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快穿:从建国前开始 > 第443章 古代炮灰小农女1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话音未落,冷少俊一溜烟就跑走了,结果空手而归,再没遇见那么大个的河蚌。

最后,再悦然的极力劝说下,冷秀才带着珠子去了县城,回来时怀里揣着一百八十两银子,还给悦然买了一堆东西,点心布料,还有一套笔墨纸砚。

一家人喜出望外。

感觉这些钱跟捡来的似的不真实。

不过,有这一笔意外之财,家里的日子一下就从容起来,再也不必为银钱发愁了。

……

七月初,冷秀才冷文才便前往府城参加三年一届的秋闱。

冷燕娘带着宋三郎与小闺女回了一趟娘家,还住了一宿,送亲爹离开后,便准备回宋家村去。

冷秀才这次考试虽然比较低调,但女儿女婿这边还是告知了一下,毕竟是比较亲近的人。

想着大闺女一直吃住在娘家不是个事,冷燕娘就想把她接回去。

“枝枝,想不想跟娘回家住一段日子?”

之前说的是在姥爷家念书,一住就是两年,她一年到头都见不了闺女几次,心里还是挺想孩子的,这次村里的学堂换了先生,肯定是去不了了,干脆把人接回去算了。

不待悦然说什么,李氏这个姥娘就拉下脸来,一把把悦然抱在怀里,万分不舍地道:“你爹去赶考了,家里就剩我跟俊儿了,俊儿整日要看书一天也说不了几句话,就让枝枝在家里陪我解解闷,你们要走就赶紧的,别想把我的枝枝拐走!”

两年相处下来,她是真的有点离不开枝枝这个外孙女了,待悦然比亲闺女还亲些。

骤然听说闺女要把人带走,哪里受得了这个。

家里人本来就少,冷秀才这一走,家里明显就显得冷清了一些,要是大外孙女也离开了,她不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娘!枝枝都在家里住两年了,哪能让爹娘一直帮我养孩子呢,这也是小弟没娶媳妇,不然还不得整天闹得鸡飞狗跳的。你就让枝枝这次跟我回去吧。”冷燕娘苦笑道。

这些年把孩子放在娘家,村里人也不是没说过什么让娘家给养孩子之类的话,她都不甚在意,只要是为闺女好,被人说几句就说几句,反正那些人都是眼红加嫉妒才故意说些酸话。

好在娘家人口简单,弟弟年纪还小不到娶亲的年纪,要是搁在娘家弟兄多的,家里的媳妇估计早就要闹起来了。

不过,小弟少俊也到了可以说亲的年纪了,要是女方得知家里还养着外甥女,少不了要说三道四,影响弟弟的亲事。

所以是时候把闺女接回去了。

且小闺女也两岁了,到了记事的年纪了,两姐妹要是长久分离感情就会生疏,这可不是冷燕娘想看到的。

虽然婆家似乎把这个孙女给忘了,平日没什么人提起,但也不能一直让娘家给自己养闺女。

闺女现在能写会算,还会抄书赚钱,比她可出息多了,女娃学到这种地步也尽够了,单凭着这点将来就可以说门不错的亲事。

也该学成归家了。

“不行,就算你要接枝枝回家,也要等你爹考完试了回来再来接,让枝枝再陪我住两个月。”李氏态度相当坚决。

冷燕娘想想也是,她爹这一走,娘肯定一时不习惯,那就让大闺女再陪她娘住两个月。

宋三郎也没发表任何意见,丈母娘不放闺女,他还能抢人不成,没看他媳妇都松口了,他就更不可能反对了。

悦然也没吱声,一边听着母女俩说话,一边拿糖逗着黑葡萄似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她瞅的妹妹。

姐妹一年最多也就见了三五次,自小就分开,但这个两岁的妹妹却是很黏她。

很简单,悦然给她塞了一口袋糖果,就把久不见面生疏的妹妹给哄得很开心,叫姐叫个不停,走时还对她恋恋不舍,想让她跟着一起回去。

悦然内心是不想回宋家的,不过也不排斥跟她娘回去住几日,可姥娘不放人,她也不好说回去的话。

不过,饶是她不在宋家,这两年家里发生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她差不多都知晓。

宋家的日子很平静却不时也会有些小闹腾。

比如三个儿媳的明争暗斗。老大媳妇马氏因为生了三个男丁,是家里媳妇里腰杆子最硬的,却有个爱偷拿婆家东西接济娘家的毛病。

二儿媳吴氏性子软,是三个儿媳里最低调守规矩的,便时常被大嫂欺负着多干活。宋大丫便时常为自家娘抱不平,以前只知道默默做事,现在却敢时不时跟大伯娘呛声了。

而作为三儿媳的冷燕娘,不偷奸耍滑,却也不是个软性子,不该自己做的事一点不粘手。

因有个跟秀才爹念书的大闺女被村里很是羡慕嫉妒恨,这些年都成了村里的热点人物,都在议论花这么大力气培养的大闺女,将来也不知会嫁进什么人家,要是照旧嫁个村汉,还不得给人笑话死。

每逢冷燕娘听到这些不怀好意编排悦然的话,就气得上去跟说酸话的那人骂仗,这两年骂人的功夫都见长了不少。

村里也很少有人敢惹她了。

再有就是宋大丫这两年也长进了不少,不仅成功拜了村尾的老绣娘为师,在名师的调教下,绣技也算小成,比村里妇人都高出一节。

那位被她诚心打动的老绣娘说,再练上两年就可以接镇上绣庄的绣活了。

宋大丫高兴的跟什么似的。

至此,悦然已经基本确定,这位宋大丫多半是位重生人士,就是不知是几时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