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塔城的晨光穿透稀薄的云层,将戈壁滩上的碎石染成淡金色时,赵国强的命令已随着凛冽的晨风,化作一道道清晰的指令,在临时指挥部的木质案台上铺展开来。

参谋官握着炭笔的手稳定如铁,将每一条指令工整誊抄在泛黄的宣纸之上,墨迹未干便被信使攥在掌心,朝着不同方向奔去——有的跨上快马,马蹄踏过尚未解冻的溪流;

有的跳上军用卡车,车轮卷起的沙尘在公路上拉出长长的灰线;还有的直奔电报室,摩尔斯电码的“滴滴”声很快便穿透空气,向着新疆各地乃至更远的区域扩散。

“命令李三部,即刻启动全部运力,将囤积的粮食与被服优先向塔城转运。”

赵国强的声音沉稳,目光落在墙上那张用羊毛毯拼接而成的简易地图上,指尖在“塔城”二字上轻轻点了点,

“粮食要以麦面、青稞为主,搭配压缩干粮,确保前线士兵每日能有热食;被服需筛选厚实的棉衣棉裤,尤其要多带几批毡靴,北境的雪能没过膝盖,冻坏了脚,仗就没法打了。”

站在一旁的后勤官连忙颔首,笔尖在账簿上飞速记录:

“新疆各地官府,需全力筹集粮食与草料。”

赵国强的指令接踵而至,语气中多了几分郑重,

“吐鲁番的葡萄干、哈密的瓜干可作为补充干粮,和田的棉花优先织成被褥——但切记,不得搜刮百姓存粮,若有官员敢中饱私囊,军法处置。”

话音刚落,石头便上前一步:“指挥官大人,王部长新训练的三千名警察已集结完毕,装备了步枪与短棍,随时可开赴新疆各地。这批警察多是本地子弟,熟悉风土人情,既能协助官府维持秩序,也能防范土匪劫掠粮道。”

“很好。”

赵国强点头,目光转向地图上的交通线,

“让他们分三批出发,第一批驻守迪化、塔城等重镇,第二批沿天山公路布防,第三批进驻南疆的喀什、阿克苏,务必确保粮道畅通。”

此时,工程兵指挥官匆匆走进指挥部,手里攥着一张草图:“司令,通往塔城的铁路已选定路线,从乌苏出发,经托里抵达塔城,全程约两百公里。我们已抽调五千名工程兵,携带炸药、钢轨与枕木,今日便开工——只是北境冻土坚硬,挖掘路基难度较大,可能需要调用马匹拖拽器械。”

“所需物资尽管向后勤处申领,”赵国强毫不犹豫地说,

“另外,在铁路沿线每二十公里修建一座驿站,驿站分军用与民用两区:军用区供士兵休整、存放物资,民用区向过往商队、百姓开放,收取的费用用于驿站日常运转。

所有军政人员不得入住酒店或民房,必须在驿站住宿,违者按违纪处理。”

工程兵指挥官一一记下,刚要退下,赵国强忽然想起一事:

“还有,塔城火车站旁要修建一座电报局,尽快架设通往各地的电话线,让消息能更快传递——现在是战时,每一分每一秒都耽误不起。”

待后勤与基建的指令部署完毕,赵国强的目光终于落在了地图上标注的“哈萨克斯坦”区域,指尖划过乌斯季卡缅诺格尔斯克、塔尔迪库尔干等地名,语气瞬间变得凌厉:

“命令驻扎在乌列盖的948师,全军出击,向哈萨克斯坦的乌斯季卡缅诺格尔斯克发起进攻,务必在五日内占领该地区。”

参谋官立刻在地图上标记出948师的行进路线:

“司令,乌斯季卡缅诺格尔斯克有罗刹帝国的一个堡垒,驻守兵力约五百人,配备了迫击炮与重机枪,948师是否需要炮火支援?”

“让炮兵营随948师行动,”赵国强沉声道,

“罗刹人的堡垒战术无非是依托工事固守,但他们的补给线漫长,只要切断堡垒与后方的联系,再用炮火轰开缺口,拿下它并不难。

另外,乌列盖已派驻一千名警察,足以维持当地治安,948师无需分兵留守,全力向前推进即可。”

紧接着,新编第十军的作战指令也随之下达。赵国强的指尖在地图上快速移动,每一个地名都对应着一个师的进攻目标:

“新编第十军101师,从塔城出发,沿额敏河谷进攻塔尔迪库尔干,务必控制河谷两侧的制高点,防止敌军迂回包抄;

102师直取阿拉木图,该城是哈萨克斯坦的重镇,拿下它既能震慑敌军,也能获得充足的物资补给;103师进攻塔拉兹,重点切断当地与奇姆肯特的联系,避免两城敌军相互支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后续部队的部署:

“104师进攻奇姆肯特,105师进攻杜尚别,106师进攻克孜勒奥尔达,107师直奔阿克套,控制里海沿岸的港口;108师进攻阿特劳,109师进攻乌拉尔河沿岸的据点,100师进攻巴尔喀什湖周边区域——各师需保持通讯畅通,若遇强敌,可相互支援,但绝不能擅自更改进攻目标,延误战机。”

第十军的指令刚敲定,新编第十一军的作战任务也随之明确。

赵国强指着地图上的中亚腹地,语气坚定:“新编第十一军111师,进攻赛梅,112师进攻巴甫洛达尔,113师进攻卡拉干达,114师进攻阿斯塔纳——这几座城市是罗刹人在中亚的统治核心,拿下它们,就能瓦解敌军的指挥体系。”

“115师进攻热兹卡兹干,116师进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17师进攻外托博尔斯克,118师进攻阿克托别,119师进攻吉尔吉斯斯坦的卡拉科尔,110师进攻比什凯克——注意,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各师需派出侦察兵探查路况,避免因地形不熟而陷入被动。”

随后,第十二军的任务聚焦于中亚南部与南亚边境。赵国强的指尖划过帕米尔高原边缘的地名:“第12军121师,进攻吉尔吉斯斯坦的贾拉拉巴德,122师进攻奥什,123师进攻纳伦——这三座城市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边缘,是连接中亚与南亚的交通要道,必须牢牢控制在手中。”

“124师进攻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125师进攻塔吉克斯坦的库利亚布,126师进攻霍罗格,127师进攻穆尔加布,128师进攻克孜勒拉巴特,129师占领塔吉克斯坦的伊斯法拉,120师占领阿富汗的兰加尔——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多高原山地,部队需携带足够的御寒物资与登山工具,同时警惕当地部落的袭扰。”

当目光转回国内,赵国强的指令变得柔和了几分,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第13军131师,直接进入西藏日土,132师进驻葛尔133师进驻普兰——这三地位于西藏西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需加强边境巡逻,防止外部势力渗透。”

“134师进驻仲巴边境地区,135师进驻萨嘎,136师分驻聂拉木与日喀则,137师进驻拉萨,138师进驻林芝,139师进驻那曲,130师进驻错那——西藏各地海拔高,气候恶劣,各师需优先修建哨所与暖棚,确保士兵能适应高原环境,同时尊重当地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不得惊扰寺庙与百姓。”

紧接着,第十四军的部署聚焦于西藏东南部:

“14军141师进驻朗县,142师(原文进入墨脱,143师进驻察隅,144师进驻查瓦隆,145师进驻瓦弄。146师进入阿帕龙,147师、148师、149师、140师全面进驻里嘎地区——墨脱、察隅等地多雨,道路泥泞,需组织士兵修建栈道与桥梁,确保物资能顺利运抵前线。”

“所有接到命令的军队,即刻行动,以最快的速度抵达指定区域,或完成占领任务。”

赵国强的声音在指挥部里回荡,带着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

“后勤部门要跟上部队的步伐,在沿途设立补给站,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吃饱穿暖;通讯部门要加密电报频率,防止敌军截获情报;侦察部门要派出多支小队,探查敌军动向与地形地貌,为部队进攻提供准确情报。”

最后,国内驻军的部署指令也清晰落地:“其余部队,第15军经西藏进入云南,第16军经西藏、云南进入广西,第17军经西藏、云南、广西进驻广东,第18军经西藏、云南、广西、广东进驻福建,第19军经西藏、云南、广西、广东、福建进入浙江——这些部队的任务是巩固后方,协助地方官府恢复秩序,同时防范沿海地区的外部势力侵扰。”

“第20军进驻四川,第21军进驻贵州,第22军进驻湖南,第23军进入江西,第24军进驻安徽,第25军进驻湖北,第26军进驻河北,第27军进驻陕西,第28军进驻山西——所有在国内的军队,进入各省时必须严守纪律:

不得扰民,不得侵占百姓财产,不得伤害无辜民众。若遇武装抵抗,需先警告劝降,劝降无效再坚决消灭,务必以‘收复全国、安定民生’为首要目标,绝不能让百姓遭受战火之苦。”

指令下达完毕时,塔城的太阳已升至半空,戈壁上的寒风渐渐减弱。

赵国强走到指挥部外,望着远处正在集结的士兵——他们穿着整齐的棉衣,背着步枪,眼神中带着坚定的信念;

工程兵们正扛着搞头走向铁路工地,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襟,却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电报局的工作人员忙着架设电线杆,一条条电话线像银色的丝带,在戈壁上延伸向远方。

红三走到赵国强身边,轻声道:“司令,明码通电全世界的电报已经发出,各地驻军都已收到指令,948师已从乌列盖出发,预计两日后抵达哈萨克斯坦边境。”

赵国强微微点头,目光望向哈萨克斯坦的方向:

“塔城注定要在华夏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从这里出发,既要收复失去的土地,也要建设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前线打仗,后方建设,两者缺一不可。”

正如赵国强所说,塔城很快便成了一片忙碌的景象。

火车站的地基正在快速挖掘,工程兵们用炸药炸开坚硬的冻土,再用马车将碎石运走;

驿站的主体结构已初具规模,木工们忙着搭建屋顶,泥瓦匠们则在砌墙;电报局的摩尔斯电码声从未停歇,将前线的消息与后方的指令不断传递;

粮食与被服源源不断地运抵塔城,后勤官们忙着登记入库,再分发给各个部队。

更令人振奋的是,赵国强招募的动员兵们毫无怨言,他们不仅承担着作战任务,还主动参与基建工作——有的帮工程兵铺设铁路,有的帮农民收割粮食,有的协助警察维持秩序。公路在延伸,铁路在修建,驿站在增多,电报线在扩散,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消息传播的速度远超预期。明码通电发出后不到三个小时,乌列盖的948师便已全员出动,沿着边境线向哈萨克斯坦挺进。

士兵们踩着积雪,扛着步枪,队伍在雪原上拉出一条长长的黑线。

侦察兵在前方探查路况,炮兵营跟在队伍中间,炮车上的迫击炮用帆布覆盖着,防止积雪进入炮管。

两天后,948师抵达哈萨克斯坦边境。

这里的土地被白雪覆盖,远处的罗刹帝国堡垒隐约可见——那是一座用砖石砌成的方形堡垒,四周挖有护城河,城墙上架着重机枪,堡垒顶端飘扬着罗刹帝国的旗帜。驻守堡垒的罗刹士兵很快发现了华夏军,一名巡逻兵立刻骑马返回堡垒,声音带着几分慌乱:

“连长!华夏人来了!他们的队伍很长,还带着大炮!”

堡垒内的罗刹连长连忙登上城墙,举起望远镜望去——只见华夏军的队伍正沿着公路缓缓推进,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炮车在队伍两侧移动,阳光照在步枪的刺刀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连长的眉头紧紧皱起,他知道,华夏军此次来势汹汹,这座堡垒恐怕难以守住,但他还是立刻下令:

“全体进入战斗岗位!重机枪架在城墙两侧,迫击炮对准华夏军的队伍,通讯兵立刻向后方发电,请求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