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最后的新闻之后,经表决,大部分人觉得还是接着看电影的好,对于他们枯燥的夜生活,还是电影更有意思。所以,下班有空之后,就还是接着看电影吧。
【经过两年的战争。敌军已经从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而我军则从120万人增加到了280万。】
天幕下。
“短短两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程咬金吃惊于这么大的变化,毕竟招兵这事,越到后面越难。
李世民:“这就是民心啊,一来一往间便攻守易型”。
李靖深吸了一口气,说道:“这么短时间能把军队从120万扩到280万,这动员能力,不是一般的恐怖啊”。
在场大家都是统过兵的,自然是理解这些。李世民也是点点头说道:“恐怖到什么有些无法理解”。
【如此快速的扩军让我们进入全新阶段,有了建军500万,在5年时间里击败敌人的目标。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当时以为的豪言壮语竟然是最保守的估计。】
天幕下。
刘邦:“最保守的估计?!这保守的也太激进了些吧”。
可说完他又觉得这确实没毛病,看看东北那么,短短几天解决两大主力,十余万人,这话真没胡说啊。
萧何更是有些失态的说道:“建军五百万才是最恐怖的啊,相当于把我们一半人拉去参军,如何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想都不敢想啊”。
在平静片刻后,萧何又说道:“其他的先不说,就280万的军队如何运转,都是非常大的大难题,我们这估计也就是韩信能了”。
【在最初给的计划里,我军认为通过三个阶段的战役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其直接目的是将山东、苏北的联系打通。可没想到的是,这场战役最后竟然演变成了双方共投入140余万人的,一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东北那边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我们一早就预测到徐州地区会有一场大战,并早早的就开始了策划。电影开篇那个亲自推碾子的镜头其实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二则是暗示碾压。】
【而另一边,刚送完一大波物资的大队长则是心事重重的看着他夫人在那画画。紧接着他就听到手下汇报说,白崇喜原先答应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战场的这件事情突然变卦了。】
【一是白崇喜曾经秘密到达前线了解情况,桂系将领都说此仗凶多吉少。二则是他们经典战术,驱虎吞狼,都想着保存实力,坐收渔翁之利。】
天幕下。
朱元璋:“风水轮流转了哈,以前逼别人去前面打,然后坐等收拾残局,现在自己被下面的人逼着往前了,这是要造他的反啊”。
马皇后:“其实辽沈那一战就已经能看出来了,东北一丢下面那些人的小动作就更多了”。
朱标:“覆巢之下无完卵,他们问题太多了,真的是输的理所应当啊”。
朱元璋纠正道:“应该说树倒猢狲散,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怎么会凑一块拼命呢”。
听到朱元璋的说法,不仅是朱标,其余众人都是纷纷赞同。
【徐州这边希望大队长能亲自去一趟,然而北平的傅宜生马上要到南京了,原本还想和他面谈希望能把北平的军队撤到南京。】
【可现在眼看两件事堆一块了,那只能让国防部出面就撤出北平一事先谈一谈了。但没想到国防部部长却说,对方可能会用放弃华北责任重大来推辞。此话一出大队长原本就黑着的脸更黑了,咳嗽了一声,却又没说什么。】
天幕下。
汉朝。看见他们都会抢答了,刘邦哈哈一笑,说道:“好家伙,这理由都用烂了”。
张良也是轻笑一声说道:“好用就行,管它烂不烂”。
明朝,朱元璋看见那家伙气得直咳嗽的样子,调侃道:“呦,这家伙因为东北被全歼,气的咳血这事到现在还没好啊”。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说道:“这才几天啊,你看看电影说的时间嘛,辽沈那边入了尾声,这边就开始了,哪能好那么快啊”。
【中野这边,刘司令一回到自己的指挥室后,一旁的警卫员就立刻给他递上湿毛巾,他点头表示谢意,用毛巾捂了捂干涩的右眼后便开始了工作。】
看到这里,陈勇对这个动作进行了解释:“他以前眼部中弹做过手术,这个我们小学还学过,具体的以后给你们讲讲。再安了义眼后,因为当时材质不行,容易不舒服,就会有经常擦眼睛的举动”。
众人闻言,明白的点了点头。
【另一边,我们那幽默的陈大诗人喊政委过来欣赏他以前写的诗。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舟过崇明岛向吴淞口》。】
天幕下,人们看着在这紧张的战事间隙,两位将领居然以诗歌和往事交流,这一场景打破了观众对军事指挥官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他们作为“完整的人”的侧面——既有运筹帷幄的果决,也有细腻的情感与理想主义色彩。
唐朝。
“浪漫主义情怀和革命者的另一面吗”,李白自言自语道,这是他从天幕这学来的新鲜词,当他看到电影这一幕时,不由得就想到了这么一句。
杜甫感叹道:“他们都在写诗啊,写一部史诗”。
李白附和道:“这长短表达的意思倒是直白,且不受格律约束,倒是新奇”。
说罢两人又欣赏了一遍那首后世题材的诗歌。
“愿做一支火把,温热你全身的冰冷”,杜甫念着那句现代诗,说道“这是说革命者的牺牲与奉献吗”
李白有感而发:“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
【与我军这边两个志同道合者在聊诗歌、聊过往经历不同的是,徐州守将那边各怀鬼胎的大小将领则在求神拜佛。在礼佛结束后,众人才回到会议室开始商讨作战方案。】.
天幕下。
明朝,妖僧姚广孝看到这一幕,嗤笑一声:“居然走到求神拜佛这一步了,这天上哪有什么神佛啊。即使有神佛,又怎么会保佑这么一群人呢”。
朱棣:“亏你还是个僧人呢”。
姚广孝闻言却说:“就说我这话对不对吧”。
朱棣也只能点点头,宰相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