份,除了为朝廷立功以外,还可以在县衙或是地方机构选择服五年以上的苦役。
等当地县衙、御史台、大理寺三方合议之后,方可获得良民的身份册子。
管户籍的衙门赶紧把旧的黄册统统烧掉,重新编造良民的新册子,只详细记录人口、田地房屋这些实际情况,务必简单方便,好让百姓们松口气。
第二,裁撤掉内地所有的卫所,除了辽东和山东沿海重要地方的卫所外,所有内地的卫所,不管是指挥使司、千户所、百户所……全部废止。
卫所的广大官兵和军官们,愿意回家种地的,就在卫所附近的州县,分给他们没人种的荒地,造田契永远归他自家所有,朝廷免收三年赋税。
一些年轻力壮、还想当兵吃粮的,经过考验合格的,可以转到各地正规的巡防营里,按月领官府发放的饷银。
另外那些年老有病的,由地方衙门酌情给点抚恤银子,好生安置。
所有卫所名下的屯田,全部重新量清楚,收归官府。
这些田,要么分给原来的卫所的兵丁(如果他们愿意种)。
要么由官府招收老百姓来租种,只收很轻的税。
收上来的钱粮,就用作补充巡防营的粮饷,或是行地方上的善事,比如修桥补路、赈灾等。
卫所的城池、衙门、房子,能用的就留给巡防营衙门办公用,或者当仓库。
不能用的,由黑衣卫查明情况再行处理。
再趁着这新政刚开始,朕特别给大家施个恩典:圣旨颁布的这天起,普天同庆!
朕下令,今年各地该交的钱粮,全国都减免三成!
另外,再由朝廷拨银二十万两,用以奖赏率先完成新政实施的府衙!
神武元年,七月二十五日!”
……
这篇通体白话文的圣旨自然是出自刘平的手笔,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百姓们也能看懂、听懂。
很快,这道即将掀起一股浪潮的圣旨就发往了御史台、大理寺等部门。
再由各地的分巡大理寺、御史台发往河南、山东、北直隶各属府衙、县衙、卫所等机构。
最后再由官府的衙役用黄纸誊抄,张贴榜文。
并派差役沿街敲锣打鼓的宣传榜文上的内容,这才算将圣旨的意思传到了普通百姓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