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辩倒是无所谓,唐瑁是岳父,当执金吾用着放心。

至于能力啥的,上面有个刘备盯着,用不着他操心。

再者,执金吾属于九卿,现在兼在尚书台,在一群妖孽的目光下,总不至于办出蠢事。

“君无戏言,朕旨意已经下了,走吧,去母后那用晚膳。”

一路来到太庙。

太庙和永安宫仅隔着过道。

永安宫的处于上方,宫门处一条大道向下延伸,大道的左边是太庙,右边是高庙。

名义上刘辩是来祭祖的,招戏志才上前来,吩咐道:

“去烧烧香敲敲锣,朕就不过去了。”

“臣遵旨。”

戏志才拜完,招呼着礼官敲锣打鼓往太庙而去。

刘辩的视线顺着他们的动作投向更远方,太庙下面文庙正在动工,对面武庙也在打着桩子。

看这速度,今明两年是没希望建好了。

刘辩收回视线,转身看向宫门。

宫门上沾的血迹似乎在诉说曾经此地的惨烈。

短暂失神后,刘辩说道:“把门打开。”

把守的羽林卫不敢耽误,几个人合力推开大门。

刘辩与唐皇后抱着皇子一同进入,其他人则留在外面。

等到一家人消失,郭嘉唤来当班的羽林郎,低声说道:

“别太严肃,要这么多人守这干什么?留几个人保护太后安全,剩下的人都撤回去,晚上会有批宫女送过来,你当做没看见。”

“这……”羽林郎满脸为难。

郭嘉抬手拍在他头盔上,“里面那是天子的母亲,给百官演戏摆态度的你还当真了?滚滚滚,机灵点!”

羽林郎恍然大悟,点头哈腰道:“是是是,这就走。”

……

半月后。

秋风萧瑟,老树枯黄,一日比一日冷,清晨的洛阳被白雾笼罩,狭长的宫道断断续续的结着白霜。

一切都预示着冬天将至。

百官等在朱雀阙门外。

刘辩自从那日上朝宣布了些事后,已经连续罢朝多日。

百官并无意见,停摆的朝廷重新运转需要时间。

尤其是工作的交接十分繁琐,积压的东西太多。

刘辩罢朝了,百官可折腾的不轻。

不过好在一切都稳定了下来。

上公太傅王允,大将军皇甫嵩领衔。

三公调整为司徒卢植、司空蔡邕、太尉杨彪。

至于御史大夫陶谦,目前还领着三公的官秩,但平日里的存在感太低。

其他的官吏缺口,尚书台提拔了些人上来,从人数上看倒是恢复了,朝政逐步恢复正常。

宫门打开,百官入宫,在崇德殿中等待一阵后,天子从侧边走出。

百官下拜,“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年,大汉万年。”

刘辩转身,一挥衣袖,屁股坐下。

“诸卿免礼。”

“谢陛下。”

众臣站起身,偷偷打量着天子的神情。

天子的气色和面容看起来都很不错,而且还挂着笑容,百官心里松口气。

刘辩看着眼前的朝廷官吏,心情确实舒畅很多,既然朝廷换了波人马,他该着手办办大事了。

不过在此之前,先将耽误的事都处理完。

“今日上朝,诸卿将积压的事都拿出来奏一奏吧。”

刘辩发了话,早朝便步入正轨,百官各自有要奏。

“陛下,臣有事要奏。”说话的是刘备。

刘辩:“卿有何事要奏?”

“鲍信将军率其他部羽林军入关回来了。”

鲍信一行人后续留在弘农继续救灾,他们回来的让刘辩心思动了,“不知灾情如何?河南尹?”

人群中后位置的张昭循声走出,拱手道:

“启禀陛下,洪水已于二十天前就控制,近日来主要操办的是赈灾工作。”

洪水来的快去的也快,麻烦的是该如何重建家园。

刘辩还关注一事,问道:“伤亡情况如何?”

张昭深吸一口气,沉痛道:“包括失踪者,达万余人,受影响百姓更达十余万。”

刘辩饶是有所准备,却依旧因为数字而倒吸凉气。

救灾已经这么及时,还能出现如此庞大的数字,要是洪水冲到长安,数字怕是要翻几番。

“赈灾要继续,同时,需要避免类似之事再次上演,诸卿可有何良策?”刘辩满怀期待的看向下方群臣。

没过几息,便有六七人走出。

看来他们都有着建议,人才多就是好。

刘辩满意点头,目光来回扫视,最终落在杨修身上。

“光禄勋,卿对弘农有所了解,今日你初次上朝,朕就先听听你的意见吧。”

其他臣子老实的缩回去,目光尽数看向杨修。

杨修虽年轻,但面对大场面毫不发怵,朗声道:

“陛下,每逢秋日,弘农至长安便连日大雨,河岸经常垮塌,需要调动民夫多修渠道,最好将多余水量分到河东郡,将来再下大雨,依旧能保证沿河无恙。”

“不错。”刘辩点头表示认可,不能每次等发了洪水再去救,而是想办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台下王允摇头,给君臣两人泼了盆冷水,“弘农面临的洪涝问题已持续上百年,若是大肆修建河道,怕是劳民伤财。”

谁都能看到修好河道后的好处,但修河道动用的人力物力太大了。

这个时代连趁手的铁锹都没有。

“太傅说的不错。”

刘辩给予肯定,然后再次看向杨修,“卿说说怎么处理?”

杨修微微一笑,提议道:“陛下可用赈灾的粮食募受到影响的灾民十万,日给糜五合,不仅民不徙、盗自息,还可使他们开造出一条引水河道,使今后弘农再无洪水之险。”

刘辩双眼发光,这是以工代赈。

杨修此子大有可为。

刘辩非常满意他的回答,夸赞道:

“好!好!好!就这么办,更立工赈簿,能筑丈者加粟一升!”

啪啪啪。

一阵奇怪的声音引起刘辩注意。

看过去,是末尾的诸葛亮用笏轻击掌心。

他似乎引起了其他大臣共鸣,越来越多的臣子拍击起来,紧接着,夸赞齐声响起。

“彩!”

这种上朝的气氛是以往不能比拟的。

以往忠臣不少,但聪明人不多。

今日不一样,杨修的建议在场不少人都能明白妙在哪里,更多的人迟疑一会也能想清楚关键,毫不吝啬的送上喝彩。